《花木蘭》的銷售成敗,將影響流媒體電影的未來格局;
《信條》的票房成敗,將影響電影市場是否恢復如初。
8月底在40個市場上映,首周末拿下5300萬美元票房後,《信條》終於等來了中國內地和北美兩大市場到來。
諾蘭的生涯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①北美票房榜
北美票房仍然受到疫情的影響,雖然大盤較前一周末上升103.4%,但也只有2574萬美元進帳,只有3月中旬時美國疫情剛爆發時的一半左右。
《信條》首周末拿下2020萬美元,票房佔比接近80%。
華納此番打算做一個長期的攻堅戰,如果疫情沒有好轉,那其他新片不敢上,影院就只能一直放《信條》。
又剛好這是一部經得起多次觀看的燒腦電影,觀眾可以不停地從中尋找細節。所以還真是長期放映的不二之選。
反之,北美影市全面復甦,那自然就再好不過了。
據外媒報導,由於洛杉磯影院還未復工,當地有影迷要開車4個小時去其他城市觀影。這說明還是有很多人由於影院沒開門還沒法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開4小時車去看一場電影。等更多影院一開,票房肯定就會回升。
受到《信條》衝擊,上映第二周末的《新變種人》僅有287萬收入,較首周末下跌59.2%,累計票房1162萬美元,看來是徹底爬不起來了。
②內地票房榜
北美市場仍然等待重啟,中國內地便成為了《信條》的第一大票倉。
9月4日周五上映首日,影片拿到5701.14萬人民幣票房,如果加上零點場的347.6萬,則是單日票房冠軍,不加,冠軍仍是《八佰》。
周六,《信條》單日票房突破8000萬,周日跌到6390.42萬後,首周末共收穫2.04億人民幣,約等於3000萬美元。
這個成績比諾蘭的上一部作品《敦刻爾克》的首周末1.98億還要好一些,最終衝破3億問題不大,但要超越《星際穿越》諾蘭內地最佳票房的8億多,難度就好比一個文科生要一刷看懂《信條》。
由於諾蘭這次提高了觀影門檻,觀眾需要花費不少的心思才能get到「爽點」。光有視覺奇觀又已經不足以打動中國觀眾,膠片和實拍質感多數人又不那麼追求,最致命的一點是拯救世界的劇情過於俗套,種種因素導致《信條》的口碑高開低走,兩極分化。
也許這部燒腦電影是來錯了時間。在越來越多人鍾愛無腦碎片化內容的時代,願意動腦思考的人著實越來越少了。
上映首日,《信條》還能與佔據主場優勢的《八佰》掰手腕。
周六日,受到口碑影響,《信條》連續兩天被《八佰》在晚上實現反超,兩度錯失單日票房冠軍。
這也註定了諾蘭最終與單周票房冠軍無緣,除非有更多觀眾發現了影片的奧妙,引起大範圍討論,第二周口碑能奇蹟逆襲吧。
《信條》未能複製《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的現象級神話,令到《八佰》的30億之路輕鬆了不少。
上映第三周,單周7天拿下4.67億人民幣,實現三連冠霸業。
來到9月7日,《八佰》的累計票房已經達到24億。由於9月在《信條》之後,要等到月底才有國慶檔重磅新片進場,所以衝破30億應該只是時間問題了。
內地市場的平淡開局,令到《信條》的處境從樂觀轉向迷離。
除北美和內地兩大市場之外,其他市場共有2810萬美元進帳。
上映第二周末,全球票房1.46億美元,沒有達到2.25億美元的成本線。
有機構估計,總票房需要至少5億才能回本。
雖然華納打算長期作戰,但一般來說,前兩個周末的票房表現是重中之重。
如果要靠後勁實現逆襲,就得依靠口碑。
《信條》顯然受到了疫情的阻擊,再加上兩極分化的評價,後續的命運難以預料。
有傳聞說是諾蘭的堅持,才讓這部原創大片留守在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隔壁的迪士尼選擇了「背叛」,把《花木蘭》轉投流媒體,同時還能有亞洲市場的票房收入,盈利之路輕鬆不少。
毅然選擇拯救影院的諾蘭,也許就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
萬一票房失利,他的金字招牌可能就會受到影響,下一次要拿大投資,就得受到限制。
當然,開局的平淡,並不意味著失敗。
善於操控時間的諾蘭,仍有機會依靠時間來逆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