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信條》,溫仔我產生了生理上的不適。頭暈然後頭痛,真實的生理反應。
這部號稱拯救2020年院線的大製作,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可以說,從宣布拍攝到如今看到作品,溫仔我期待了近2年。2億美金製作,150分鐘的容量,多次更換檔期;豆瓣評分跌破8.0,目前只有7.9分。(但溫仔我相信之後會回到8分)
因此,「時間」是諾蘭的密匙與敘事的立足點。《信條》又再一次打破了我們的觀影體驗。諾蘭,除了《失眠症》這部個人最低分(7.5分,這也不算低了)以外,他被影迷成為活得足夠長,註定是要統治電影歷史榜單TOP250的男人。不管你關不關他,是不是他的狂熱影迷,他都主動是影史沒法繞開的導演。
看《信條》之前,溫仔我已經基本上讀過10萬字以上市面上的影評人的文字影評(預告片猜想分析、拉片解讀、詳細影評、解疑回答),還有視頻類影評也看過不少,畢竟預告片就看了不下50遍吧。
但坐在電影院看完《信條》的那一刻,我必須承認:我其實真的沒看懂。裡面涉及相關物理概念(熵增熵減、單相電子宇宙、外祖父悖論、熱力學原理、量子力學理論)其實並不是最難理解的東西了。
《信條》就像擰魔方。整部影片完整的故事線就像一個完整的魔方,每個面每個色擰之前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但導演把魔方轉亂了,讓觀眾自己去擰和還原。
《信條》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的浪漫主義。諾蘭一直是實拍狂魔,喜歡結合科學理論和類型片結構(懸疑片、間諜片、科幻片等等),但講述的故事非常宏大和想像。為我們呈現黑洞、夢境,以及逆時的世界。
關鍵是理解「逆時」的設定,不是時間穿越,不是你想跳到3天前就直接跳過去了,在《信條》的設定裡,你只能逆著時間回去,一秒都不能少。
其實,溫仔我沒完全看懂敘事邏輯和部分細節,但能告訴你《信條》是存在BUG的,但諾蘭巧妙地引入了「莫比烏斯環」和「一切發生過的事,必然發生」的原則,讓整個故事邏輯自洽,可以不糾纏於細節,畢竟這是基於某個底層概念延展的電影,你要較真,那類似的電影都不用看了。
你可以把《信條》理解為刨除「逆時」設定的諜戰版《想見你》;當初《想見你》播出,有多少人也是拿著筆記本,瘋狂查攻略去理解整個故事的邏輯,研究穿越條件等等。
不過《想見你》是穿越題材,莫比烏斯環的故事閉環設定。《信條》是正逆大戰,故事到最後也是一個完整閉環,電影的開頭就是電影的結尾。《信條》裡信條組織的人員秉持和堅守「無知」「不改變」的信念。《想見你》卻在多番穿越後,做出犧牲,打破了固有的時間線。你的未來,就是我過去。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逆轉了千次萬次時間線裡,人海裡逆遇。
諾蘭一直都是一個內心有著世界有著理性執著,也是對人生有著深邃哲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