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成立八周年之際舉行心臟外科開科及心血管醫學中心成立儀式,標誌著該院整體醫療服務實力和技術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高水平醫院建設迎來新的起點。
港大深圳醫院心臟外科開科及心血管醫學中心成立儀式
引入國內頂尖心臟外科團隊,開設三大亞專科門診
心臟外科由我國心外科領域領軍人物之一、高級顧問醫生魏民新及其團隊加盟。魏民新曾在國內知名心血管醫院從事醫、教、研工作近30年,完成各類心臟手術5000餘例。除外科醫生外,團隊成員還包含影像、麻醉、體外循環等專家。團隊主要骨幹均在海外接受長期臨床學習培訓,在冠心病及主動脈疾病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方面有豐富經驗。
心臟外科下設三個專科門診,分別為微創心臟外科門診、主動脈疾病門診和先心病外科門診,為患有常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市民可同步在微信、160等多個網絡平臺掛號預約。
心臟外科診療範圍包含各類常見病種如心臟瓣膜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主動脈疾病如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各類先天性心臟病、心臟腫瘤及華法林門診,能滿足絕大多數患者的需求。
港大深圳醫院心臟外科團隊
微創手術切口僅5釐米,7天左右可達出院標準
難度大、危險係數高,是人們對心臟手術的刻板印象。魏民新團隊以微創心臟外科為特色,常規開展各類型微創心血管外科手術。如左側肋間小切口冠脈搭橋、右側肋間小切口二尖瓣成形/置換手術、B型主動脈夾層、複雜主動脈手術包括腹主動脈瘤支架腔內隔絕手術等,使得很多無法耐受常規心外科手術的患者重新獲得了手術機會,不僅延長了壽命,也提升了生活質量。
「以心臟二尖瓣置換術為例,這是胸心外科的常規手術之一。這類手術過往為開胸大手術,傷口長達25到30釐米,併發症多,患者非常痛苦,恢復時間也較長。」魏民新介紹,近年來,心臟微創手術正逐漸替代傳統手術方式,「如胸腔鏡輔助下肋間小切口瓣膜置換術,手術切口只有5到6釐米。手術時間短,術後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動,一般來說7天就能達到出院標準,三周後恢復日常生活工作。」
魏民新表示,心臟微創手術由「繁」化「簡」,是患者的福音,但是對外科醫生的技術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除了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更要有嫻熟的手術技巧。除此之外,微創手術對麻醉、體外循環等醫生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另外,心臟外科團隊可提供不停跳、微創冠脈搭橋手術、複合雜交技術和經導管的瓣膜重建技術等,為冠心病及瓣膜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微創治療途徑,大大減少了患者創傷及手術風險、康復時間短、術後效果好。主動脈瓣二尖瓣成形是團隊目前的前沿領先技術,瓣膜成形避免了瓣膜置換的諸多缺點,給患者帶來更多的優質治療選擇。
強強攜手,成立心血管醫學中心
港大深圳醫院持續推出重磅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高水平人才團隊。
建院之初,醫院便引進香港大學六大優勢學科,成立了心血管診療中心等六大卓越中心。心血管診療中心由香港大學心臟科學術主管、心臟科講座教授謝鴻髮帶領,中心擁有一批來自於香港和內地的優秀專家。2019年11月22日,由心血管內科引入的「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Dudley Pennell院士心血管影像精準醫學團隊」正式揭牌,計劃藉助英國頂尖的心血管影像技術,為心臟病人提供創傷更小、結果更精準的診斷服務。2020年6月,心血管內科獲批深圳市2020-2024年「重點培育學科」。
另一方面,醫院大力推行制度改革,通過設置「高級顧問醫生」崗位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表示,人才是醫療發展的根本,醫院後續將繼續引進高水平人才和團隊,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以帶動醫院整體發展。
「心臟外科的引入和心血管醫學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提升港大深圳醫院六大卓越中心技術實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醫療中心技術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盧寵茂說。
據介紹,心血管醫學中心未來的目標是建立心血管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組織標本基因檢測中心、臨床研究信息化研究中心、醫工轉化研發中心以及心血管研究生培養中心,並成為區域內具有國際影響力、以微創心血管治療為特色、醫教研一體的國際化心血管醫學中心。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