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在延續 一2019年 (古歷 十二月 十六)新年春節前夕,定海東大街發小阿碧、榮琴、忠明、息兒、滿兒、亞飛、阿巖、亞芳、建英和我又一次集聚在東大街這個出生成長之地,帶著滿滿的孝心和忠定、偉放、雅珍等外地發小的心意,看望依舊居住在這條老街上或者已經搬離老街移居別地的我們的七位老母親。(父親們都陸續仙逝了)。
時隔二十天古歷正月初六中午,東大街的三十一位發小們再次表達孝心,把尚走得動的老母親們請到這條老街附近金碧輝煌大酒店歡聚一堂共進午餐,度過2019 年最快樂美好的新春佳節!
歲月是刻在記憶裡的,記憶裡的歲月唯有小時光的日子最深刻厚重,雖遙遠但親近。這條老街上的純真友情在漫長人生的光陰裡日益醇厚,變得越來越清晰並經久不散.
五六十年前的東大街,曾經是定海古城東門的一條老街,建於明清時期。南鄰小河頭 南珍橋,北邊施家河頭,東西走向的這條老街中跨馬河橋,西通達狀元橋,是河流環繞,由多座石橋、弄堂、古宅密集中橫生出來的一條路街。門對門、戶挨戶住著百十戶人家,面對面的二層高的木結構小樓被一條尺把寬二米見長的條石板路隔開。
在私有制時代,自然形成挨家逐戶幾乎都是前開店後作坊樓上安床的格局,為討生活的家家戶戶人家和這狹窄悠長的小街幾乎融合一體,記憶中的東大街家附近的地方日日都處於異常鬧熱和激動的氛圍當中。
剛解放,中國提倡誰家孩子出生多誰就是光榮媽媽的年代,於是東大街的小孩多的不得了,光是有五朵金花(五個女兒)的人家,以我家61 號為起點左鄰右舍58號、59號、60 號、62 號就有五家。每戶人家的小人包括男孩起碼都有五六個,七八個小人,甚至更多。我家隔壁胡德兒家曾經有一張孩子多媽媽光榮的照片還上過當時的新華日報。
老街不寬,孩子們蜂居活脫脫就是街道大雜院。這條石板路被鬧進鬧出的小人和過往路人踏的油光鋥亮。我的髮小們幾乎都出生在這裡並一起長大。印象中的成長日子幾乎都在擁擁擠擠、熱熱鬧鬧、苦艾艾、髒兮兮、忙碌碌的群聚中度過.
東大街的小人多,父母親們必定非常辛苦勞累。小人多,難免造孽打架,但是,說來奇怪,密集居住的髮小們在回憶中幾乎沒有太大的起伏衝突,沒有一個交惡,沒有一個犯法犯罪,個個都出落的有模有樣,平平安安長大,出出息息工作,有幾個在事業上還有點成功。
還是那句老話,這要歸功於我們的父母親們。從我懂事以來,家中父母吵架打小人是有的,但從來沒有看到過一次鄰裡之間的大人的爭吵,連拌嘴都沒有。他們之間互相稱兄道弟,姐妹相呼,個個寬容大度、和睦尊重、勤勞艱苦、互幫互助地共同度過了漫長的最不易度過的近二十多年的人生日節。
那時侯,小人之間如果發生糾爭鬥打,父母親必定先拎著自家孩子的耳朵進自家門教訓自家的,絕不會指責他人一句半言;
那時侯,老街沒有道地洗曬衣被,只要太陽光一出,家家戶戶搶佔差關弄口一屁股大的空地,如一戶人家的門板先擱出來刷洗被單,那麼,其他幾家就可以輪番著用;曬衣朗幹也一樣,一家曬好一家接著曬;定飛家屋裡的一口水井裡的水咣清畢露,附近家家戶戶都可以去拎,過道被弄的嗒嗒滴,她父母羅同志和羅師母都不會有半句怨言;
那時候,家裡都沒廁所,馬桶糞是農民進城二角錢一隻收去,可是痰桶裡的料常有不懂事的小人往往貪圖方便往我家門口的陰溝裡倒,常會連滷帶滷弄髒門前,我父母親看在眼裡,即使有氣也只皺皺眉頭從家中端幾臉盆水衝衝掉,嘆口氣但從來不出口埋怨,也不提出任何意見;
那時候,小人吃飯常常會飯碗端著串門子,隨便到哪家,個子矮只要了得著飯桌看到好菜就往口送;我家隔壁鄰居做飯時米油鹽常斷檔,老老來向我母親借,幾乎都不還。小時候我家也不容易,常聽母親輕聲嘆息,自言自語嘆幾句苦經,但從不開口向借者討還或者下次再來借時拒絕。六十年後,有次隔壁姐妹分別親口對我說,如果沒有我的母親她們就早早會餓死的,她們說我的母親比她們的親娘還親。這話讓我吃驚,原來善良的人心都是肉做的,心明鏡一樣,我家父母的情她們個個都記在心裡;
那時候,大熱天阿碧姐的母親常常燒好一大壺開水,冷在鍋盆裡,放山野豬般的小人熱煞了口渴就跑到她家裡去隨意喝茶問也不用問,看到好吃的就吃,在別人家桌上撈下飯吃是小時光發小們的家常便飯;誰家寬敞風涼,小人們都擠到這家去睡午覺,阿碧姐家去睡午覺的小人最多;
那時候,物質貧乏加自然災害沒有東西吃,東大街有三戶人家象小定的阿爹、雅珍的阿爹、阿寶的阿爹是農民,地上種的比街裡店裡擺的多點。常常,這幾戶人家會把地節貨分送給鄰居吃。收割蓮藕的季節,阿巖發小說,她們幾個小女孩站在弄堂路邊,滿載著蓮藕的小車經過,大大(叔叔)都會把長長的藕折斷丟給她們一人一節拿回家去;
那時候,實行公私合營後,靠工資養活不了這麼多小人。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要餬口,活蹦亂跳的童年早早結束,發小們個個都是織網搖棕櫚繩的行家裡手,在東大街再小的孩子也都會,看似富裕家庭的小人也沒有一個不做個童工,課餘勞動成為常態。在寒暑假幾個發小常常結伴外出到部隊營房去搖棕繩賺學費。三年自然災害時,發小們還結伴去拾麥穗、撿柴火煤蔗.
這樣的陳年舊事觸心動情的故事不勝枚舉。
發小聚會,往往所有的老話頭大家都會帶著笑聲爭先恐後地你一句我一言唯恐聽不到是大聲喊出來的,越講越多……而我知道,因為今天的日子過的實在是太美好太幸福了,淚溼衣襟的感覺真的是已經快要被淹沒在悠遠的時間長河裡了……
十二月十六我們又一次結伴看望我們的老母親。89歲的平梅仙、95歲的許杏花、87 歲的劉阿毛、85歲的王翠娣,88 歲黃元娣、83 歲的錢玉鳳、99 歲的潘小嬌 七位老人。
正月初六 發小們再次舉行歡度春節宴會(2019)並第一次邀請老母親們參加。受邀由家人陪同前來參加歡聚午宴的有黃元娣、王翠娣、錢玉鳳、劉阿毛四位老人。
正月初六中午,參加歡聚午宴的四位老母親和小輩李忠定、李忠民、李亞芬、胡息兒,胡瑞兒、胡優兒、胡滿兒、嚴榮琴,嚴榮亞、羅定飛、羅新飛、羅亞飛,黃建瑛、陳府權,陳信放、陳亞芳,王亞萍、袁雅婷、袁國平、鄭鳳仙、李海英、李波、李瓊、李巖、洪阿毛、洪金梅、愛金、張龍梅、姜菊清、高軍合影留念。
(其中鄭鳳仙是東大街袁家媳婦,陳府權是胡家女婿。)
東大街這是個居住地相當集中的由二長排二層低矮小樓屋面對面中間石板路隔開的老街,明清後期慢慢自然形成。這群看望我們的老母親的東大街發小們基本都出生在這裡,居住在門對面,貼隔壁的屋裡長大。(對面的房子基本坼除,唯一留存的就是這一排。)
老母親平梅仙,一個慈悲喜舍的老人,昔日她常把她老公小毛大大種植的地作貨分送給鄰舍隔壁們吃。鄰居們也常常在他們家忙不過來時去幫助摘根擇菜,蔬菜分類。李家兒女個個都有出息,二兒子李忠定是舟山大昌管道安裝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梅仙阿姨晚年幸福生活樂陶陶。今年看到她時比舊年健棒。可是,到初六歡聚前的二天她卻因病住進醫院,遺憾沒有能來參加歡聚午宴。
見我們來老母親高興的合不攏嘴
一個個指說著小時候的故事
和老母親合影留念
看望我們的老母親許杏花95 歲,去年看她時也在床上掛著氧氣,但是過會兒她還要挫麻將。今年我們去看她也是這模樣,可是挫麻將看來是暫時挫不了,今年老母親明顯比去年衰弱。
老母親許杏花是個很有故事的極其能幹的老人,在東大街是赫赫有名的爛好人。如今她上了年紀。家裡常常匯聚多個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一起玩牌。度著緩慢和不老的日子。這回見那從小看到大的老小人們來看望她,她淚眼汪汪,蒼老而柔軟的手和我們一個個地握過來。嘴裡清晰地喊出我們的名字,依依不捨。看得出來,這回她是真病了。我們唯願老母親健康平安,對她說,明年再來看望她,母親點頭答應著。這次聚會前,我順路去看她,見她是穿好衣服在準備想來,但最終沒來,是她的女兒怕她身體吃不消,不同意她來,如果能來聚會,該有多好!
告別杏花阿姨,發小們去玉蘭花苑看望老母親黃元娣老人家。
發小們興高採烈地到達定海玉蘭花苑大門口
老母親黃元娣在東大街是個出了名的脾氣最好的女人。她丈夫老陳伯57年前在舟山是個了不起的第一代稅務員。過去納稅是根據每個納稅個體工商戶當天營業款多少收稅,象我父親那樣的小店主聽說他要來點鈔票,有可能會把收進抽屜裡錢拿出一些以減輕稅收,通常不被他看到,一旦發現是肯定會被嚴厲處罰的。老陳伯是個工作極端負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的公職人員。可惜在57年他被莫名其妙地錯劃為右派,從此積鬱寡歡,脾氣變的暴躁,動不動就在家裡抬碗災。
家有賢妻方得安然,所幸元娣母親性情溫良,任憑風浪起 不撐對風船。不言不語,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操持家務和工作,口碑極好。他的大兒子陳定放是浙江內燃機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大昌電力安裝公司總經理,二兒子陳偉放財經局中層幹部退休,第三個兒子陳信芳也自己開公司,現在老母親和女兒住一起生活十分快樂幸福。
圍坐笑盈盈的阿姆身邊發小們的心裡暖暖噠
和老母親元娣合影每年都在此留念
當我們離開時老母親象往年那樣依依不捨站在老地方揮手道別,與其說是道別不如說是回望的召喚,母親放心,明年我們一定再來。
到達老母親劉阿毛的家門口道上。李忠定公司的駕駛員王傑(左一)這個小夥子受他老闆李忠定委派連車帶人連續二年參加新年看望老母親的活動,分擔一輛車不夠的難題,深得大家好評!
劉阿毛和所有的母親們一樣,一早就在盼望發小們的到來。
看到發小們老母親喜出望外。發小們小時侯幾乎都到她家偷吃過她醃製在大七石缸裡的鹹菜,所幸沒有一個人受到懲罰,每年去看望她,這個偷撈鹹菜的故事,發小們七嘴八舌一定要再數說一番並引起鬨堂大笑……
站在母親後面的是她最小的孩子小名叫小老虎,至少有四五十年過去了,我們才第一次又見到這個小老虎阿弟,小老虎的大姐小時候的綽號叫小草雞。劉阿毛老母親的子女下代中也有幾個有大知識大出息的,小老虎的女兒,畢業於美國霍布斯金大學。大老虎的兒子武漢大學畢業,大老虎在市政府部門供職;大女兒女婿都是教師和公職人員,大外甥北京大學畢業現高薪就職於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這是今年我才知曉)
在不大的院子裡和當年的小草雞小老虎(發小們給取的綽號)的媽媽在院子裡合影留念實屬件有趣的事,細細的朗幹上高掛著一串串臘肉,去年的那棵樹被砍去了枝葉光禿禿,她的家看起來仍不失農家風情。
我們來到定海海軍家屬院
看望老母親錢玉鳳,發小建瑛的媽媽。這位老軍人師級幹部的夫人帶著一家子在東大街居住許多年,誰也不知道她家的來頭原來這樣大。她低調和睦平易近人,丈夫在福建等地服役三十年,她一個人持家養育三個孩子,供奉一個母親實屬非常不易和難能可貴!
來之前的路上,老母親錢玉鳳不斷電話催促她的女兒建瑛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到達?當迫不及待地相見後老人家甭說有多分高興。
錢玉鳳母親的大女兒黃建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總護士長,付軍級。二女兒建瑛是個公職人員她的丈夫系市學院副書記,兒子是舟山市市長秘書。玉鳳阿姨(小時候都這樣叫她)在老母親中最年輕。
好客的她把家中所有的果品都拿出來擺滿一大桌招待發小們
玉鳳阿姨說「難得來多吃點」,發小們在老母親面前個個成為老小孩,嘴裡吃、兜裡裝 不亦樂乎!
和老母親錢玉鳳合影留念
老母親王老師王翠娣今年85歲。看起來一年比一年精神氣色絕佳,五個女兒都非常有出息和孝順,大女兒海英也是個老師,外甥在寧波做外貿生意錢賺的很大。二女兒海萍在四川是個副師級軍人。王老師喜歡熱鬧喜歡住平陽普養老院,每天的日子過的舒適充實和育趣快樂。
那時侯王老師的丈夫是東大街鄰裡眼裡的大官,定海法院副院長,大人小人一律叫他李院長,也是個好的不得了的好人。王老師是各家各戶孩子們的保護神,只要哪家有小人被大人打的號啕大哭,王老師聞聲必到並奪下拿在大人手裡的虎梢。對門人家夫妻間吵架常抬碗齋,王老師聽到後必到進行勸慰,事後悄悄買套碗碟送給他們息事寧人。
和王老師的見面每次都會逗留蠻長時間,養老院大,樓上樓下花園房間邊說邊看,一路笑聲。
王老師是東官廟弄老道地城關一小的老師,真正的 學校老師,發小們大都是她學生,又是鄰居🀄️母親一般的人物,所以遠近馳名,無論老小個個都熱愛她,敬重她。
王老師分糖果給老孩子們吃
在王老師床邊合影
在王老師養老院景區留念
看望老母親潘小嬌今年99歲,曾生育11 個孩子,二個夭折。四十八十歲守寡,一個人撫養9 個孩子長大成人且子孫後代都過有好生活。雖然她的人生之路非常坎坷艱難,但她生性開朗十分樂觀非常能幹勤勞所以到老身體仍很健朗。我聽她說的最多的話是:「過去甭講有多苦累,現在總算有得好啦!」,知足常樂,也許就是她的高壽之秘訣。
去年過年看她後,我和我妹妹在中秋節又去看她一次,並想帶她進定海城到東大街走一走,了了她想見見老姐妹的心願。但是遭到她家人的反對,無奈!這次沒有讓她參加東大街歡聚活動也屬憾事!
晚年,老人家在各個有條件離居住地較近的幾個子女家輪番居住。個個子女都是別墅樓屋,生活非常富足。
發小們給老母親分送的紅包,傳遞暖暖的心意
和老母親在房間裡親熱敘舊
和老母親在門口留念。 見面時,我象去年那樣問她「認不認識我,我是誰?」去年她只認識我一個人並說出名字。但是,今年她搖搖頭說不出名字,我告知她時才想起,母親的腦力精力在一年比一年衰退。分別時,99 歲的老母親悄悄地對我說:雅婷,明年,我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你?我當然說能,但老母親說「這是不曉得的,人老了說走就走了」!我心一拎蠻難過,但這是 可是實話。所以父母在你我還有來處,父母不在我們只有歸途。 常回家看看吧,莫等「子欲孝而親不待」,空留悲切!
看望潘小嬌老母親是我們新年團拜活動的最後一站,老母親的女兒女婿發小魚多多和王鳳英我的阿弟和弟媳又一次非常客氣地招待我們吃夜放,真是盛情滿滿。
熱氣騰騰、下飯豐富、老酒火熱,心噠噠滾,感謝🙏阿多和鳳英!
正月初五上午十點,東大街發小和長輩們在附近金碧輝煌酒店舉行歡度2019 年春節午宴。在子女陪同下陸續到來的老母親和發小們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動容畫面。
陳亞芳陪同老母親踏入東大街老屋邊來參加歡聚。
老母親劉阿毛在二女兒亞平陪同下坐三輪車而來
幾十年未見的昔日老姐妹相見在東大街老地方
這次參加歡聚的髮小最大年齡要算我哥國平76 歲(左)與陳府權(隔壁59 號東大街女婿)歡迎👏老母親到達。
能在有生之年彼此見見面敘敘舊是老母親們多年的夙願。在金碧輝煌酒店大包廂裡,母親們相見的一刻令人動容……
透心的笑著訴說彼此的思念.
羅家妹妹定飛自從家搬走後有三十年再沒有再見到過對門袁家國平阿哥,一見面就問他「我是誰?」「你是定飛」。真沒有想到三十年過去了國平阿哥還會認出並清楚地記得她的名字,萬分激動,定飛激情擁抱國平。
昔日的小妹妹一個個擁著當年的貼隔壁或對門阿哥問「我是誰」,一個個拉著阿哥的手親煞!
許多發小都幾十年未見,國平阿哥居然能一個個準確無誤地報的出她們的名字,驚喜!毫不奇怪,我在去年的文中說過:有一種感情叫發小 ;有一種關懷叫家人,有些事,雖過往了,銘記卻是一輩子!
嚴榮亞(阿碧姐,左)擁抱的阿仙姐(陳鳳仙)18 歲嫁到東大街61號成為我的大嫂,整整六十年做東大街的媳婦,也可以稱為發小朋友。這次歡聚是我把我的大嫂請來,她的到來,也是圓了大家幾十年未見面的一個心願。
阿巖、阿瓊、亞芳發小們和老母親在酒店合影
高軍發小(當中藍衣服)的到來在聚會中也激起不小波瀾,他是東大街馬河橋東邊的人,聚會中的髮小們大都數年紀比我小但和高軍同齡,他們 許多人和高軍是小學同學。
高軍是東大街發小中官位最高的人物,但他非常低調樸實平易平易,看得出發小們對他的到來感到欣喜,曾經的同學之誼、發小情緣在這裡芬芳,紛紛和他合照。
東大街發小和長輩們歡度2019年春節 宴會開始,母親們入座笑容燦爛
酒還未上來親熱勁率先湧上,幼兒、瑞兒向老母親請安
高軍有和老母親說不完的貼心話
東大街出生的菊清妹妹和老母親話舊
老母親元娣大人拉著高軍的手親熱話家常道老古
瞅個空檔姐妹們在餐桌前來個合影
宴會開始,發小們舉杯湧向老母親,祝福們母親們新年快樂🎉祝福母親們身體健康!祝福母親們壽比南山長命百歲!母親們笑的合不攏嘴,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
東大街這一帶的幾乎是個女兒王國,前面我說過光左鄰右舍五家就有25個 女孩。有兒子的人家最多只二三個。女人多的地方就是鬧熱,李忠定招架不住的時候就在這裡。
發小們分批來給母親們敬酒🍻歡樂激情的場面經久不衰
高軍、定飛、菊清、榮琴、信放來給母親們敬酒
亞平、府權、阿碧姐、海英、小定、亞芬來給母親們敬酒
滿兒,新飛、龍梅、幼兒、阿巖、阿瓊、亞飛、亞芳阿金來給母親們敬酒
從左到右是國平哥、阿毛哥、幼兒姐、金梅妹都是第一次來參加團聚活動或宴會,發小們都給他們敬酒🍻對曾在4806 工廠上班的阿毛哥的到來,發小友們也是群情激昂,「 阿毛哥來坐坐,下飯姆沒炒絲螺、炒絲螺!」小時候的兒歌和調侃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小妹妹們給哥姐們敬酒,歡樂無比
給幼兒、金梅二位姐姐敬酒,親熱無比
龍梅、愛金、榮琴給亞芬、瑞兒姐姐敬酒合影笑容燦爛
阿波、海英、息兒、滿兒、建瑛等眾發小們給高軍敬酒🍻其樂融融
圍著李忠定聽他發大聲。李家三個兒子個個英俊帥氣。在東大街這幾戶人家也數李忠定頂有出息,雖沒有當官,但是個實打實的企業家老闆。三年前發小息兒、榮琴發心聚會,得到小定(李忠定)大力支持。是小定出主意非要把我拉進來做實事,他說只有雅婷姐在,你們才可以,我有點受寵若驚,於是賣力而為!想想真是有趣,發小聚會、看望老母親的確收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真情!兒時的夥伴個個真心實意,個個英雄本色、生龍活虎!歡聚的時光幫助我清晰地打開記憶的閘門,往事不堪回首,往事可以回首,甜酸苦辣、貽笑大方!
羅家最小女兒亞飛和杏花阿姨的大女兒龍梅給胡家大姐瑞兒敬酒
滿兒,亞芳、新飛、龍梅(左)給阿仙姐(中、袁家的東大街進城60 年的媳婦)敬酒。阿仙姐給袁家生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孫子袁軍,「大來喜」家屬袁家後代興隆是老父母們長期積德所致。
發小們吵吵鬧鬧非要給我敬酒,於是就有了這張讓自己看看也好笑的鏡頭
菊清(左二)我的舟中校友和發小,第一次參加東大街發小聚會,收穫滿滿的情意
李亞芬 、 高軍、榮琴、息兒等向老母親敬酒。東大街發小中有 高軍、李亞芬、洪金梅、胡德兒、胡幼兒、陳定放、姜菊清、嚴榮兒和我都是舟山中學校友。這次發小聚會,由於現任舟山中學校友總會會長高軍的參加,這個校友加發小的內情也被發掘。
愛金、菊清、建瑛、阿瓊、阿巖在歡聚酒席上
席間李家大兒子忠明(左)和菊清妹妹演繹京劇「沙家浜智鬥」,引發笑聲鬨堂!
李海英、嚴榮亞、羅定飛、嚴榮琴等舉杯祝福
在歡聚時光這十二朵金花姐妹們共同演唱多首兒歌 和歌曲,並且伴有舞蹈歡歌笑語不絕於耳.
2019 年春節前後在此永遠記載了東大街發小們和長輩們歡聚的時刻……每一點一滴都洋溢著無與倫比的快樂和幸福,永遠瀰漫在我們的心頭,永遠.
東大街發小和老母親們,不白頭再聚首!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