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信條》看了嗎,看懂了嗎?
電影時長兩個半小時,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電影都沒到一半,我就開始漸漸懵神,緊接著進入懷疑自己智商的階段。
出了電影院之後只要確認過眼神,是看過《信條》的人,開口第一句話就問,你看明白了嗎?
那麼,今天就來聊一聊諾蘭的新作——
《信條》
0 1
影院復工後,有很多人都在期待諾蘭的新電影到底什麼時候會上映,這部新電影到底又會被諾蘭玩出什麼新花樣。
不出意料,《信條》上映後討論就炸了,大家各種懵逼疑問,無數影迷出來解析,有人給好評,有人給差評,朋友圈刷屏一波又一波。
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是諾蘭電影中的第一個黑人男主角。
約翰並不是專業演員出身,在30歲之前,他一直是一個橄欖球運動員,直到他因傷退役才轉行從影。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他的父親是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代表作《費城故事》《光榮戰役》等)。
關於電影的男二號羅伯特·帕丁森,我就想說,帥就一個字啊朋友們!
這次電影裡的金髮配西裝的造型簡直絕了,顯得他整個人都太有英倫風了。
隨便找個三人劇照我都一眼看到他。
電影女主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一個行走的衣架子,很有氣質的女演員。
最重要的是,她身高190cm還穿高跟鞋,個頭基本吊打電影裡出現的所有人。
不過要是她沒有這樣的身高,還真沒辦法完成電影裡她坐在私家車後排用腳按到前排駕駛座的門把手這樣艱巨的任務。
諾蘭拍的這個鏡頭絕對是為她量身定製吧哈哈哈哈哈哈。
除了幾個主角之外,《信條》中也出現了幾個之前和諾蘭合作過的熟悉面孔。
比如電影裡的大反派薩塔爾的扮演者肯尼思·布拉納,曾演過《敦刻爾克》的指揮官博爾頓。
還有在片中飾演軍情局官員的麥可·凱恩老爺子,早就被默認為必出現在諾蘭片子裡的御用演員了。
《星際穿越》
諾蘭的電影配樂是一大亮點。這次他沒有和老搭檔漢斯·季默合作,因為漢斯·季默要給《沙丘》配樂,忙的沒有時間。
這次給《信條》配樂的是瑞典音樂家路德維希·戈蘭森,去年他憑藉《黑豹》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配樂。此外他的作品還有《犬之島》,《星球大戰:曼達洛人》等。
如果你看電影的時候,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逆向時間的配樂,為了貫徹「TENET」這一概念,這時候的配樂是正常配樂後倒放的,很有意思。
順便再簡單聊幾句諾蘭導演。
大家都知道,諾蘭拍片捨得下功夫來真的,喜歡實拍,不喜歡用綠幕。
拍《星際穿越》的時候,為了幾秒的航拍鏡頭他種了500畝玉米地。搞笑的是,這塊玉米地收成不錯,最後拍攝完賣了玉米棒子,還賺了不少錢。
拍《盜夢空間》的時候,他不僅真實連環爆破了一條街的樓房,為了拍下面這個場景,也專門搭建了巨大的可迴轉的夢境走廊。
拍《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時候,諾蘭又撞壞了一輛真的蘭博基尼,還炸了一棟實際存在的醫院。
總之看他的片子,你會感覺這個導演很較真,明明可以用特效搞定的東西,他硬是不願意隨便糊弄,每一秒鐘都在用心燒錢。
《信條》當然也不例外。
電影裡一開頭出現的基輔大劇院,實際上處於愛沙尼亞的塔林,本來是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建造的場館,在拍攝前荒廢約有十年。
因為這個場館風格非常符合諾蘭的需求,他直接帶人把這個場館重新修繕了一通,從裡到外修修補補打掃,又安裝了好多劇院用的新設備。
影片高潮之一的高速追車片段,也不是搭景拍攝,真的是在塔林市中心區的高速公路上拍攝的。
為了拍攝這段戲,劇組特意向當地申請封鎖了長達八公裡的六道高速公路。
還有片子裡不得不提的奧斯陸機場飛機爆炸場面。
對,你沒想錯,這也是諾蘭也是專門找了一架真實的波音747,把飛機引爆實景拍攝的。不過諾蘭還是挺有商業頭腦的,把飛機的發動機拆下來,單獨給賣了不少錢。當然這錢跟電影的總投資比起來,不值一提。
撞完蘭博,炸飛機,真的難以想像在諾蘭的劇組拍攝得有多刺激!
0 2
好了,接著我們來看故事。
《信條》這部電影的基本故事框架並不新穎,說白了其實和很多007電影的套路如出一轍,基本是發布任務——招募隊友——執行任務——解除危機的套路。
雖然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諜戰片,但這部電影對普通觀眾是非常不友好的。密集的臺詞,大量燒腦的理論,讓你上一秒的疑問的還沒解決,就帶著進去了下一個場景,這也就是電影看完覺得沒懂的原因之一。
電影的男主是個身手了得的正義小夥,但從頭到尾都沒有透露姓名。由於在一次歌劇院劫持行動中表現優異,經受住了考驗被賞識,然後被拉進了某組織。
進入組織之後,男主被女研究員告知現在世界上存在來自未來的逆向時間膠囊,裡面存放著大量來自未來的逆向武器。
比如正常的一顆子彈,需要被裝到彈夾中再用槍打出去,但是逆子彈會在槍手按下扳機後從受體上逆回手槍彈夾。
這打破常規的存在,誰看了不說一句unbelievable!
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男主接受了新的任務——
了解逆向武器到底來自何方,阻止世界第三次大戰的爆發。
他先找到了擁有製作逆子彈的特殊金屬的產地印度,結識了小幫手男二號尼爾(羅伯特·帕丁森 飾)。
兩人合夥找到了印度的女軍火商,又從她那裡得知這種逆子彈來自本片的大反派,俄國軍火商薩塔爾(肯尼思·布拉納 飾)。
緊接著,男主在軍情六處官員的幫助下得知:
大反派薩塔爾不僅和逆子彈有關,而且他還與男主之前參與的歌劇院行動有牽連。
這裡注意一個時間點:
歌劇院爆炸案發生的那天,就是薩塔爾的老家發生爆炸的那天。
換句話講,男主想要摸清事情真相,就必須接近薩塔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軍情六處官員告訴他的辦法,接近薩塔爾的老婆凱特(伊莉莎白·德比茨基 飾)。
這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嚇一跳。在男主的追問下,他發現凱特和大反派感情竟然早就破裂。
但由於凱特曾經花高價給大反派買了一幅假畫,被大反派當成了把柄,如果凱特被警察逮捕就得去坐牢,還不能再見到兒子了。所以,凱特只能一直被大反派禁錮家暴。
出於同情,男主就決定去奧斯陸自由港偷出那幅假畫拯救女主,同時他和尼爾也覺得有關於逆向武器的秘密,也被大反派藏在自由港裡。
後續男主如何與大反派鬥智鬥勇,在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的同時,又拯救女主於水火之中,就是整部電影要講述的大概故事了。
這時候你可能要問了。
明明和很多特工片的劇本都是一個路子,那為什麼諾蘭拍出來的就不一樣呢?就這麼考驗智商呢?
別急,我們這就來看。
0 3
終於要說到《信條》最引起爭論,也是最難懂的部分了。
和諾蘭的其他電影一樣,《信條》被諾蘭賦予了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整部片子都只遵守著諾蘭自己制定的遊戲法則。
故事放到一邊,讓概念先行。
首先,這部電影從名字開始就暗藏玄機,英文原名為《TENET》。
這個單詞取自sator幻方,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龐貝古城廢墟中。
在這塊石碑上你可以讀出幾個單詞,分別是SATOR、AREPO、OPERA、ROTAS,片名裡的TENET則處於正中間。
重要的是,這數個字母組成了一個回文系統,意味著無論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或是逆過來都可以讀的通。
甚至畫一個圓,方陣裡勾勒出來的字母ATOOTAATOOTA都可以組成回文。
這個神奇的回文幻方被諾蘭大面積應用在這部電影中。
比如:
Sator就是大反派的名字,Opera意為歌劇院,意指開場發生爆炸的基輔歌劇院。奧斯陸自由港安保公司的名字是Rotas,賣給女主人假畫的人名叫做Arepo。
其次,想要看懂這部影片,觀眾必須理解諾蘭提到的核心概念。
在正常世界中,依據熵增原理,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
通俗來講,所謂熵增其實就是指事物自發從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比如一杯熱水放置一段時間會變涼,一個蘋果放久了就會腐敗。
但是在《信條》中,諾蘭設定只要主角穿過時間機器之後,他所處的世界中的一切都不再遵循熵增原則,而是熵減。
比如,一杯涼水放置久了會自動變熱,人呼吸的時候也無法吸入氧氣而是氧氣從肺中呼出。
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中的人為什麼進入逆向世界中,必須人為帶上氧氣面罩維持正常呼吸。也是為什麼當男主被困在車裡,車子明明著火了,但車窗卻漸漸結冰的原因。
還有一點需要理解的是:
在逆向世界裡時間也是逆行,比如男主下午三點穿過時間機器,一個小時後,他將會回到下午兩點。
劃重點——
當男主兩點時再次從逆向世界穿過時間機器去到正向世界,那他就將處於下午兩點,一個小時後他會再次來到三點。
還有,影片一直在強調:
人類的自由意志是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通過時間機器回到過去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萬物皆有因果,如果過去的事情被改變,就不會有未來想要改變過去的你。
0 4
理解了這些,我們來復盤影片中最難懂的:
高速公路追車戲和紅藍廢墟大戰。
在高速公路追車發生之前,男主承諾會幫大反派從政府那裡搶到鈽241,就是影片裡出現的橙色箱子裡的銀色方塊。
但實際上,男主是準備套路大反派,並沒有想把東西交給他。可奇怪的是,在他拿到裝有鈽241的箱子後,沒多久就中了大反派的埋伏和威脅,導致箱子被搶走。
讓男主和大家震驚的是,與此同時,追車戲中還有一輛銀色轎車也是倒行。這輛車裡坐的,其實就是後來從未來逆行回來想要拯救女主的男主。
這時候除了大反派帶著氧氣面罩挾持女主凱特,並且坐在一輛一邊倒車一邊加速行進的車裡。(這裡要注意一點區分正逆的標誌物品之一就是:口罩。如果帶了口罩,說明是逆向的。有些封閉的空間,不用帶口罩)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大反派是逆行過來的,因為未來的他已經得知了男主只給了他橙色箱子,但沒有給銀色方塊的事實,所以他挾持了剛剛在倉庫被家暴的正向世界的女主。
然後來看在紅藍廢墟大戰,這次任務的目標是為了在大反派死前拿到會導致世界逆轉的算法整體。
兩個隊伍採用了時間鉗形運動的作戰方式。在普通軍事中,叫鉗形攻勢,指的是兩組人員從一個空間的兩面夾擊中間。但是電影裡紅隊(正向),藍隊(逆向)雙方鉗形作戰的介質不是空間,而是時間。
打比方,電影裡的廢墟大戰作戰時間十分鐘,是從3點到3點10分。
紅隊從三點開始作戰到三點十分,藍隊則是從三點十分開始作戰到三點,紅藍兩隊會從各自開始作戰的時候向對方傳遞情報。
換句話說,紅隊在開始作戰的時候,可以得到藍隊有關於地形和時機豐富的作戰經驗。藍隊則在一開始就得知了大戰最終的結果,雙方互相輔助。
大樓爆破正是在大戰進行到第五分鐘的時候,這時紅藍兩隊同時來到了三點五分,所以大樓同時爆炸,是爆炸了兩次。
還有一點要提的是:
紅藍大戰這一天和女主穿越回越南郵輪是同一天。
女主穿越回郵輪,當時殺死的大反派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準備自殺的大反派,她的這個衝動舉動影響了紅藍大戰。
在作戰中,男主處於紅隊正面進攻。
他在被鐵門擋路無法拿到算法的時候,面前躺著一具屍體。
更神奇的是,在男主差點被爆頭嗝屁的時候,這具屍體竟然站了起來又替他擋了一槍,然後屍體打開鐵門倒著離開了,成功為男主助攻。
最後,男主拿到算法,但此時大反派已經被女主殺死,男主所處的山洞也即將爆炸,時間非常緊迫,千鈞一髮時,是尼爾開車把男主拉了出來救他一命。
所以尼爾的時間線是他一開始處於藍隊,但是途中為了開車救男主通過時間機器變回正向,後來再次為了在鐵門那裡為男主擋槍變成逆向,最終他被槍擊死亡。
從影片尼爾背包上出現的紅色吊墜可以得知,屍體身上的紅色吊墜,就是尼爾的。
這個伏筆,是諾蘭從基輔劇院就埋下的。在基輔劇院救男主的人,身上也帶有這個紅色吊墜。
電影中幾次救男主的人,都是從未來逆行回來保護男主的尼爾。由此我們不難推測出尼爾和男主的故事:
尼爾在未來會被男主招募進了信條組織,培養訓練。然後,又被男主送回逆向世界,回去幫助過去的男主。
而來自未來的尼爾則獨自在逆向世界生活了很久,回去只為幫助男主,這是一趟赴死之旅,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完成了為他擋彈犧牲的使命。
對於尼爾來說,他已經認識男主很久了,相處的十幾天,是最後的告別。但是對於男主來說,他們的友誼才剛剛開始。所以最後離別的時候尼爾對男主說,我在未來等你。
最後,告別的那一分鐘,恐怕是全片最讓我觸動的地方了。
嗯。不過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我想要是不沉下心看個幾遍,冷靜地理清其中所有細節,也沒幾個人敢說自己是真的看懂了。
就算現在問我搞清楚《信條》的細節了嗎?我也不敢保證我完全理解了,只能用諾蘭在電影中寫的一句臺詞安慰自己—
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
你們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