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醜我先撤
(識局微信公共帳號zhijuzk)
▼
我知道問題不好解決。我只希望,能不能先別解決這篇提問題的文章。
▼
一
濟南終於還是限行了。雖說只是高峰期在某些路段限行外地牌照汽車,但仍然有很多人表示不太理解:
擁堵和汙染是外地車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誰都知道造成擁堵和汙染的不是外地車,而是每一輛車,可是一旦整到限行的份上,卻只能限外地車——不然還能限本地車?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濟南的機動車保有量排不進全國前20。也就是說,它擁堵的主要原因其實並不是車多,而是其他問題。
這些問題,有些是長期造成的,不好解決。比如城市布局過於狹長、功能區分布不合理、主幹道少、道路普遍較窄、地鐵線路不成網等等,都屬於這一類,這裡就不多說了。
咱只說那些在技術上還有希望解決的問題。
▼
二
比方說,造成濟南道路擁堵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立體交通設施太少。
在濟南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濟南的過街天橋很少,地下過街步道更少(幾乎就沒有),而且正因為這種設施少,市民也沒有形成利用它們的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即使在有過街天橋的地方,很多人也不去走。
於是,所有的行人、自行車、電動車、汽車,都擠在同一個平面上通行。在高峰期,這是很多路口的噩夢。
特別是,濟南有很多道路,同一個方向上只有兩條車道,一條是直行左轉合用道,另一條是直行右轉合用道。這樣的兩條路交叉形成的路口,就是圖1這樣:
這些圖是我自己畫的,有點醜,請大家湊合著看。
如圖所示,在這樣的小路口,由於直行和轉彎合用同一條車道、無法確定第一輛等紅燈的車是直行還是轉彎,所以不能分設直行和左轉的信號燈。可是這樣一來,當綠燈亮起的時候,右轉車輛就要禮讓平行方向上過馬路的行人。
就像圖2這樣。
在高峰期,過馬路的行人和非機動車絡繹不絕,很可能一直到綠燈變紅燈,機動車還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
那亮紅燈的時候就能右轉彎了嗎?也不一定。比如圖3顯示的這種情況:右轉彎的車又被垂直方向上過馬路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擋住了。
所以,在高峰期,這樣的小路口通行效率非常低。可是它們的車流量並不低,有時候一輛右轉車輛過不去,會擋住後面一串直行車輛。
如果只是老城區有這個問題,那也罷了,畢竟舊城翻新很難。可是一些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街區,也有這個問題。
比如有一次,在華龍路和化纖廠路的路口,我距離斑馬線也就10來米的樣子,卻等了5個綠燈才過去。
這好像不大說得過去吧。
從根本上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路口建設地下過街步道,而且帶有緩坡的那種,讓行人、自行車和電動車都走地下,把路面留給汽車。
不用擔心這些設施會影響地下水、「破壞泉脈」。它們最多深入地下三四米,如果這會破壞泉脈,那路口周圍的高層建築的地基豈不是更會破壞。
當然,很多小路口非常狹窄,可能不具備建設地下步道的條件,但即使是這種情況,咱還可以從信號燈的設置上想想辦法。
比如在高峰期(注意只是高峰期),可以這麼設計:把四個方向的機動車信號全設成紅燈,讓所有車都停下,同時所有的行人信號全亮綠燈,讓行人和自行車一次過個痛快。
你橫著過,豎著過,斜著過,隨便。過上半分多鐘,再把所有行人信號全設成紅燈,然後依次亮起各個方向上的綠燈,讓車走。
這樣看上去慢,但不會造成堵得動彈不得的情況。
要是這樣也不行,那就讓四個方向的綠燈依次亮起,而不是相對的兩個方向(比如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同時亮。那樣最起碼左轉和直行的車就不會搶道、擠在一起了。
至於右轉的兄弟,忍忍吧。
▼
三
過街天橋和地下步道太少造成的另一個問題是,濟南不得不在很多幹道上設置專供行人過街的路口,比如在解放路、經七路、文化路上,就有很多這種情況。
這種路口的特點是,它其實不是一個真正的路口。也就是說,它沒有垂直方向上的來車,只有垂直方向上的來人。
可是在這樣的路口,交通信號的設置竟然不能跟兩邊的路口協調一致。
比如在青龍橋路口到解放橋路口之間的這段解放路上,有一個專門過行人的路口,它的信號跟兩邊路口正好反著——兩邊路口東西向直行亮紅燈的時候,它是綠燈,所有在路口等紅燈的車主都看得見它的綠燈,可是只能幹瞪眼;好容易等兩邊路口亮綠燈了,車開過來,它這裡又紅燈了,還得接著等。
幾個月前,我專門測過,在時速30—40邁的情況下(私家車在高峰期也就這個速度了),甭管從東往西還是從西往東,這不到1000米的路,必然要等3次信號。
這種情況的路段,光我知道的,就有好幾個。什麼樣的車到了這種地方,也跑不起來。
還是那句話:方便行人過馬路我不反對,但能不能麻煩多修幾個過街天橋或者地下步道?如果實在修不了,能不能把信號燈協調一下?等兩邊路口都亮紅燈的時候,行人過馬路豈不是更安全?
▼
四
當然,濟南缺的不只是立體交通設施,還缺立體停車場——不是沒有,但非常少。
地面上又能有多少空間呢?沒有空間,大量無處可停的車就只能停在路邊,像朝山街、山師東路這些鬧市區,雖然路只有兩條車道,但其中一條還停滿了車。
我很想呼籲嚴罰這些違停車輛。可問題是,它們又能停在哪裡呢?如果好多地方都不讓開車、不讓停車,那乾脆不讓買車不是更好?
這是窄路的情況。還有些路,確實拓寬了,可是拓寬之後,又在路中間設置了快速公交車站。
比如解放東路(抱歉又說到它了),就成了圖4這種樣子。
這種設計,本來是提高通勤效率的好事,因為乘客可以在車站上繳費,然後在任意車門上下車,不用都擠到公交車的前門,一個個掃碼、刷卡、塞錢,所以能節省不少時間。
可是這些車站,沒有任何立體交通設施與之相連。
我在廣州、深圳、香港,也見過這樣位於路中間的公交車站,但它們都有過街天橋或地下步道與之相連,坐車的乘客不用在路口上通行。但濟南的車站沒有。
於是,本來只有去對向乘車的乘客才需要過馬路,而現在所有乘客都需要過(一半)馬路,誰讓車站在路中間呢。
然後,每多一個過馬路的行人,機動車就要多耗費一點讓行人的時間。
同時,這種位於路中間的車站,還佔用了一整條車道。那路上一共才幾條車道?這樣綜合起來看,這種設計又能提高多少通行效率?
強烈建議給這種位於路中間的車站加上高架或地下的聯通設施,讓乘客不必在路口平面上通行。
▼
五
還有些道路,當年在拓寬的時候,為了不破壞綠化帶,直接在綠化帶外側拓寬道路,造成了圖5所示的這種局面。
解放路(抱歉我總提它)、歷山路的很多路段,都是這樣。
在這種路上開車,一旦有車要從輔道上幹道(或者從幹道上輔道),就會在圖6中紅圈圈起的位置造成擁堵。
只要有一輛車堵住,就會堵住一整條車道。可是,再除去公交專用道,這路上一共也不剩幾條車道了。
於是,一堵,就堵一條路。
要說起來,綠化帶倒是很重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嘛。
可是咱能不能把這些樹和草種到路邊?1棵樹杵在路中間,造成擁堵所產生的尾氣,不知道10棵樹能不能淨化得過來?
所以我建議,還是拆了這些綠化帶吧。這些樹,咱可以種在別處。
▼
六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建議,它們是否真的可行,以及行了之後是否真能緩解擁堵,還要有關部門和專家判斷。
還有些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或者基本不太可能解決,這裡就不囉嗦了。
總而言之,我真的沒有惡意。我只是一個非專業的市民,嘮叨幾句,各位領導和同志們姑妄聽之,冒犯之處,還請不要介意。
希望濟南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