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花了數十年做臨終關懷,卻沒能看上媽媽最後一眼

2021-01-19 澎湃新聞

媽媽91歲,死於新冠病毒,在養老院裡……

4月14日,莎倫·萊文(Sharon Levine)——美國麻省總醫院老年醫學科和姑息治療科主任——接到養老院的電話。

她有一種預感,媽媽安娜出事了。

電話另一頭的人止不住哭泣,有滿腹的話對著莎倫這個「樹洞」,傾瀉出來:新冠病毒攻入養老院;防護設備嚴重缺乏;有老人感染,生命垂危;工作人員被確診陽性;每個人看上去都不妙。

「我知道你們很不容易。很高興你願意告訴我。」莎倫不斷寬慰。

從事姑息治療30餘年,莎倫清楚,何謂陪伴、溝通、等待。

終於,電話那頭平靜下來。莎倫斟字酌句地問:「我媽媽怎麼樣?」

安娜91歲,不吃不喝已有一段時間,體重正在快速下降。肺部影像學結果很不理想,氧飽和度持續走低。

莎倫推測,護士是想說,安娜感染了新冠病毒。

但,護士帶來的是另一個壞消息:安娜背部的「甘迺迪潰瘍」正在惡化。

1989年,護士甘迺迪(Karen Kennedy)發表「美國長期照護中心5年回顧性研究」一文。其中,甘迺迪結合自己護理500餘名老人的經驗,發現55.7%的人在臨終前,都曾出現一種特殊的皮膚潰瘍。在潰瘍發生後的六周內,老人不治身亡。它因此得名「甘迺迪潰瘍」。

2019年,莎倫升任美國麻省總醫院老年醫學科和姑息治療科主任。30多年來,致電患者及家屬,介紹姑息治療、告知老人身體狀況,是其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她太清楚「甘迺迪潰瘍」的殺傷力。

美國麻省總醫院老年醫學科和姑息治療科主任莎倫·萊文(Sharon Levine)站在自家院外。/STAT

「我媽媽快要死了。」這一刻,莎倫多希望能陪在母親床邊。但根據美國醫療保健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要求,自3月13日起,養老院拒絕探訪。

莎倫提出,想和安娜視頻。老人拒絕了。護士說,安娜要女兒們到醫院來看看自己。

「她一直在拒絕護士,『走開,別打擾我』『讓我一個人待著,不想和你說話』。」莎倫告訴美國專業醫學網站STAT。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每天,莎倫都會通過視頻通話,了解自己所在醫院、科室的患者情況:吃得怎麼樣,體徵是否平穩,在隔離病房能否適應。

電視裡,幾乎每條新聞都和新冠肺炎有關。於是,一些患者會主動問莎倫,如果自己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問的人太多了。莎倫開始查看每個人的檔案,和他們再次聊起生前預囑——那些在健康或意識清醒時籤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採取某種醫療護理的文件。

在這一過程中,莎倫時常想起自己的媽媽安娜。「在她生命垂危之時,我的職業和家庭交織一起。我必須像面對患者那樣,思考她的需要。」

另一個困擾她的問題是:在傳染病大流行下,姑息治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人文關懷」,該怎麼做。

多名老人被測出新冠病毒陽性後,3月25日,防疫人員開始轉移美國新澤西州聖約瑟夫高級老年護理中心的所有居民。/Reuters

「能完成父母的最終願望」, 何其有幸

姑息治療又稱緩和醫療、安寧療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這一類治療旨在通過緩解疼痛和症狀、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等,以改善面臨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

莎倫選擇這個專業方向,源於她的父親。

剛工作不久,父親就因結腸癌痛苦離世,享年62歲。從父親轉入姑息治療中心那天起,莎倫就發誓,絕不會讓自己的患者也承受父親那般的痛苦。

「我們要了解,對他們而言,什麼最重要,最擔心什麼,希望醫療護理達到什麼目標。如果病情難以挽回,不管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車禍、跌倒或是中風,會希望醫護做什麼?心臟驟停,要不要復甦?」莎倫還會問每一名患者,如果有一天,病重到失去意識,會把醫療決定權交給誰。這一角色被稱為「醫療代理人」。

她舉例稱,假設丈夫患有老年痴呆症、由妻子照顧,但妻子先走一步,那誰將成為丈夫的醫療代理人,在關鍵時刻為他籤字。「醫療代理人不必非是配偶或子女。我們需要找一個能真正理解並尊重我們、為我們著想的人。」

這樣的人並不好找。有時,最親近的人會「以愛之名」,將自己的願望置於垂死者之上。

莎倫記得,幾年前,有個90多歲的老年患者,心肺衰竭,時日不多。但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放棄一切搶救。如果心臟停跳,不要復甦。他甚至說,就沒想過會被再送進醫院。」

老人的女兒們也是專業醫護人員。莎倫邀請她們參與老人的生前預囑溝通,聽聽其父的最終願望。

老人用顫巍巍的聲音說:「我不要這個,不要那個。我想死在自己的房間裡。」

「她們尖叫,『不行,爸爸。』然後百般勸說,希望扭轉老人的想法。最後,老人嘆口氣說,你們怎麼就不明白。」莎倫稱,有時,當著她的面,子女會和父母爭執起來,覺得父母的臨終願望「不可理喻」。

「我們都希望父母能長生不老。但,死神步步逼近。這不是子女的時刻,而是父母的。我們應該慶幸,能有機會實現父母最後的願望。」莎倫感慨。

Jeff Johnson和母親Kathy Johnson來到老年護理中心,探望71歲的父親Michael Johnson。因為新冠疫情,一家人只能隔窗問候。/STAR TRIBUNE

「很多人對生沒那麼執著」

莎倫想聊聊自己的母親:安娜·萊文(Anna Levine)。

2008年,安娜以「毅力」為主題,在紐約市皇后社區學院(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做主題演講:「16歲,我高中畢業。人們都說,女孩不需要高等教育。於是,我找了一份圖書保管員的工作。然後嫁人,生下兩個女兒。」

結婚18年後,安娜做了兩個決定:離婚,考大學。白天,她忙於工作、照顧孩子。閒暇時間,她惡補專業知識,分階段完成課業。

因身患乳腺癌,她一度中斷學業。等她拿到法學院學位時,已是14年後,即1991年。彼時,安娜62歲,是3個孩子的外婆。但她仍在「工作」,為捲入監護權爭鬥的父母進行調解,為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提供建議。

莎倫的媽媽安娜(Anna Levine)牽著孫輩的手,完成自己的法學院畢業典禮。/受訪者提供

莎倫知道,母親很要強。2019年,即使安娜已經90歲,渾身是病、不得不住進養老院,仍不想假他人之手而活著。

莎倫是母親的醫療代理人。有一天,兩人坐在養老院裡,聊起安娜的生前預囑。「我希望醫生能盡其所能,讓我活下去。」安娜說。

莎倫明白,不是每個人都真正理解,或能清晰表達「儘可能活下去」的含義。於是她問:「媽媽,能告訴我,你如何理解復甦、插管、機械通氣?」

莎倫盡力模仿安娜彼時的反應,調高嗓門、用一種怪異的語調說,「我當然知道。就是他們會不停按壓我的胸口,給我電擊,把一根管子插到我喉嚨裡。」

莎倫繼續問:

-如果你身患惡性腫瘤,全身擴散,還希望儘可能活下去嗎?

-不。

-如果你中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要插管嗎?

-不。

-如果你失憶,或失去意識,要機械通氣嗎?

-不。

「很多患者都如她一般,對生沒那麼執著。他們真正同意的,是在認知完好、所患疾病可以治癒時,進行復甦、機械通氣。」莎倫說。

她繼續問:「養老院要送你去醫院。你說了不。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

對於莎倫的疑問,母親安娜都有明確答覆。獨獨這個問題,她的反應不同:「你能做決定嗎?」

莎倫展示母親年輕時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未能滿足的遺願

時間到了。莎倫必須做出決定。

與姐姐商量後,莎倫致電養老院醫療主管:「我是安娜的醫療代理人。關於她的臨終時刻,我決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進行復甦,不送醫院。」

她沒有片刻猶豫。「我無法想像自己身處一間傳染病大流行的醫院,醫護穿戴得像太空人一樣,給我檢查、打針,照顧我。每個人都看不到臉。這絕不是母親想要的。」

此外,她還告訴醫療主管,請保證安娜能得到「全天候、舒適的護理」。若有必要,使用抗焦慮、嗎啡等藥物,使她免於疼痛。

4月22日,安娜去世。死亡證明寫著:新冠病毒感染。

安娜被埋葬在紐約市皇后區,睡在她的母親身邊。外祖母死於流感。

按照美國防疫要求,葬禮只能在線進行。「我和丈夫圍坐在電腦前,看著身穿防護服的掘墓人,笨拙地走來走去。這真是超現實的一幕。」莎倫說。

3月17日,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美國殯葬協會、全美殯儀館舉行網絡研討會並表示,葬禮現場出席者應僅限於少數送葬者,其他人可通過線上直播形式參與。/WUNC

葬禮次日,莎倫恢復工作。直到隔周周一,她休息一天。

她發現,自己太需要這一天了。「媽媽去世後,我不停想起她。但記憶中,她面目模糊,不願說話,不理解為什麼家人不能在最後時刻趕來。我只記得她不斷重複,『走開,別打擾我』。」

有一天,養老院致電莎倫,討論遺物處理事宜。工作人員稱,安娜去世前曾說:「你知道嗎,我快死了。你對我真好。你能來參加我的葬禮嗎?還有,能讓我女兒也來嗎?」

莎倫感受到一股劇烈的疼痛。

她得知,在母親去世前,陪伴左右的是一名社工。她在床邊坐了15分鐘。「你母親看起來很安詳,她的呼吸非常微弱。」

再往前,在「甘迺迪潰瘍」出現的當天,家住紐約市的姐姐被特準進入養老院探訪。

「坐在我身邊,坐在我身邊,孩子。」安娜說著,睡著了。幾分鐘後,探視結束,女兒必須離開。

莎倫明白,在新冠疫情下,大家已經竭盡全力。

4月底,Lee Minkowitz藉助卡車雲梯,攀上高樓,看望在養老院內、被隔離近6周的父親。「他向我招手。我說『我愛你』。」/CTV News

資料來源:

1.She’s spent decades caring for dying patients. When her mom’s time came, Covid-19 kept them apart. STAT

2.Palliative care needs tweaking in the coronavirus era. STAT

3.Remote rituals: in a time of coronavirus, mourners find comfort where they can. The Guardian

ping

來源:醫學界

作者:燕小六

校對:臧恆佳

原標題:《她花了數十年做臨終關懷,卻沒能看上媽媽最後一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病房探訪記:病人到了晚期,也許更需要關懷而非插管
    1993年,施永興做了一個科研項目,探討上海老年福利醫院臨終關懷的模式,由於在臨汾社區服務中心開展效果好,2012年,在政府支持下,臨終關懷服務在上海大範圍開展,現在上海市有80家醫院設有臨終關懷病房,共有900張床位。其中規模較大一家醫院一年接收病人將近200個。舒緩治療一扇密碼門隔開了臨終關懷病房裡面和外面。
  • 靈性關懷:臨終關懷的另一種可能
    原來兩位阿姨都不是老爺爺的家屬,而是醫院樓下佛堂的義工,其中的一位李阿姨來自香港,每個星期二都會從香港九龍來到慈海醫院做義工,或者給久病在床的老人翻身擦身,給信佛的病人念佛放佛樂,「讓他們舒服些」。▼在蓮花生命關懷協會的佛堂裡,一位逝者身上蓋著黃布。「念佛真的有用嗎?」我小心翼翼地問出這個問題,生怕引起對方的不悅。
  • 善終手冊 | 臨終關懷
    對於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洪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往生極樂。儘管會很生疏,還是讓我們試著了解精神層面的知識,並對臨終者提供最大的幫助。盡力幫助臨終者解脫對一切財物、朋友和親人的執著,讓他清楚交代如何分配財產,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清楚,這樣才可以真正放下。臨終者最後的念頭對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是完全不設防的,很容易被情緒所主宰。而最後一個念頭或情緒會被極端放大,淹沒整個認知。
  • 有溫度的臨終關懷
    如果當死亡就在眼前,那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我們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臨終關懷(Hospice)運動始於英國的聖克裡斯多費醫院。50年年代,英國護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長期從事的晚期腫瘤醫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決心改變這一狀況。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圖說: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舊情的懷念,是對恩義的回報。
  • 臨終關懷和助念往生
    所以面對罹患重症、瀕臨死亡的病人,如何透過醫療和信仰,幫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夠活出「有品質的生命」,這才是臨終關懷的最大目標。  「臨終關懷」起源於英國的西西里?  其實,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命終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而是對廣大社會大眾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談。因為有生必然有死,死前的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面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準備,尤其是精神與生理上的準備。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調查中得知,在株洲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養老社會需求缺口大,株洲養老院、護理院、醫養結合養老院、康復醫院等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可是在工作中發現,株洲做臨終關懷的多數是從醫學角度進行介入,心理學介入的非常少。而且一般護理人員和家人都是根據經驗進行臨終的關懷的。如何讓臨終的老人安詳地離開,讓活著的人也能心安,是一件專業的工作,對於家人和社會機構來說,是急需做,沒有時間等待,也不能等待的工作。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臨終關懷」一般又稱「安寧療護」、「安寧照顧 」、「緩和醫療」等,所照顧的對象以罹患癌症等重病,經醫師診斷確定無法治癒而瀕臨死亡的臨終患者為主。
  •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索甲仁波切】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在一家我所知道的臨終關懷醫院裡,一位近七十歲的女士,名叫艾蜜莉,罹患乳癌已經到了生命終點她的女兒每天都會來探望她,兩人的關係似乎很好。但當她的女兒離開之後,她幾乎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坐著哭。不久我才知道個中原委,因為她的女兒完全不肯接受她的死是不可避免的,總是鼓勵母親「往積極方面想」,希望能藉此治好癌症。結果,艾蜜莉必須把她的想法、深度恐懼、痛苦和憂傷悶在心裡,沒有人可以分擔,沒有人可以幫助她探討這些問題,更沒有人可以幫助她了解生命,幫助她發現死亡的治療意義。
  • 「我給兒童做臨終關懷」 訪談KY主創的特殊職業:為有尊嚴的死亡服務
    今天我們的兩位主創(你們知道的,還有一位仍在養病)之間做了一個微訪談,希望為大家科普「給兒童做臨終關懷,究竟是一份怎樣的職業?」Q1: 能先簡要給ky的小夥伴介紹一下你當時的工作內容麼?另外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是在重症監護室裡停止了呼吸,因為不像是在安寧病房裡,爸爸媽媽可以陪在身邊,當時她的父母都只能在重症監護室外面。她的身上插滿了管子,我覺得她應該是很痛吧,當時她臉上哀怨的表情我至今都能記得很清楚。另一個方面,重症監護室的床位是敞開的,這個孩子搶救、過世的過程,ta臨近床位的其它孩子全部都能看見。
  • 父親病危 母親去世 她沒看到最後一眼
    2月15日上午,正在工作中的她接到家人的電話:「老媽媽已不行了,快來」。她匆忙趕到江夏區人民醫院,但她還是沒有看到母親最後一眼。同一病房住院的老父親拉著女兒的手,哭得那麼無助。看一眼左邊病床上插著氧氣的老父親,再看一眼右邊床上臨終都沒來得及見面的老母親,她的眼淚已經流幹。
  • 星雲大師主講: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臨終關懷一般又稱安寧療護、安寧照顧 、緩和醫療等,所照顧的對象以罹患癌症等重病,經醫師診斷確定無法治癒而瀕臨死亡的臨終患者為主。病患可以住進醫院的安寧病房,也可以在家中由醫護人員居家照護;不管是居家照護或住進安寧病房,並不意味著等死,一樣能受到完整的醫療服務,只是所做的醫療並不一定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
  • 成都臨終關懷中心:正視「死亡」利人利己
    臨終關懷,是為生命末期的服務對象,給予積極和全面的身體照顧,以控制或緩解疼痛及有關症狀為重點,同時關注其心理、社交及靈性需要,並為服務對象的家屬提供情感支持、哀傷輔導的一個過程。對於生命,我們肯定是要保持敬畏的態度,患病後如果有希望治癒甚至有治療的意義,那就努力去爭取;但是如果目前的醫療水平已經無力回天,再強求也只是增加痛苦時,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選擇「臨終關懷」這樣的新形式來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反而可能會更好。很多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為什麼拒絕接受舒緩治療呢?我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他們怕被認為是不孝。」
  • 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
    原標題:專訪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圍繞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等問題,向大會提交了提案,建言資政。目前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如何?大眾是否接受?推進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 臨終關懷,讓老人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那麼我國養老事業的提升又需要做那些工作呢?臨終生命關懷在國外是全民參與的重要儀式在發達國家,臨終關懷系統很成熟。首先,人員齊全,處處為病人考慮,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社工,護士助理,牧師,創傷專家,心理疾病專家等。如此細緻又貼心的人員配備,是讓大家能感覺到國外養老系統成熟的核心基礎。
  • 關注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 沈德詠:建議在大中小學校增設死亡相關課程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迅速到來以及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率的逐年遞增,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成為一個全社會亟待重視的問題。  臨終關懷,是指在患者臨終前,通過醫學、護理、心理、營養、宗教、社會支持等方式,消除或減輕其病痛及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讓其內心平靜地面對死亡。
  • 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書藉贈送)
    以勒之家編撰的《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手冊,經過一年多的實際運營與操作,並結合各教會的操作流程及牧長同工們的指點,在這基礎上編撰,目前已付印成冊
  • 臨終關懷:您不僅能救他的身, 更能救他的心!(智敏.慧華金剛上師開示)
    學佛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乃為廣度眾生。密乘弟子最高目標在即身悟見本來。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但是為何圓覺宗要推廣『臨終一念往生』?因為對廣大未學佛的眾生,以及未能即身證悟的學佛者而言,臨終最後一念乃往生西方,超出輪迴最關鍵的時刻。
  • 推動生命教育,踐行生命關懷 嶺南生命關懷中心:給生命最後一份圓滿
    嶺南生命關懷中心順應新時代健康與養老的需求,關注患者身心等方面的需求,意義重要,是踐行人道主義,注重生命質量,維護生命尊嚴的具體體現。領導們期待中心能起到社會引導作用,讓更多人了解、參與臨終關懷這項事業,讓臨終老人對生命有一個體面、幸福的告別。
  • 愛的謝幕——「生死兩相安​」臨終關懷安寧緩和照護培訓報導
    愛的謝幕—「生死兩相安」臨終關懷安寧緩和照護培訓報導  廈門市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服務中心,有幸邀請到來自中國臺灣的心理學博士生導師黃仁傑教授來給大家授課——《生死兩相安-臨終關懷安寧緩和照護培訓》課程,於2019年11月29日下午-2019年12月01日在協辦方廈門市愛心護理院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