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又來「燒觀眾的腦」了!
對於一個導演,如果過多的將「燒腦」這種明顯讓人感覺到作品不好理解的詞彙放在對其的評價中,總是會讓部分人望而卻步。
諾蘭
諾蘭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而且這些年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20年他50歲了,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之後,推出了一部更難懂的作品——《信條》。
在商業和藝術的融合中,這一次他明顯開始將天平向後者傾斜,終於難倒了更多的觀眾。
信條
作品上映不到四天,豆瓣評分跌破了8分,有的觀眾評分甚至達不到及格線,不是因為特效不夠好,而是「看不懂」,是一種在具有一定知識儲備但沒有針對性了解意義上的看不懂。
豆瓣評價
拿諾蘭這麼多年的作品來看,導演身上的「藝術氣息」確實越來越強烈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故事片《追隨》,這部作品受到關注之後,2000年諾蘭憑藉《記憶碎片》獲得第7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自此開始大放異彩。作品的類型定位是懸疑,需要描述的人物群體眾多,卻主次分明的設計,讓觀眾觀感友好,豆瓣評分8.6分。
記憶碎片
2005年,諾蘭帶來了不一樣的超級英雄《蝙蝠俠:俠影之謎》,英雄蝙蝠俠系列的重啟,弱化了動作片的效果,隨之而來的紙一個英雄在崛起之路上的心路歷程,相較於漫畫式英雄的華麗登場,這個蝙蝠俠更接地氣,一個初出茅廬的超人氣英雄。豆瓣評分8.5分。
2006年,《致命魔術》通過詭異的氣氛呈現和曲折離奇的情節設定,極大的帶動了觀眾的觀看熱情的同時,解析了人性的矛盾和對立,因此拿下了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豆瓣評分8.9分。
致命魔術
2008年的《黑暗騎士》獲得了第35屆土星獎最佳編劇獎,拿下超10億美元票房成為全球第四部票房達到如此成就的作品;2012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一個極度寫實的超級英雄的故事,將漫改作品變成了藝術。
2010年的《盜夢空間》,無疑是諾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部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藝術和商業的最好結合,最近的重映依然帶來了不錯的票房。
盜夢空間
2015年,一部《星際穿越》再創輝煌,獲得了更高的評價,超現實主義和夢幻色彩的太空冒險,將人類的情感融入了對太空的探索。
2017年,憑藉《敦刻爾克》獲得了亞特蘭大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這部作品讓諾蘭電影的藝術性明顯的有了更深層次的提高。
敦刻爾克
在50歲之前,諾蘭用十部電影收穫了無數觀眾的喜愛,雖然跟奧斯卡大獎沒什麼緣分,但觀眾的認可證明了一切,他的作品中有7部入圍了IMDb前250名的榜單,還有7部在豆瓣電影前250的榜單上。
評分人數
能夠將電影藝術和商業性結合的如此到位的,諾蘭是第一人,所以在很多人眼裡,這位英國紳士不僅僅是一個導演,還是一位藝術大師。
諾蘭
相比於過去幾十年的成就,諾蘭在50歲帶來的這部作品《信條》,似乎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用十部經典鋪路,諾蘭終於拍出了《信條》,這部電影被定義為諾蘭電影裡最燒腦的作品,一般帶點科幻意味的電影,除了精彩的特效之外,大多會帶上一些空間色彩,物理科學知識,科幻意味著對於未來的想像,以及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
經典場面
所以我們在電影裡看到了大多數人學習生活中都不會觸及的一些詞彙「熵減、時間鉗形運動」等,隨之帶來的是主人公在時間和空間變化中產生的一系列變化,想要從高頻的鏡頭切換和故事節奏中找出一點頭緒來的觀眾,有點找不到對應公式的陌生感。
對應的,那些一貫喜歡物理數學語言的觀眾,卻在電影裡感受到了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大膽想像帶來的美感。
信條
有的文科生觀眾說只看到了混亂的時間線,沒有什麼感情線的鋪墊;有的理科生觀眾說故事裡嚴謹的邏輯線和對物理學的演繹,讓他看到了科學的美感。
經歷了人生的前半場,很多人說諾蘭正在嘗試一種新的電影解析方式,將《信條》的觀影地線提高到了三刷才能懂,可惜看不懂的觀眾不買帳,下滑至7.8分的豆瓣評分就是證明,毫無疑問,深刻的《心跳》必然會刷去一部分觀眾緣,但諾蘭從《敦刻爾克》開始,似乎已經做好了將天平往另一個方向傾斜的準備。
準備
至於作品的結局,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金子還是空白,時間會為我們帶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