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篇是一場枯燥的反恐戰,幾乎復刻了2002年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明面上是一場反恐突襲,但實際上卻是一場政治交易。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是中情局的小隊還是烏克蘭的軍方,以及臥底中情局內的俄羅斯力量,他們早就知道這場恐怖襲擊,可都沒有提前阻止。
這是因為各股力量都需要藉助這波恐怖分子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這使得無論是恐怖分子還是臺前的觀眾,都是大國博弈和交易的棋子和炮灰,為了消滅證據,各方更是默契的選擇炸掉整個劇院,以數千人的陪葬來掩蓋各方的動作。
只有男主角冒著生命的風險,選擇從爆炸中挽救劇場內的觀眾們。
這就是電影《信條》的起源。
估計很多人看《信條》會覺得很不舒服,尤其是電影鐵桿迷的小資階級。
沒辦法,諾蘭這次描繪的是真實而冰冷的運行規律,沒有對其美化。
譬如劇中的大反派俄羅斯寡頭本應該被全世界圍剿,但是美國的CIA要跟他做核原料交易,英國的中情六處要跟他做能源和金融交易,印度方面更是依賴他的軍火交易與核技術。
貓和老鼠反而成為了好朋友。
就像沒有人在乎烏克蘭劇院裡面數千觀眾的生死,各國的情報機構也不乎大反派手握的核武以及他毀滅地球的計劃。
只有男主和信條組織在默默的與其對抗。
這部電影裡面沒有流浪地球式的全球聯合,沒有戰狼式的國家後盾,也沒有八佰式的決絕獻身,沒有愛情也沒有友情,「反人性」的諾蘭根本就沒想碰觸絕大部分觀眾的G點。
而且,除了幾個主角之外,幾乎所有人都是標籤化的政治角色,不僅全劇觀眾找不到一個可以帶入的角色,而且角色也都很不討喜,估計要不是諾蘭這個黃金招牌,早就撲街了。
而且,諾蘭在電影裡面,又夾雜了太多現實社會中的真實一面。
譬如打著能源生意旗號的俄羅斯寡頭定居英國,但背後搞的是軍火與核生意;
寡頭老婆名義上是搞藝術品收藏和拍賣,但實際上是在幫老公洗錢;
飛機在撞擊五角樓之前,大佬們早就把重要的東西搬走了;
撞擊的飛行員雖是中東裔,但卻是英美情報機構培訓出來的.......
甚至頂級富豪圈裡面的藝術品洗錢和逃稅玩法,也被導演諾蘭扒了底朝天,片中劇情最主要的場所,奧斯陸自由港實際上就是對日內瓦自由港的復刻,這裡匯聚了上百萬的藝術品,甚至畢卡索的畫作都達上千幅。
倫敦AXA藝術保險公司甚至對總價值吹過一個牛逼說:「我懷疑你可能找不到一張夠寬的紙寫下所有的零。」
不過諾蘭卻通過電影很委婉的告訴了大家,大佬們對於藏品的真假其實根本不在乎,自由港的倉庫裡裡面很多都是山寨貨,大佬們高雅的藝術欣賞背後只是為了逃稅和洗錢........飛機撞了之後還能騙保險錢.....
這些洗來的錢,隨著大佬的壽命瀕臨結束,開始轉向毀滅世界,而早就被利益餵飽了的各國安全機構,卻對此視而不見。
可以說,諾蘭這部電影所有的「可替換」情節,全部都是通過電影這個大眾形式,展示這個世界真實而殘酷的運行規律。
所以,就容易出現一個局面,一些對世界認識不足的觀影者,肯定會譏諷諾蘭的電影故弄玄虛。
其實,《信條》跟《蝙蝠俠》系列類似,描繪都是少數精英群體的覺醒,帶動更多的人覺醒........
就像電影裡無論是女主還是兩個男主,都在信條的帶動下覺醒,努力打破各自身上的禁錮和循環,女配的自殺和大決戰中男配的慨然赴死,也都是將一切看透後,選擇犧牲自己來保護世界。
對於男配和女配的死亡,諾蘭都沒有描繪,只有觀影者把自己深度代入角色之後,才會感受到那種歷史的澎湃感,才會明白那種<趙氏孤兒>那種男女主倆人活下去比赴死更難。
因此,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諾蘭是失敗的,在全球民粹主義回潮的大背景之下,這類電影必然難以取得好的票房和口碑。
但是從個人奮鬥的角度來說,也許諾蘭是成功的,能夠藉助他自己的影響力,在精英圈子種下一波光明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