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時代講座 魔術師的浪漫故事:喬治·梅裡愛

2021-02-15 陳映電影工作坊


陳映電影工作坊

電影課程 第一階段「默片時代」

地點:裡約生活 

(龍珠四路金谷創業園B棟首層109號 地鐵7號線龍井站B出口)

第三講時間:2017年1月14日 周六晚19:00 - 21:00 

整體時間安排:1月至3月 每周三、周六晚

費用:150/人/節(包飲品)

人數限制:30人

報名:18819042102(陳矮)或拉至文末點擊閱讀原文 

主辦方:陳映電影工作坊


第三講:

魔術家的浪漫故事:喬治·梅裡愛

講座時間:2017年1月14日(周六) 晚19:00 - 21:00

《雨果》· 馬丁·斯科塞斯 · 1895年電影首次公映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公映他們電影的那天,喬治·梅裡愛也坐在觀眾席上,迎面是火車呼嘯而來,梅裡愛不僅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閃躲,反而是一雙眼盯著銀幕就要著火。放映結束,喬治·梅裡愛匆匆跑到兄弟倆面前,出價1萬法郎,說是要買下這部機器。

因那一場電影,喬治·梅裡愛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梅裡愛與他的影棚「大玻璃房」

富家子弟梅裡愛是個魔術狂人,在盧米埃爾電影的首映之夜上,梅裡愛找到了新的工具繼續自己的魔術夢想,並把自己狂熱的魔術創造力融入電影創作。梅裡愛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拍攝了近600部電影,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語彙,在當時的巴黎被傳說成為「電影瘋子」。

梅裡愛的奇幻電影

與盧米埃爾的現實主義相比,梅裡愛更加熱衷於把自己的腦袋摘下來,放在桌子上做陀螺般轉圈(《多頭男人》1898),或者是拍攝一群身穿僧袍的天文學家坐在炮彈裡被發射到月球上,與諸神相會,並被外星人驅逐的奇幻故事(《月球旅行記》1902)。

事實上,梅裡愛是所有以精巧故事、奇幻畫面、戲劇化的表演見長的電影的鼻祖,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了好萊塢電影。蘇珊·桑塔格在《百年電影回眸》中說過,世上只有兩種電影:「一種是盧米埃爾電影,一種是梅裡愛電影。」

《月球旅行記》· 1902

課程總規劃:

本課程是陳映結合自己十幾年來的導演經驗,總結了以往在歐洲的研習與實踐,同時綜合了中國當下的現狀,為中國電影愛好者與專業從事者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實用的專業電影課程與配套的工作坊實踐。

課程總分為5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完成,每個階段的總學習時長均為2-3個月。學習內容包括了:專業課講座、劇本工作坊、表演工作坊、攝影工作坊以及影片實踐拍攝創作與項目。


適合人群:

相關專業從業者及學生,愛好者與有心涉及人士,無需專業基礎

第一階段講座總提綱:

第一講:電影起源:時光的存留與想像    

第二講:最初的自然主義:盧米埃爾兄弟 

第三講:魔術師的浪漫故事:喬治·梅裡愛    

第四講:最逗逼的先驅者:英國布萊登小組 

第五講:最早的先鋒派:義大利未來主義    

第六講:好萊塢的崛起:一個國家誕生的藝術語言 

第七講:好萊塢的崛起:格裡菲斯最後的營救    

第八講:歐洲先鋒派的回歸:法蘭西的影像精靈 

第九講:歐洲先鋒派的回歸:印象派的記憶與情殤    

第十講:歐洲先鋒派的回歸:後印象的實驗與紀錄 

第十一講:歐洲先鋒派的回歸:德意志的恐懼與反抗    

第十二講:歐洲先鋒派的回歸:表現主義的群魔亂舞 

第十三講:電影視聽語言基礎    

第十四講:前蘇聯的輝煌:蒙太奇學派的興起 

第十五講:前蘇聯的輝煌:愛神·愛森斯坦    

第十六講:前蘇聯的輝煌:攝影之眼與紀錄現場 

第十七講:超現實主義的夢與嚎叫:一條安達魯狗    

第十八講:達達主義的虛無之旅:海星與帽子 

第十九講:來自北歐的朝聖者:德萊葉的神之救贖    

第二十講:在微笑中哭泣的小丑:查理·卓別林 

導師簡介:


陳映,電影導演,視覺藝術家,電影學者。2010年畢業於比利時魯汶大學聖盧卡斯藝術學院(Sint-lukas)電影導演碩士學位。2004年至今陳映共導演個人劇情短片20餘部,實驗影像10餘部,戲劇劇場4部,代表作<Pisces>、<Asylum1&2>受邀歐洲各大影展與藝術展。目前,陳映正在籌拍她的一部院線電影。

2014年5月陳映在深圳創辦「陳映電影工作坊」。提出,「Return to the pure 回到純粹」 的電影口號,在創作的同時致力向大眾普及並推廣電影藝術,培養電影人才。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電影史?

法國電影大師戈達爾說過,「學習電影就是學習電影史」,電影至今130年,有關電影藝術的瑰寶與智慧都蘊藏在影史中。而縱觀影史,映歌認為電影出現過兩次極具爆發力的黃金時代,一次為上個世紀10-30年代(默片時代),一次為二戰後的50-70年代(世界新浪潮運動),時至今日後人都不曾超越。我們的講座便以這兩個時代為重點,此系列講座為第一階段,總共二十講,為諸位介紹電影的起源——默片時代的流派與大師。

此外,又因電影的誕生正逢當代藝術的盛起,故此系列講座內容亦與當代藝術緊密相連。當代藝術的興起,在世界藝術史上有著跨時代的意義,是繼文藝復興以來第二次大規模的藝術變革,學者們公認的一個極具創作力,爆發力,多元性及顛覆性的年代。電影,正是誕生於這樣一個年代。當電影還不是電影時,有賴的,是其他領域的先驅對影像的探索,鑽研與奉獻,範圍之廣,涵蓋了當時繪畫,攝影,戲劇,文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等領域,故此,當我們學習這段影史時,同時亦窺探了西方當代藝術的精華。

杜尚影響現代藝術史的小便池《泉》

性感的小鬍子,原子的達利

曼·雷的實驗電影《海星》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默片?

專業電影工作者都知道,真正學習電影就必然要從默片學起,大部分歐美專業院校都會花一學期的時間去學習默片,學習默片並不是為了拍攝默片,然而對默片的空白就等同於對電影基礎及歷史的空白,這將成為以後走向電影之路的一大弱缺與前進的絆腳石。

默片時代是電影史上的唯二兩個黃金時代之一,也是電影史上最多元化最具創造力的時代。由於歷史原因,中國並沒有參與全世界默片大師們對電影的復興運動,保留下來的本國無聲電影少之又少,這無形中造成了一種缺失與遺憾甚至學習上的偏移。

在默片時代,電影的語言與規則已經形成系統並且空前豐富,可以說時至今日我們尚未超越。後世很多大師都從默片的學習中得到啟發受之影響。

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

梅裡愛與他的月球大腦

好萊塢國王D·W·格裡菲斯

法國先鋒印象派讓·愛普斯坦

法國先鋒印象派阿貝爾·岡斯

德國表現主義的獨眼郎弗裡茲·朗

丹麥大師卡爾·德萊葉

映歌的愛神 蘇聯大師愛森斯坦

陳映電影工作坊過往講座及實踐類工作坊照片:

講座及讀書會:


劇本工作坊第一期:聯繫與想像



攝影工作坊:荷蘭派繪畫 - 光影模擬與場景構建

過往影棚實踐工作坊學生主題拍攝創作節選:(歲月真是把殺人刀,映歌那時辣麼瘦,現在。。。還是那麼瘦👋)

(你們猜地上那位是誰?)

(妹紙的夢幻大戲)

(特特的民國美女)


表演工作坊過往節選:(矮哥,你跟燕子在做什麼?)

(森哥,你這麼帥讓後面那個胖子情何以堪呢?)

(這是什麼樣的電影院跟什麼樣的觀眾?)

陳映寄語:

學習電影,不單是學習電影本身,這是專業層面內容,那麼拋開專業,電影就是生活,學習電影就是學習生活,了解人類,觀照自己,獲取智慧,從而救贖抑或消解。

我的工作坊或課程從來不只針對專業人士或必須走向專業的人士,而是面向所有的大眾,提高中國電影的水平並非僅僅是電影工作者的事,還包括了提高觀眾的觀影素質與需求,那麼如果我能在這個環節做點什麼,我是開心的,畢竟,除了拍電影教電影,我想不出這輩子我還會幹點什麼?也正因此,學習才成為了相互學習,在過往的歲月裡,我一直認為大家帶給我的遠遠比我帶給你們的要多得多,因為我僅僅是一個人,而你們卻是那麼多不同的個體。

2017伊始,期待新人加入舊人迎新,無論你我是否能夠相聚,都祝大家2017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並得以持續,謝謝。

地址:裡約生活館


相關焦點

  • 佳片 |《雨果》——馬丁•斯科塞斯用對喬治•梅裡愛的一次致敬
    這兩部影片無疑是柯達劇院當晚最耀眼的雙子星,機緣巧合的是兩者都與早期默片電影史息息相關,更戲劇性的是馬丁•斯科塞斯用《雨果》向法國電影先驅梅裡愛致敬,而法國導演米歇爾•哈扎納維希烏斯卻反過來用《藝術家》引領我們體驗了一回好萊塢默片的興盛與衰落。前者堪稱是彩色3D的夢幻視覺童話,後者則是精緻復古的黑白默片,形式雖然大相逕庭,但旨趣卻大體相同。兩部影片為我們推開了一扇通往電影初創時的神秘之窗。
  • 喬治・梅裡愛,奇思妙想的電影魔術師(內有詳細影片資料)
    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        喬治•梅裡愛,一位法國電影製片人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這部電影僅僅是對盧米埃爾兄弟的簡單模仿,與梅裡愛緊接著的幾十部電影沒有太多區別,並沒有得到影迷過多的青睞,直到梅裡愛發明了停機再拍的技巧。一天,梅裡愛在放映自己拍成的電影時,發現銀幕上一輛行駛的公共馬車突然變成了一輛運送棺材的馬車。研究後發現,原來是因為拍攝當天,膠捲因為機器故障問題,被卡住了一秒鐘,才出現了這一詭異現象。
  • 電影史之導演系列2:喬治·梅裡愛
    喬治·梅裡愛對電影作出的巨大貢獻,就連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自己都說:「作為一個電影創作者,我認為今天有關電影的一切,都是源自喬治·梅裡愛」。喬治·梅裡愛於1861年12月8日,出生於法國的巴黎。從小,他就對木偶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後來,受到John Maskelyne和David Devant兩位大師的影響,他開啟了通往魔術世界的大門。
  • 諾蘭是這個時代的喬治梅裡愛嗎?
    說他陷入了對於燒腦的故事結構的偏執追求也好,說他沒有其他更深刻更新穎的表達也罷,這都無法否認諾蘭對於電影語言革新的共享。諾蘭就是這樣一個對於他所追求的東西非常偏執,同樣也注重整個電影行業發展的人,無論是他一直堅持的膠片攝影還是不計成本的實拍,亦或者對於其主題的不斷探索,都是如此。
  • 《魔術師》L'illusionniste: a meta-cinema
    《魔術師》可以被視為一部元電影,以Jacques Tati的形象作為動畫中男主的參照便是最直接的證明;對魔術師、木偶腹語師、小丑、雜技師這些手藝人的命運的刻畫便是一曲對默片、膠片以及獨立製片時代的電影藝術的輓歌;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以梅裡愛為代表的早期電影便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魔術戲仿與雜技表演等presentation。
  • 1896年發行的影史首部恐怖片,由魔術師掌鏡,至今仍是開創性傑作
    AI修復版截圖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這些「特效」自然是很容易解釋,但考慮到喬治·梅裡愛是第一個在電影中做特效的人,這些畫面給當時的觀眾帶來的必定是從未有過的震驚感《魔鬼莊園》並不是喬治·梅裡愛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他創造出影史第一部恐怖片純屬偶然。當時梅裡愛正著手拍攝另一部影片,他選取了一個街景進行鏡頭調試,但攝像機突然發生了故障。
  • 《默片解說員》辯士的浪漫
    這部片子還是叫做《辯士》更有味道,畢竟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日本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非常獨特的一道風景——默片時代的辯士。,而我之所以認為更應該稱他們為辯士,因為在默片時代,歐洲、美國和中國都曾有過類似解說的職業,但是像這樣搶走觀眾注意力,更加具備主觀性、自主性,乃至搶走默片主角位置的職業,就只有日本的辯士了。
  • 浪漫的法國不止有艾菲爾、凱旋門,還有喬治·梅裡愛
    被稱作是「馬丁·斯科塞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的電影《雨果》,改編自小說《造夢的雨果》,以小男孩Hugo的視角發現了巴黎火車站一個小小玩具店老闆的真實身份,從而揭開了電影大師——喬治·梅裡愛的輝煌時代在主體故事下,有次生情節,如:車站警察與賣花女孩兒的愛情,兩位老人和兩隻小狗的交匯,開書店的老爺爺贈書等等。他們都同時指向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每個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一個目的,有的人很明確,有的人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目的,但是最終都會走到這一步。而每個次生情節,都是一部完整的小電影,有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每一個部分,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的飽滿,富有浪漫主義氣質。
  • 聲色秀場 · 5年一部新作,周防正行用《默片解說員》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他是一名默片解說員,負責在電影院中向觀眾講解無聲電影。他為電影中的對白配音,並通過旁白解說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對那些並不熟悉電影這種全新事物的觀眾來說,默片解說員曾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雖然在歐美電影歷史上,這個職業在20世紀最初的10年間就被字幕所取代,但在承載了日本人最多浪漫遐想的大正時期,這個職業卻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30年。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一部是輾轉多地時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國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時代「辯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記憶中的辯士和電影中的辯士交相輝映,在時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疊,悠然講述著電影的童年時代。暖黃色的回憶籠罩之下,1915年的染谷俊太郎與慄原梅子因默片而結緣。他們偷偷溜進電影院,驚訝地看到大熒幕上的自己。
  • 《默片解說員》默片時代的「電 影 院 往 事」
    01 這是一個有關話語權的故事。「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多少有些老生常談,那麼讓我們回到給日本人帶來無數浪漫幻想的大正時期。彼時,日本的電影處於默片時代。普通大眾面對這種新穎的影像媒介,還存在一定的隔離感,而充當二者橋梁的,是被稱為「活動弁士」的默片解說員。他們和現在的演員一樣,是當時的大眾明星。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默片不沉默,周防正行新片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大家都知道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弁士解說,也就是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能把死的說成活的,黑的講成白的,他們是無聲電影時代的超級巨星,類似於現在的流量明星,有無數的女粉。今天帶給大家的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主人公勵志成為默片解說員的故事。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在日本,默片解說員被稱為「弁(bian)士」,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配合畫面解說電影,有點類似中國的「拉洋片」。 弁士講述故事背景,給角色配音,描繪故事情節。優秀的弁士甚至可以讓觀眾不看畫面,只聽解說都能津津有味。 基本上就是給評書單口相聲配上畫面的感覺。央視曾經出過一個欄目叫《快樂驛站》,裡面有幾段給劉寶瑞先生的單口相聲配動畫的短片,差不多就這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