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諾蘭的《信條》前,你需要了解這些細節

2020-09-09 迷影生活

作為最新登陸國內院線的諾蘭電影,《信條》依然保持著濃重的諾蘭風格,並引發了一系列現象級話題,但註定不會成為像《八佰》那樣,在不斷的爭議與討論中,成為投資方、主創和院線們最愛的票房爆款。

為何觀眾們都知道諾蘭拍得是好電影,卻在票房上總是不佔優勢?

作為一位具有強烈風格化傾向的電影創作者,克里斯多福·諾蘭十分擅長將奇謀敘事與詭異風格完美融合,在崇尚類型化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導演中,始終保持著特立獨行的強烈自我意識,以及對整部影片強大的控制權。

觀眾們為他精妙的敘事結構、不同以往的視覺呈現與創新性的概念賦能而魂牽夢繞,因此,諾蘭大神作品「一遍看不懂」,幾乎成了觀眾心目中約定俗成的存在。

風格化的敘事、視覺與概念,固然令熱衷觀賞與討論的影迷群體如痴如醉,卻很難在普通觀眾中引發觀影熱潮,這就帶來一個尷尬的問題:諾蘭拍攝的都是商業大片,但在國內院線的票房表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出彩。

2010年首映、今年再次上映的《盜夢空間》,因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而載入史冊,目前的國內累計票房不到5億元;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的《敦刻爾克》,在2017年上映後收穫了3.39億元的累計票房。

被譽為諾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2012年在國內院線上映後僅得到了3.38億元票房成績,與之相比,獲得2012年國內票房冠軍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拿到了12.67億票房成績。

與前三部影片比起來,2014年在國內上映、今年還在復映的《星際穿越》,憑藉8.76億累計票房獨佔鰲頭,亦成為這股諾蘭熱最巔峰的體現。

哪怕受到了疫情、跳票等疊加效應影響,上映了四天的《信條》雖然因新片上映的排片優勢,順利突破2億元的票房門檻,卻與已經上映了18天、累計票房向25億大關衝擊的《八佰》比起來頹勢初顯。

毋庸置疑,《信條》是諾蘭風格化的最新力作。

與那些極端強調風格的作者電影創作者們比起來,以往的諾蘭,總能精準的把握觀眾的接受程度與電影的風格化呈現,但在《信條》中,這位善於通過電影造夢的大神,似乎表現得任性了些。

觀影體驗往往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這關乎於觀眾的綜合素質、對電影語言的理解與主創風格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個人的經歷與感情。

哪怕有「看一遍肯定看不懂」的前置觀念存在,《信條》依然是一部看起來很複雜的作品。觀眾們對一個屏幕中同時出現時間逆行與順行,普遍覺得難以理解,甚至有人認為,諾蘭為了炫技而刻意犧牲了好好講故事和塑造人物。

於是,無論是豆瓣這樣的大眾點評平臺,還是影迷們的內部圈子,圍繞看不看得懂、解不解釋的通、哪些細節被遺漏了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討論,從而給普通觀眾造成一種印象:《信條》很燙手,觀看需謹慎。

就像《異形》之於雷德利·斯科特,諾蘭在他的作品中,呈現的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世界觀,只有順著他的風格和思路去理解人物和劇情,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破解《信條》的觀影密碼之前,我們必須了解諾蘭的敘事風格,那就是通過非常態、技巧性、特異化的視覺呈現方式,講一個簡單直接的故事。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記憶碎片》了,在這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中,諾蘭為了表現出蓋·皮爾斯飾演的主人公,個人記憶處於極端混亂、只能記住10分鐘的人和事的特殊狀態,乾脆把整個故事切碎、打亂、重排。

這種完全不顧及觀眾觀影習慣的做法,在《記憶碎片》上映之初,受到了一些觀眾和影評人的批評,然而,正因為這種極端化蒙太奇的敘事方式,為電影的敘事技巧開創了新的可能性。

簡單的說,《信條》是一個時長大約半個月的閉環故事,即人物從起點前進,最終又回到了起點,劇情和人物首尾相接、關鍵細節相互對應,組成一個完美的「因果循環」。

被拍成了諜戰動作片的前半部分,觀眾跟著男主無名試圖找到一系列事件的起因,而後半部分,則是以主角視角逆向(總體上的逆向)回到一系列事件的源頭,即從烏克蘭歌劇院恐襲事件開始,最終回到同一天發生的斯塔斯基12市廢墟爆炸事件(同一天發生的大反派薩特被殺屬於附帶的關鍵事件)。

閉環的敘事結構在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但玩得最好的非諾蘭莫屬,除了前面提到的《記憶碎片》,《星際穿越》、《致命魔術》、《盜夢空間》等影片中,諾蘭也有意無意的使用了這種敘事方式。

與閉環敘事相輔相成的,就是對時間的藝術化把控。在《星際穿越》中,諾蘭在時間旅行這個概念之下,對劇情進行了更具挑戰性的擴展,首次在電影中詳細描述黑洞和五維空間,讓觀眾們興奮不已。

多線敘事和平行剪輯,是諾蘭在敘事上的兩大法寶,通過充滿想像力、輔以科學印證的逼真視覺特效呈現,這種敘事手法變得更加大氣磅礴、回味無窮。

在解釋《信條》的世界觀之前,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把電影的歸電影,把現實的歸現實。

想要欣賞《信條》,就需要首先理解和認同諾蘭在電影中,藉助角色之口確定的一系列概念,並按照這些概念去理解劇情和人物動機,而不是自己的個人經驗與真實的科學理念,否則,一定會陷入一個兩難的死循環。

以往的時間旅行,會通過平行世界等理論進行解釋,在《信條》中有一段重要的臺詞:過去無法改變(「發生的事一定會發生」),特別是片中引入熵減(即逆向時間)等關鍵概念之後,諾蘭直接拋棄了平行宇宙,把順向和逆向放在了一個世界中(一個鏡頭裡)呈現。

《信條》中,人通過回形針般的轉換門,就可以從正向時間的世界,來到逆向時間的世界,這裡不僅時間是倒流的,所有人和物都跟遙控器按下後退鍵一樣,但處於逆向時間的人,依然是可以正向運動的,只是在旁觀者看起來,他是「倒帶」一般的存在。

由此,派生出一個叫做鉗形行動的概念。因為逆向時間的世界,是首先知道結果、然後經歷過程、最後回到事情的起點。

因此,片中的反派薩特,才利用同時監聽正向和逆向時間世界的辦法,獲得了最後一個算法部件,主角則以牙還牙,在斯塔斯基12市廢墟行動中安排了紅藍兩隊,分別從正向和逆向時間的世界,同時攻擊反派的大本營,以達到兩隊人馬情報共享的目的。

明白了諾蘭的敘事手法、概念引入,《信條》中的一些劇情問題便迎刃而解,然而,或許是由於剪輯、技術甚至諾蘭故意為之,仍有一些關鍵細節存在不同的解釋,不過,能夠大概理解這部片子的故事梗概,觀賞片中的視覺呈現,對普通觀眾來說已經足夠了。

相關焦點

  • 諾蘭《信條》影片零劇透解析 看信條之前你需要先弄懂這些
    諾蘭《信條》影片零劇透解析「時間大師」諾蘭這次的新電影《信條》依然沒有讓人失望。#信條口碑解禁#甚至,可以預見的是對這部影片的後續討論將完全呈現出白熱化的趨勢。對於還未看過影片的朋友,推薦你們先了解一下「熵增定律」和「祖父悖論」。前者是影片中對於空間的理解說明,後者是對於影片的時間線上呈現出來的理論基礎。若前期有了這兩種物理方面的理論作為支撐,可以更好地了解影片中所提到的時空轉變的可行性,至少不會像我一樣一遍看電影一邊消化理論知識。當然,如果不是很理解具體的原理,只要跟著劇情走,接受了設定即可。
  • 想要看懂《信條》,你要了解這些細節
    首先先說說《信條》的導演諾蘭,他可是燒腦片的天花板導演,《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最近上演的《信條》並稱諾蘭的時空三部曲,諾蘭執導的電影不僅燒腦,而且質量還很高,豆瓣評分平均都在9分以上。信條裡面有一個原則需要大家記住的,如果已經發生的事情,將一定會發生。
  • 看諾蘭新片《信條》前,你可能要做好這幾個心理準備
    ,你上個廁所可能就錯失了很多精彩的細節,你一直憋著看也挺難受的,小心別憋壞了腎。當然這也並非說看不懂,而是看完之後你會想特別多的細節,所以為了了解那些細節的具體意義如果你看過《信條》的預告片就會知道,除了各種細節之外,更難搞懂的是,那個「逆轉時空」的科幻概念!《盜夢空間》是對夢境的探索,《星際穿越》是對宇宙的探索,而《信條》是對時間的探索。
  • 《信條》零劇透補課帖:看前你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不過,一周多前上映的外國地區已經出爐了一波評(彩)價(虹)了(屁)。說到「諾蘭」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哪怕你不了解他本人,也多少會看過或者聽過他的名字。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或者可以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沒有因你而死,那你又何以殺死祖父?基於祖父悖論,打造平行時空已經是科幻電影領域的「傳統手藝」了。而在《信條》中,諾蘭也對平行宇宙作出了新的詮釋。
  • 燒腦影片《信條》,看懂需要了解這些
    在一場戲中,諾蘭真的炸了一架波音747飛機,這架飛機當年造價2億美元,重約174噸。不得不說《信條》是很燒腦的,它的燒腦不在於劇情有多複雜,而在於該片需要觀眾的大腦和眼睛調整以往的觀看習慣,去適應逆轉時空中那些充滿不協調感的詭異畫面。
  • 諾蘭《信條》別想一次看懂,第一遍看劇情邏輯,第二遍看隱藏細節
    引子諾蘭的《信條》一直被視為拯救電影市場的力作,今天影片上映後,新金牌娛樂觀察家第一時間前往觀影,一口氣看了兩遍。不得不說,和之前的諾蘭電影一樣,別想一次看懂,裡面隱藏了大量細節。故事邏輯十分順暢,男主角經由女研究員介紹了解倒行子彈的秘密,然後順便去了印度。之後的劇情不便透露,不過可以看出諾蘭的野心。
  • 看《信條》之前需要了解的幕後故事
    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信條》又來燒你腦子了,準備好了嗎?千呼萬喚,《信條》終於要在9月4日與觀眾見面了。以我們對諾蘭導演的了解,有必要提前「預習」一下關於這部電影的知識點,讓自己在電影院感受【銀幕巨製】震撼的同時,也能夠跟上邏輯節奏。官方發布了將近十分鐘的超長幕後花絮視頻,建議大家都去看一看。
  • 看《信條》前,你需要先知道諾蘭電影的12個「秘密武器」
    從處女作《追隨》到最新作《信條》,在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中,有一些創作風格和特色是一以貫之的,這使諾蘭電影在主題、美學和電影技法上具備極高的辨識度。諾蘭認為:「在迷宮上方看角色做選擇沒有意思,跟他們一起深入迷宮才有趣。」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看多了諾蘭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是不屑於說服你相信一個設定或者邏輯細節的。因為你但凡有一點點質疑,就會馬上被凌厲的跳切甩開,需要更費勁地跟上後面的劇情。偏偏諾蘭以往的作品其他長板都拉得極高,你不跟就是你吃虧,多數觀眾也就默默地接受,以至於發展出導演和觀眾「我就這麼拍了你愛信不信」「我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的默契,大概這就是觀影PUA。
  • 《信條》評分下滑,諾蘭的招牌不靈了?電影細節經不起推敲
    ,很難得其精髓,只能把這些概念聽聽而已,理解?甚至,諾蘭本身有些核心的問題也沒有耐心去講清楚,當男主想了解的更深刻時,尼爾也只能說,「睡覺吧」,睡覺比理解那麼抽象的概念輕鬆多了。而這樣的概念,在影片出現了很多,信息量之大,遠遠超過觀眾的接受程度,如果沒有提前備課,一刷,你是大概率看不懂《信條》的。正如豆瓣網友說的,N刷之後,也許有諾蘭迷能看懂《信條》,但是一刷的體驗就那麼糟糕了,誰有耐心去N刷?
  • 看諾蘭新片《信條》,你需要知道這10件事
    這對於中國影迷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今天《信條》還發布了定檔預告,導演諾蘭給中國觀眾送上獨家寄語:「《信條》是我們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電影院的頭號粉絲,一生都痴迷於影院所帶來的儀式感……我們盡最大可能將《信條》打造為一部傳奇大片,在銀幕上呈現最沉浸式的動作畫面,很興奮能將它帶給中國觀眾。」
  • 細節控諾蘭和他的TENET:《信條》的膚淺影評
    看諾蘭的科幻片發現邏輯不通的我:『不行不行我腦子都燒壞了等等我得再看一遍。』」別的電影和諾蘭電影這句玩笑話非常形象,《信條》上映之後口碑立刻兩極分化:一部分影迷十分熱愛這部影片,並表示看不懂沒資格打分;另一部分影迷則表示電影不知所云或者看不懂,因此就應該配上低分。
  • 信條:諾蘭的《想見你》
    《信條》又再一次打破了我們的觀影體驗。諾蘭,除了《失眠症》這部個人最低分(7.5分,這也不算低了)以外,他被影迷成為活得足夠長,註定是要統治電影歷史榜單TOP250的男人。不管你關不關他,是不是他的狂熱影迷,他都主動是影史沒法繞開的導演。
  • 《信條》觀影指南,十個電影細節,幫你看懂諾蘭新片
    雖然各大平臺都是8以上的評分,但不少觀眾看後直呼&34;。今天小編就帶你從十個細節,理解電影感受導演的用意。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建議先收藏,觀影后使用。此處暗示尼爾在二人見面前,就已經非常了解他,並且知道他的喜好。為全片二人默契的配合,以及後續情節的發展做好鋪墊。
  • 諾蘭的《信條》,你看懂了嗎?
    朋友們,《信條》看了嗎,看懂了嗎?電影時長兩個半小時,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電影都沒到一半,我就開始漸漸懵神,緊接著進入懷疑自己智商的階段。出了電影院之後只要確認過眼神,是看過《信條》的人,開口第一句話就問,你看明白了嗎?
  • 《信條》看不懂?你需要先理解這些概念!
    下周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tenet》)就要在國內上映了。這幾天我翻看了許多中外朋友在率先上映的國家看完電影後的感受,基本上都有兩個詞,「震撼」和「看不懂」。因此,基於之前的影評,還有我所了解的一些知識,為了讓我們普通觀眾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我總結了電影幾個關鍵的概念,不算劇透,但是了解以後一定會讓你在看《信條》之前,提前做好準備的!
  • 看完徹底懵了!「一遍看不懂」的《信條》刷屏:買票前必須了解這13...
    這一操作同時帶來了新的挑戰,除了要面對文化差異的討論,《花木蘭》可能更需要應付盜版資源對票房帶來的衝擊。來源:中國新聞網看諾蘭新片《信條》前,你必須了解的13件事!科幻間諜巨製《信條》9月4日開啟全國公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信條》累計票房超1.2億元。這次諾蘭又會帶領我們進入什麼樣的費解之謎呢?
  • 《信條》劇情解析:了解這四點,小學生也能看懂諾蘭
    並了解了這次任務比較坑爹,只有一個手勢和一個詞:信條。主管同時告訴他,這個暗號能給你帶來光明,也能帶來黑暗。暗示後面的線索有真有假。不用懷疑,我甚至認為,小黑在電影中沒有名字,也是諾蘭用來指代我們每一個人。小黑就是你,你就是小黑。這是諾蘭常用的詭計:觀眾即主角,主角即觀眾。明白了這一點,後面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會掉進諾蘭的時間詭計。這部分在講解遊戲規則,增熵減熵核聚變啥的先不管,後面專門再講《信條》的物理設定。
  • 太燒腦看不懂《信條》口碑創下諾蘭作品新低
    「你看懂了嗎?」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
  •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為這個過程設計了非常縝密和複雜的邏輯,有無數的細節在等著觀眾們去發現和對比。你對於這個設計的各種疑問,都可以通過反覆確認得到答案。倒不是因為諾蘭提出了多麼複雜的方式,而是諾蘭精益求精地設計了所有細節——不是按下按鈕就回到過去,而是要經歷一個複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