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上,我在家看《民生365》,才知道不久前,龍口廣播電視臺到蘆頭鎮候家溝村開展「送文化下鄉演出」。從報導看,這場「文化龍口歡樂行」,活動精彩,演職員賣力,村民歡迎。
看過《民生365》的報導,我又去翻「雲上龍口」在活動當天的直播,發現文中通篇寫的都是「蘆頭鎮侯家溝」。這不由得讓我想到,《老黃縣》一書出版前,王玉珉先生請我幫其校閱部分書稿的情景。
《老黃縣》中有一篇《候家溝出吹手,南欒堡糊燈籠》,我一看到這個題目,毫不猶豫地將「候」改作了「侯」。在我的意識中,「侯」是個姓,而膠東的村落又多以村民的姓氏取名。可改了幾個「侯」後,我在另一篇《候家溝的吹手—一氣鼓》中,讀到了下面的內容:
在老黃縣,除了那些氏族雜處的村莊之外,人們大都習慣以姓名村,但候家溝是個例外。「候家溝」的「候」是「等候」的「候」,不是清鹹豐丙辰年版《繪圖釋音百家姓》中「井段富巫,烏焦巴弓。牧隗山谷,車侯宓蓬」所說的源於上谷郡的侯姓的「侯」,也不是本書沒有收入的另一個「候」姓。
讀過此段,我意識到「候家溝」一名中的「候」,不是姓氏的「侯」。既然它是「等候」的「候」,那「候家溝」就不能寫作「侯家溝」。於是,我又將前面自己修改過的「侯」,重新改作了「候」。
關於「候家溝」的「候」,為什麼是「等候」的「候」,《老黃縣》中交代得很明白。書中是這樣說的:
據老人們講,候家溝村自古無侯姓,更無候姓。村莊之所以 以「候」字名之,是因為古時候有書生去登州趕考,曾在村中的河溝旁邊等候同伴。按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先世以文人學子趕考的往事為村莊取名候家溝,是因為「候家」與「候甲」諧音,「候家溝」其實就是「候甲溝」。先人盼望自己的後代也像考中的書生一樣,能夠書室聚寶,墨池生花,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既然「候家溝」的「候」,是「等候」之「候」,那麼它就應該讀作hòu,而不能讀作hóu。很多人因為不知「候家溝」一名的來歷,結果都錯讀了「候」字。我翻閱《龍口市地名志》等書,發現其關於「候家溝」的注音都是錯的。其實,我們習慣讀hóu的「侯」,也有hòu的音,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出生地閩侯,其中的「侯」就讀作hòu,不能讀作hóu。
老黃縣民間有句歇後語,叫「候家溝的鼓手——一氣吹」。在黃縣方言中,這句歇後語就是「一氣幹完」的同義語。
吹手,就是吹鼓手,是舊時婚禮或喪禮上吹奏樂器的人。早年間,人們辦紅白喜事,都要搭席棚,擺供桌,請吹手。候家溝的吹手技法嫻熟,一坐棚,從早吹到晚,中間不歇氣,為主家所歡迎。久而久之,其聲名遠播,也就有了歇後語「候家溝的鼓手——一氣吹」。
實際上,生活中「候」「侯」混淆的情形非常普遍,甚至有時「侯」姓人,也會把自己的姓寫成「候」。
《水滸傳》中有個陸謙,人稱陸虞候。比如,第七回中這樣寫他以邀去吃酒為名給林衝設套:
且說林衝連日悶悶不已,懶上街去,巳牌時,聽得門首有人叫道:「教頭在家麼?」林衝出來看時,卻是陸虞候,慌忙道:「陸兄何來?」陸謙道:「特來探望,兄何故連日街前不見?」林衝道:「心裡悶,不曾出去。」陸謙道:「我同兄長去吃三杯解悶。」林衝道:「少坐拜茶。」兩個吃了茶起身。陸虞候道:「阿嫂,我同兄長到家去吃三杯。」林衝娘子趕到布簾下,叫道:「大哥,少飲早歸。」
因為《水滸傳》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所以,「陸虞候」一名廣為人知。可是,如果合上書本,讓人來默寫「陸虞候」三個字,將其寫作「陸虞侯」的怕不在少數。在許多人的潛意識裡,「虞候」的「候」當是「諸侯」的「侯」。
著名語言學家郝銘鑑先生在《「撥冗」的困惑》一文中,談到過自己做編輯時的一次疏忽。他寫道:
有一篇談《水滸傳》藝術細節的稿子,談到了「陸虞候」。作者通篇寫的是「陸虞侯」,我一路綠燈,沒發現什麼問題。待排成校樣時,校對指出不是「侯」而是「候」。我是編過「時候有豎諸侯無」的順口溜的,不會把「候車亭」誤為「侯車亭」,但是我不知道陸虞候的「虞候」根本不是什麼官兒,和「侯」完全扯不上邊,只是一個侍候達官貴人的僕從,應該用「候」而不能用「侯」。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按《水滸傳》的描寫,陸謙職位不高,沒有爵位,和「侯」沾不上邊。
虞候,是一古官名,負責守望山澤。《左傳·昭公二十年》說:「藪之新蒸,虞候守之。」孔穎達疏:「水希日藪,則藪是少水之澤,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為名也。」宋高承《事物紀原·輿駕羽衛·虞候》載:「春秋時,晉有候正主斥候,又有原候、候奄,則虞候之名蓋因此。齊晏子云:『藪之新蒸,虞候守之』,本山澤望候之官。《李靖兵法》有左右虞候,名同而職異矣。」
據載,宇文泰相西魏時,始置虞候都督,後因設虞候之官,職掌不盡相同。隋為東宮禁衛官,掌偵察、巡邏。唐代後期有都虞候,為軍中執法的長官;五代時都虞候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均置都虞候,位次於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此外又有將虞候、院虞候等低級武職。
這樣看來,虞候陸謙只是高太尉府中的一個僕從。怪不得,他要幫助高衙內,陷害把自己當作朋友的林衝。
順便再說一下,北馬鎮的員外劉家村,其實與「員外」無啥關係。員外雖屬舊稱,但人們一般對其不陌生,其指正員以外的官員。晉武帝始設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簡稱員外郎。隋開皇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次官。唐以至明清,各部均設有員外郎,位在郎中之次。因為此類官職可以捐買,後世便將富豪們普遍稱作員外。
員外劉家,原作園外劉家。據載,明洪武年間,梁姓由雲南遷來,建成梁家園。後亦由雲南遷來的劉姓,為其扛活,並在園外定居,人稱「園外劉家」。又過了些年,梁姓衰落,劉姓興旺,村名便定為園外劉家。
「員外劉家」取代「園外劉家」,其始作俑者為謝立華。據王玉珉先生《老黃縣》所說,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謝立華繪製的《黃縣形勢圖》上,將「園外劉家」寫作「員外劉家」,後以訛傳訛,遂成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