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上午8:30,「2020第二屆非遺傳統舞蹈保護研討會」在浙江師範大學圖文信息中心七樓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採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廖燕飛、郭煒、江東、吳露生、曾華美、祝嘉怡、鄧傑、於鏨鑫、陳育燕、戴虎等十位專家圍繞主題展開發言。
廖燕飛在《傳承:將過去送給未來》發言中談到,在梳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程的基礎上,通過擇選與傳承密切相關的數個關鍵詞,對非遺保護視閾下的傳承進行以點帶面的闡釋,包括傳承的內容、傳承對象和傳承途徑。
郭煒在《傳統舞蹈在5G時代的新傳播形式探索》發言中提出,在網際網路5G語境下,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發展與藝術形式將面臨新的創新思考。「數位化」是一個需要主動面對的新命題。(以首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中國舞蹈地圖》為例)「網際網路新媒體」是一個需要主動擁抱的新平臺。(以第二節中國舞蹈藝術大展《56個民族56種舞蹈》為例)「數字共享」是舞蹈的新機遇。(以第二節中國舞蹈藝術大展-舞蹈文化數字博物館為例)多元化創新實踐,用舞蹈講述中國故事!
江東以《新時代的發展與非遺保護事業》為題指出,我們的社會在飛速向前邁進,前進的步伐不容阻擋。如何在這個背景下留住我們自己,非遺事業提供了一種根本性的可能。再從物質形態的長期養成性來看,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們不僅可以為我們保留住傳統記憶,也會讓我們獲得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歷史依據,同時也將會讓我們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上永葆我們的自我本色。文化遺產是歷代人民創造的,反過來它們又滋養和哺育了歷代人民的精神。當歷史發展到今天,特別是在文化自信方面不斷強調堅定自我主張的今天,過往的一切能否繼續成為文化的推動力,取決於我們的認識、智慧和方法。非遺保護讓我們更加清醒、更加找準前行的方向。提出作為一個國策,非遺保護事業必定取得更大的進展。
主持人:馬麗萍 評議人:高舒
吳露生在《傳統舞蹈的保存危機與雙軌並進》發言中指出,國家「非遺法」曾鮮明提出「保護、保存」並存,在保存危機的追問中闡釋對「雙軌並進」保護發展的思考,即既要認真保護遺存傳統舞蹈中的「特質基因」,在有條件的地方特別要建立能口授身傳、可展示交流的活態傳承的隊伍;另也集合傳承人、鄉賢、專家等進行科學的「基因解碼」,沿著傳統、傳承的根脈,適度注入合理的時代因素再創造,以滿足多方面的審美需求,讓中國的傳統舞蹈更加鮮活著自己的生命並不時反哺著當代文化建設。
曾華美以《傳統舞蹈進校園的實踐與反思》為題指出,隨著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從業者們秉承著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熱愛及對其保護的高度責任感,不斷探索「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途徑,從而使得全國各地的傳統舞蹈保護事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並取得了諸多的經驗。目前,「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已經成為許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和工作重點,不少院校都利用本地區的「非遺」舞蹈作為傳統舞蹈教學的資源,形成有訓練價值的課程,從而讓舞蹈教學充滿了新意和特色。提出這樣的工作是否真的屬於保護範疇還是屬於創新、發展與傳播過程?這樣的課程到底該如何建構?如何有效實施,這些值得反思和探討。
祝嘉怡以《非遺舞蹈「校園傳承與創造」的統一性》為發言課題,指出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推進與廣泛宣傳,非遺舞蹈項目已深入人心。在舞蹈專業院校的陣地上,非遺舞蹈以學習和創作的方式生根開花。以教師為創作主體,以「實驗性舞蹈創作」吸納了非遺舞蹈的精神與智慧,以及舞蹈傳承主體的記憶形態。以創作主體的體驗、認識和思考實踐了「校園傳承」方式對非遺舞蹈的傳承與創造的統一,賦予了非遺舞蹈新的生命。她圍繞近年來瀋陽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創作的兩部具有滿族特色的群舞作品,談非遺舞蹈「校園傳承與創造」的統一性,並表示這些作品在風俗信仰、動作語言、民族情感上均體現了非遺舞蹈的歷史聲音和文化價值,更延續著傳統舞蹈的精神內涵。
鄧傑以《非遺舞蹈進校園——引導探究教學法在高師民間舞課堂中的應用》為題指出,非遺舞蹈進校園,高等師範院校舞蹈教學方式及其最終評價受到傳統舞蹈教育模式的影響。傳統舞蹈教學、學習方式單一,高師的民間舞課堂教學需要探索符合自身的教學方法。圍繞著「教什麼和如何教」進行思考,提出民間舞課堂教學不僅是技術技巧的傳授,而且更重要的是舞蹈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此次會議通過對引導探究教學法的研究,構建適合高等師範院校民間舞課堂的教學方式,以期為推進高校美育改革發展進行積極探索。
於鏨鑫在《談民族民間非遺傳統舞蹈「以人為本」的活態傳承路徑——以喬梁老師為例》為題的發言中表示,舞蹈最為主要、最為重要,也是最無可替代的傳承方式依然還是「口傳身授」。現在許多非遺傳統舞蹈已然走進了專業藝術院校此類學術研究、職業培養的傳承空間,這無疑為非遺傳統舞蹈的香火延續開拓出了「課堂傳承」的新路徑。並針對現下提出一些問題:在傳承語境從「民間傳承」到「課堂傳承」的改變過程中,「變與不變」的內容是什么?進而探究非遺舞蹈「課堂傳承」「是變非變」的真相是什么?表示本次發言以「為何『口傳身授』在舞蹈千百年的傳承歷史中依然處於傳承方式之不可撼動之位?」作為本話題討論的切入點;以喬梁老師即從事課堂教學又具備藝人身份特質的傳承身份為個案;以其對東北非遺舞蹈之《東北腰鈴鼓》的課堂教材建設為分例,通過對喬梁老師將「民間傳承」之非遺舞蹈引入系統教學、並將其轉換為「課堂傳承」模式之具體做法的分析,探討民族民間非遺傳統舞蹈「以人為本」的活態傳承路徑。
陳育燕以《儀式舞蹈的傳播模式探究》為題指出,自古以來儀式活動就與樂、舞相融合,舞蹈是傳統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演形式,並延綿至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儀式活動為舞蹈設定了特定的時空與環境因素、群眾參與基礎,豐厚的民俗文化土壤。此次發言深入探索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融合民俗、地域、文化等多學科知識,研究儀式舞蹈傳播模式與特點,為儀式舞蹈傳播理論的研究,提供可參考的創新思路。
戴虎在《中國傳統舞蹈教學中的「著作」意識》發言中指出,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到今天,中國民間舞70餘年的專業教學發展歷程,以在課堂(訓練性、風格性、表演性(綜合性))、舞臺(劇目)兩個空間四個維度的拓荒、累積,而成為一筆蔚為壯觀的民間舞(教學)文化資源庫。本世紀初葉非遺(傳統)舞蹈進入教學(高校)傳承的方式越來越成為傳統舞蹈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路徑。提出這其中以何種方式習得這些傳統舞蹈教學資源,又該以何種方式傳承下去、又該在當下傳承、發展、延展過程中堅持怎樣的情感態度、文化心態、教學姿態,是我們應當考慮的價值維度。強調弄清傳統舞蹈的來龍去脈:「從哪裡來」(歷史性)、「為什么而來」(文化性)、「怎樣而來」(時代性)、「去向哪裡」。表示強化民間舞教學中「著作」意識,不僅事關教學的科學性,還直接決定著我們民間舞教學的「未來」真實性,也是民間舞教學作為學科知識體系一環中,以知識學習一般規律實現合法性的重要基點。
———— 敬 請 關 注 後 續 推 文 ————
文字 | 晏雅賢 葉笑笑
圖片 | 金藝瑄 王多多
編輯 | 張陸錦 俞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