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來了,影市火了。
8月26日起,克里斯多福·諾蘭三年磨一劍的新片《信條》率先在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上映,成績亮眼,北美以外的海外票房在電影上映的兩周內就達到了1.26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1.462億美元。
9月4日,《信條》如約和中國內地觀眾見面,刷新了諾蘭作品在中國的開畫票房紀錄,首周末票房突破2億人民幣。即便本周還有新的好萊塢大片進場和觀眾見面,但《信條》表現依舊亮眼。
毫無疑問,諾蘭新作是特殊時期後影市的一道硬菜。你也發現了,《信條》與我們以往看過的諜戰片有著明顯不同。
在以往的作品裡,諾蘭已經展現過高超的故事講述技巧和「玩弄」時空能力:《盜夢空間》的多重夢境、《星際穿越》的五維空間,有人稱諾蘭是「時空魔術師」。這次在《信條》中,諾蘭再拓銀幕時間玩法,以時間為武器,讓特工們逆轉時空去戰鬥並拯救世界。
說起來,這樣時空旅行類的電影我們也看過不少了,但諾蘭設定的「時空逆轉」確實是第一次見到。諾蘭讓《信條》在傳統的007式特工片的外殼下,藏了一個「正時間和逆時間同時存在」的世界。
高速公路追車大戰,男主目睹了一輛反向翻車的銀色轎車,而在逆行回來之後發現原來那個駕駛轎車的就是自己;在越南時女主Kat遙遠地看到了一個從遊艇上一躍而下的陌生女人而被喚起了反抗意識,到影片結尾逆行回去才發現當初她看到的女人就是未來的自己;「信條」這個詞,是主角一開始加入拯救世界的組織時,組織的人告訴他的,而這個組織又是未來的自己創立的。
影片中情節設定就像一個莫比烏斯環,所有的結果都是原因,所有的原因都是結果。一環緊扣一環,嚴絲合縫,強迫症患者妥妥被治癒。
更絕的是,影片中的情感表達也是如此。
最後一場大戰中,紅藍兩隊使用「時間鉗行運動」作戰,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更是穿梭於順時和逆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幫助男主完成任務,而男主在最終才發現逆行幫他擋子彈開鎖的人就是尼爾。
影片末尾男主目睹尼爾以身赴死,若干年後,男主會在未來遇見另一個尼爾,尼爾不認識他,卻會加入「信條」組織。而當未來的尼爾回到過去拯救世界,過去的男主還是會把他當作全新的夥伴重新開始。
「我的未來就是你的過去」,這是個多麼完美、又多麼殘酷的莫比烏斯環!
在最終謎底揭曉的瞬間,腦海中就會浮現很多影片之前給出的線索和細節,甚至瞬間有一種馬上重看一遍的衝動,重看之後更是發現原來那些看似bug之處其實都是鋪墊。
或許可以這麼說,有些大片看得爽,觀眾在大銀幕前腎上腺素飆升,但看完之後推演一遍,總能發現不少劇情漏洞。但是諾蘭的影片從來怕被影迷拿放大鏡研究,經得起推敲也不怕推敲就是諾蘭的魅力所在。
諜戰片裡當然也少不了動作戲。動作戲我們都在大銀幕上看過不少,藉助於威亞技術和綠幕一起展現的功夫,我們甚至都已經看到快膩味。但是像《信條》這樣「反著打」的動作戲,還真是獨此一家。
因為影片的設定,《信條》中的動作場面格外新奇,子彈回射到手槍裡彈孔消失,失事翻轉的汽車恢復正常,建築從碎片到完整……
在這部電影裡,諾蘭邀請觀眾以另一種方式看看這個世界,種種奇觀場面令人大開眼界。
相信大家了解到拍攝過程之後更是目瞪口呆:原來這樣銀幕奇觀的拍攝方式全為實拍。
眼下儘管綠幕風行,但諾蘭堅持認為,觀眾的眼睛能夠分辨出哪些是實拍哪些是特效,於是一切能夠實拍的場景,他都堅持實拍。
飾演男主角的約翰·大衛·華盛頓需要一套周密的計劃和大量的排練學習倒著演出動作戲,高速公路正反追車戲是封閉了當地一段高速三周、招募上千名群眾演員一起完成。
重頭戲機場爆炸更是下了血本:諾蘭買下了一架真實的波音747大型飛機,並在正常運行的機場中將其炸毀,最終正反兩次在大銀幕上呈現出來。
這樣的銀幕奇景,當然值得在大銀幕上去觀賞。
不僅如此,影片走過七個國家帶觀眾看遍旖旎風光,全片用IMAX攝影機拍攝,70毫米膠片捕捉纖毫畢現的細節——或許可以這麼說,《信條》是一部專門為大銀幕而生的作品。
有人這麼感嘆: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現在寫了這個劇本,所以《信條》才如此讓我們大開眼界。
無論如何,我們走進電影院,就是為了欣賞這樣有看點也值得回味的好電影,而不是看過就忘的無腦無邏輯綠幕片,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