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浦東的你,只要省下一杯咖啡錢,就能在高大上的藝術殿堂——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聆聽一場高水準的東方藝術音樂會。「回到劇場的感覺,真好!」 歷經100多天的等待,7月4日上午10點,東方市民音樂會在東藝音樂廳重新拉開帷幕。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吸引觀眾人數最多的公益性普及性音樂會之一,東方市民音樂會自2006年誕生迄今,吸引了近百萬市民聆聽。14年來,市民的荷包變鼓了,東西的物價變高了,但是市民音樂會的票價卻沒有漲過一分錢,成人票鎖定30、50、80元,學生票15 元,用「高貴不貴,文化親民」,讓更多市民獲得高雅藝術滋養,為小康生活「加點料」。
演出+獎品
令觀眾感慨「不虛此行」
沐浴著夏日晨光,大人孩子戴上口罩,相伴走進丁香路上的那朵「蝴蝶蘭」。7月4日一早,東藝場館一切準備就緒,音樂廳上方的電子屏上,早早打出了這場市民音樂會的名稱「聆聽大師:貝多芬——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重奏經典音樂會」,以及場次——第680場。
上午9點,已有不少觀眾在音樂廳門外等候。「你們都別跑了,到臺階上站好!」市民朱女士招呼著給6個男孩合影,忙得不亦樂乎。朱女士是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而孩子們都是一個樂器班的同學:「學樂器,到劇場感受很重要。劇場終於開放了,內容合適,票價也便宜,我們等了很久了!」
9歲孩子曾敬哲花了一年時候,小提琴考到了三級,但是從未進過劇場聽演出,所以讓他感到很期待。一旁的範嘉軒補充道:「有朝一日,我也想到這麼大的舞臺上表演。」
小布發現,小琴童在觀眾中為數不少。在母親的帶領下,13歲的陳易銘與他6歲的弟弟,兩人背著小提琴就趕來了。他們上午看過演出,下午要去老師家上課了。陳易銘說:「我想聽優秀樂隊演出,擴展自己的音樂知識。」
雙胞胎許佑萱、許佐茜則帶著手捧花走進劇場,原來她們是想給登臺的許舒萌老師一個驚喜。
現場的老年觀眾也格外多。「我在東藝聽東方市民音樂會,已經有10來年了!」退休市民周惠娟是一名從小熱愛交響樂的樂迷,她說,「終於盼到演出又重新開場了,內容還是是我喜歡的貝多芬,演奏家還是我喜歡的小提琴家夏小曹。」
另一名資深樂迷王先生,他認為票比較便宜,但是秉持不變的欣賞要求:「這場演出有很多大學生,我來聽聽他們的演出水平。」
上午10點,演出正式開場。在上大音樂學院院長王勇的導賞下,演奏家們演繹了包括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悲愴」、小提琴奏鳴曲「春天」以及長笛小夜曲、C小調弦樂四重奏在內的多首「小行星」作品。返場曲目則是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
高水準的演出,配合專業卻不失幽默的講解,讓每一曲畢都是掌聲不斷。演出中還有有獎問答環節,同時也是東方市民音樂會的「傳統」:答對者可用1元錢,購買其他場次的2張演出票。演出加獎品,令觀眾們意猶未盡:「值!」「不虛此行!」
社會各方攜手同行
讓美好生活永遠充盈音樂
繼7月4日的首場演出後,今年下半年,東方市民音樂會周末版還安排了11場演出,固定在每月第一和第三個周六上午,涵蓋了交響、民樂、合唱、獨奏等豐富的演出形式。其中既有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的紀念性演出,也有「中國風」「民族風」音樂大餐,甚至還有暑期面向孩子的童話故事音樂會,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人群。
在這後疫情時代,能連開12場高水準、多類型演出,是毋庸置疑的「大手筆」。前4場演出,於6月中旬開票,一周內即已售罄,首場演出票更是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售罄。
東方市民音樂會的演出豐富程度,樂迷間的知曉度與受歡迎程度,來自於其14年的耕耘。2006年夏, 剛剛運營滿一年的東藝聯合原浦東新區文廣局、新區文明辦、新民晚報社,以「政府貼一點,企業讓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的形式,共同創辦了東方市民音樂會,並於當年7月29日舉辦首場演出。成人30、50、80元、學生15元的票價,令不少觀眾第一次有機會走進這個高大上的文化場所,聆聽人生的第一場正規音樂會。
7月4日,前來為女兒夏小曹與上大音樂學院演奏家捧場的指揮家曹鵬
14年來,曹鵬、鄭小瑛、馬革順、湯沐海、陳燮陽等指揮家,攜手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上海歌劇院等滬上名團先後登臺;捷克著名指揮大師貝洛拉維克、英國指揮大師羅傑·諾林頓,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奏家,也曾在此驚喜亮相。甚至是來東藝獻演的著名指揮大師祖賓·梅塔,在了解了東方市民音樂會的情況後,也不禁欣然題詞:「我為上海長年擁有年觀眾達十萬人次的音樂普及品牌演出而讚嘆!」
曾幾何時,有人認定「不賺錢」的東方市民音樂會,只是東藝做個「臨時姿態」;而今,因為東藝的堅持,已全部轉換為認可與欽佩。「按照30%的上座率限制,音樂廳只能賣出500多張票,單靠劇場自身根本回不了本。」東藝節目總監劉愛華坦言,除了劇場想辦法減少虧損外,更為重要的是冠名贊助單位——陸家嘴信託連續7年的大力支持:「過去,贊助商對市民音樂會是『錦上添花』,現在是『雪中送炭』!」
登臺今年下半年東方市民音樂會的演出團體,除了有海上雅樂、上海輕音樂團、上海愛樂合唱團等「老朋友」,許多都將上半年的演出延至下半年;還增加了一些新面孔,如江蘇東方交響管樂團、浙江音樂學院翡翠箏團,足見其在長三角一帶的影響力。劉愛華透露,演出方的演出費用基本都降低了三分之一,共同度過時下的難關,帶動上海演藝市場復甦。
14年過去了,越來越多普通市民,被吸引進了這扇高雅藝術之門,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觀眾總數已悄然接近百萬大關。「有些演出老人多,有些演出孩子喜歡。每場演出的新老觀眾,幾乎都是一半、一半。」劉愛華認為,「高貴不貴」的東方市民音樂會,不僅培養了觀眾數量,更培養了觀眾的藝術修養和鑑賞能力,這既是東藝的壓力,也是堅持下去的動力。「文化藝術的精神享受,與我們的小康生活息息相關。」她重申了東方市民音樂會的理念,「音樂讓生活更美好,音樂讓心靈更豐富。」
文字/視頻:曹之光
攝影:倪竹馨
原標題:《一杯咖啡=一場音樂會,這就是浦東!【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