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改編是現今原創劇本式微下必然的強勢產物,甚至我們可以不說小說,包括漫畫、電玩、曾經的某個經典等等,反正只要能讓寫劇本這事情跳過最困難的「靈感」關卡,不論是哪個國家的影業都得暫時依賴好一陣子。
《列車上的女孩》是一部構想新穎的懸疑小說,包含了抽絲剝繭的元素,概括了從旁觀走向主觀的情節推進,讓讀者順著絲絲入扣的劇情與筆觸,對後續劇情的發展求知若渴。而最令人心頭髮癢的,肯定是線索來自於從列車窗外望出的片刻風景,一瞬間,錯過了什麼,發覺了什麼,又在事後想起什麼,與察覺了什麼。
主角酗酒問題當然是原著既存在的設定,又或者該說,電影改編的劇情並沒有太多變動,假設你要告訴一位朋友《列車上的女孩》在演些什麼,那麼不管是電影或小說的版本,我想你都會給出一個一模一樣的簡潔版大綱,這是好事,因為忠於原著。
然而電影的拍攝方式比起懸疑的劇情,似乎更注重在認識角色群上,並非有個讓觀眾想持續獲得新信息的「狀況」,而是一出把質感拍得特好的鄉土連續劇,劉文聰和公交車萍變得時尚又有風味,濾鏡和配樂則是偏冷系或冷門等級。又偏偏這部名為「列車上」的女孩的電影,壓根和列車摸不著關係。
《列車上的女孩》電影版我們可以看見幾個導演可能打算強調的重點,美好外表的虛偽現實、酗酒問題、失敗人生的認定基準、心傷的治癒手段、或是盲目不清的迷戀與自我詆毀的信心缺失等等。也多虧於原著的紮實,我難得看見一部沒有婊子的女性視角電影,讓事實探索與懸疑謊言之間,有著適當且順眼的角色帶領觀眾「迷航」。
電影的手法其實不外乎犯了幾個懸疑電影會犯的通病,避重就輕和蓄意誤導。避重就輕就是大家在追犯人時,故事會一直跟你聊一些不重要的傢伙,幾乎不碰及真正的兇手,一直到最後才補坑告訴你其實兇手是他,只是我不告訴你而已。這缺點在於沒有提供線索,沒了線索觀眾便沒有參與感,沒有參與感就沒有驚喜。這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你在把觀眾當白痴耍。
蓄意誤導我大可以直接舉例《哭聲》,根本是今年度最誤導獎項的唯一得主,利用剪接或是對話使觀眾誤會,並以事情切入的片面角度加重某方的可疑度,之後才告訴你這一切都只是誤會,有種將視聽者強行拖往暗巷痛扁一頓的感覺。
《列車上的女孩》兩種都用上了,但用的很有風度和質感,所以幾乎讓人無法察覺早已身處在迷航狀態中。劇情其實很好猜,故事碰及的角色依照順序推敲,幾個角色個性爆炸了,或幾個角色攤牌了,剩下最後一個還只有客觀印象而沒有主觀情節帶入的,絕對是犯人,即便這時候電影還在刻意迴避他的戲份,還在努力堅持誤導我們。
理所當然電影版刪了不少小說的內容,例如心理諮詢的部分砍掉不少,而警察的部分更是根本來亂的,除了持續用言語逼人惱羞以外看不見在故事中的功能。咦?你有發現共通點嗎?兩者都是專業領域呀!
但《列車上的女孩》風格掌握得很好,大概可以認定是《醉後大丈夫》嚴肅版吧,你想,如果第一集他們找到道格其實在屋頂的過程別那麼瘋癲的話,根本就是一部正經懸疑劇。而《列車上的女孩》則有著滿滿的藝術妝感,攝影、後制、配樂、剪接和演員,每個與電影有關的藝術層面都看不出明顯的破綻,甚至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暗喻式分鏡手法,但就獨缺劇本,就這麼不小心把《列車上的女孩》弄成了「還在宿醉的阿姨」。啊其實書名叫女孩本來就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