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北方音樂》2015年07期
摘要: 很多古箏愛好者都希望把自己所聽到的、喜歡的音樂片段在古箏上進行演繹。但這一行為需要結合多種因素來進行,如:樂器特徵、指法運用,演奏難易等。文章結合古箏基本演奏方法,以陝北民歌《知道不知道》的音樂旋律做為基礎素材進行樂曲編配,以此展示在古箏上進行樂曲編配時的多種方式。
關鍵詞:編配 、箏曲、指法應用
一、編配樂曲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了解古箏音樂的旋法,旋法指一件樂器專有的音樂語言。舉個例子,同一份曲譜,用笛子吹奏出來很悅耳,但是古箏彈起來會顯得單薄無趣;同理,古箏演奏出很動聽的曲譜,換到笛子上可能根本無法進行吹奏。因此,編配一首樂曲時,一定要了解該件樂器的旋法特點。
古箏在樂器形制上屬於音域較為寬廣的樂器,演奏法上既有古樸的韻律體現,也可用雙手的繁複技巧展現多聲部的和聲效果。因此在編配樂曲前首先明確古箏演奏中有哪些指法,以及不同指法出來的不同音響效果特點。例如:撮弦會比單音更厚重;搖指可讓單音變為線狀長音等。當然,具體到編配樂曲時需要考慮的因素相當多,下面用一首陝北民歌樂曲《知道不知道》來做示範講解。
1、確定基本樂音
這首曲調已廣為流傳,因此它的基本旋律音可通過網絡、書籍等獲取。
如果只有音響資料,無曲譜資料的樂曲,需演奏者進行「扒曲」的行為,根據音響把基本樂音確立。下面是《知道不知道》的基本樂譜:
2、確定調式
原曲是1=降B,但該調並不是古箏中的常用調式,對於業餘彈箏者來講會有演奏負擔,因此可以考慮採用1=D,或1=G、1=C。設定調式有兩個原則:1)根據旋律走向,儘量避免出現音位排列不到的情況;2)如果有變音頻繁出現,左手「來不及」按音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把弦制定成「人工調式」以來方便演奏。
二、樂曲的正式編配
同一個旋律,可有多種編配方式,即可以短小精緻到兩三分鐘,也可以各種繁複的變奏為十幾分鐘。
1、花指與左手的吟揉滑按的應用:
「花指」,是古箏當中極具特點的一種指法,即使手指隨意的刮奏一下琴弦,都可發出如流水般悅耳的音調,因此該指法的使用會為樂曲增色不少。一般來講,花指的佔用時值較短,屬於裝飾性指法,它通常在樂句間出現,起到連接樂句的功能。
古箏是一件韻律豐富的樂器,左手的變化千姿萬態,極為豐富。無論是柔美亦或哀怨的音樂情緒,都離不開左手的使用。演奏一般流行樂曲時,大多數使用古箏常規的「揉弦」、「上滑音」、「下滑音」及「回滑音」。而風格性樂曲中的滑音如「同音按」等則基本不予使用。由於滑音本身帶有音高特點,如上滑音可讓本音高出小二度、大二度和小三度,因此可把旋律音變作滑音,如第三小節。另外,除了揉弦可以連續使用外,其它滑音儘量不要連續應用,否則會感覺旋律輕飄不穩定。
2、勾託抹託及撮弦的加花變奏:
「加花」是民間對某種變奏手法的俗稱。顧名思義,「加花」就是在原有旋律基礎上,填充進去其它的音,在保持主旋律不變的基礎上,讓旋律更加飽滿、豐富。「勾託抹託」是古箏中的常用指法,也是變奏中的常用指法,在浙江箏曲的快板及潮州箏曲中的催板中較為常見,在當代箏曲,如徐曉琳改編的《繡荷包》中,也用該指法對旋律音進行了「加花」。
撮弦分為「小撮」與「大撮」,大撮比單音更渾厚,聲音立體,可用在強調的音符上;小撮則更具有和聲音效,可讓音樂更加富有色彩。
3、搖指與琶音的運用
古箏屬於彈撥類樂器,顆粒性較強,因此演奏旋律性樂曲時,單音可用搖指來延長,同時左手配以分解和弦、琶音等來豐富旋律織體,和弦的加入要考慮到時值,時值較短時可僅上行、或下行,如果時值充分則可上行與下行連續進行。
以上舉例僅是部分是較為初級,容易的編配方式介紹,具體到樂曲中的應用還是綜合多種因素,如樂曲風格、結構特徵等。編配時注意加花「用量」,切記花樣過於複雜而失去音樂原本面貌。總之,想要得到一首可聽性強、適合古箏演奏的樂曲,還需要演奏者不斷琢磨、嘗試、演奏,以此得到最佳樂曲版本。
轉自公眾號: 劉欣古箏藝術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