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處理器市場在變天:Intel的王者寶座還能坐多久?

2020-12-24 電子工程專輯

前不久,UserBenchmark跑分測試的資料庫中出現一款名為「Ryzen 7 4800U」的低壓處理器,8核心、16線程,其跑分成績達到了單核138分,全核1074分(搭載該處理器的筆記本型號為HP EliteBook 845 G7 Notebook PC[1])。這個分數在處理器中是什麼量級呢?Intel去年年中發布的、定位筆記本產品的標壓旗艦處理器Core i9-9980HK(TDP 45W)在UserBenchmark資料庫中的跑分為單核128分,多核1101分。

要知道,Ryzen 7 4800U是來自AMD的定位超級本TDP 15W的低壓處理器。這其中令人驚奇的點有兩個。其一Ryzen 7 4800U是AMD的低壓處理器,其跑分成績已經和Intel九代酷睿的筆記本標壓處理器相似;

其二,目前採用Intel最新的十代酷睿低壓處理器Core i7-10710U(6核心、12線程),在UserBenchmark的用戶提交得分資料庫中,最頂尖的得分是143分/910分(所有用戶提交平均分115分/638分)[2]。由於AMD Ryzen 7 4800U的頻率更低,所以理應拿來做對比的應該是4700U,無奈尚無4700U的成績,所以單核性能沒有很好的參照。但至少AMD定位筆記本的低壓處理器,已經部分達到或超過了Intel的同代競品,這在過去十幾年都是相當罕見的,尤其是高端市場的競爭。

當然,我們之前針對筆記本散熱的探討文章[3]就已經提過,討論低壓處理器的性能需要極大程度考慮設備的系統設計,包括運行功率、散熱設計等。Ryzen 7 4800U並未正式上市,UserBenchmark資料庫中的這個搶跑成績,除了數字之外,沒有透露任何信息。所以我們並不清楚這個成績究竟是怎麼跑出來的,以及是否能夠反映實際運行環境。

只是無論如何,AMD自2017年以來發動的這波攻勢,大概都是Intel始料未及的,畢竟Intel穩坐PC處理器市場頭把交椅已經有十多年之久,並且始終在技術、產品表現上相比AMD有著碾壓級別的優勢。

當年市場份額由盛轉衰

AMD在2017年發布初代Zen架構以後,十多年來第一次在處理器性能上有了與Intel叫板的資本,而且還保持了傳統的性價比優勢。因此,我們對當前PC處理器市場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梳理,有關市場分析的詳情可參見即將發布在3月刊《國際電子商情》的文章。這裡援引其中的一部分數據:上個月有不少媒體撰文提及,AMD的PC處理器市場份額已經逼近40%。

實際就統計機構Mercury Research的歷史數據來看,AMD在這塊市場的季度出貨量佔比常年徘徊在10%左右,近九成市場長期被Intel把持。如果AMD能在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裡將市場局面扭轉至40%,那也絕對稱得上是逆襲了。不過實際情況恐怕並沒有這麼美好。40%這個數據的出處,是一個基準測試平臺PassMark[4]。它統計的是每個季度,提交跑分成績的用戶數量。

來源:PassMark[4]

上面這張圖是PassMark統計自2004年第一季度至今的用戶佔比數量變遷。到2020年第一季度,其AMD用戶數量佔比的確已經接近40%。但從其統計方法就很容易想見,這個數據不能代表一般的消費市場。因為一方面PassMark只針對Windows平臺,另一方面會提交測試成績的用戶大多都是技術愛好者——而AMD在技術愛好者中的用量會顯著大於普通消費用戶。所以40%這個數字大致上是不靠譜的。

不過從這張圖的歷史趨勢來看,雖然佔比數字可能無法代表市場整體狀況,但其歷史走向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比如這張圖中在2005年前後,AMD與Intel的市場份額非常接近。實際上,AMD在2003年推出K8處理器,首度將內存控制器放到CPU內部,同時很快引入了x86-64處理器Athlon 64,實現對64位的支持——無論在這個向下兼容的決定中,AMD是否存在過錯,當時AMD都一度將自家的PC處理器產品推向了高峰。而且在此期間,著名的Intel Pentium 4正在背負高頻低效的罵名。2004年下半年起的一段時間內,AMD出現了與Intel在PC處理器市場份額上相持不下的局面。

但好景並不長,收購ATI成為AMD走下坡的轉折點。有關收購導致的問題在此不多做贅述,但AMD 2006-2008三個財年的營業利潤(Operating Income)都處在虧損狀態,其中2007年的營業利潤為-27.10億美元。2009年,AMD就出售了旗下的晶圓製造廠(即現在的Global Foundries),以及移動圖形晶片業務(也就是現在高通的Adreno)。

2011年AMD為PC處理器做出了現在看來完全錯誤的技術決策:CMT(Clustered MultiThreading),並在後續的處理器產品上,單核性能拉開了與Intel越來越大的差距,直至幾乎完全放棄高端市場,以及被嘲笑「i3秒全家」。實際上,2012、2014、2015、2016年AMD的營業利潤都全部以負數狀態出現在財報中,其中2012年、2015年,AMD的年度收益(Revenue)也出現大幅滑坡,分別下跌17%和28%[5]。我們沒有仔細去研究這些年AMD財務出現問題的具體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十幾年,AMD的日子都不大好過。這些在PassMark的市場份額走勢中也相當明確地展現出來了。

不過在PassMark的數據裡,2017年似乎成為又一個轉折點,並在2019年有一波強勢反彈。2017年正是AMD宣布推出Zen架構的一年,而去年則有Ryzen 3000系列發布。

我們雖然撰文仔細解釋過Zen 2架構相較上代架構的改進[6],但實際上,Zen初代架構的發布對AMD來說才真正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也是從Zen初代開始,AMD的PC處理器終於在單核性能上趕上Intel,彌合了多年來的產品競爭鴻溝。針對這一點,我們首先來談一談在Zen以前,AMD選擇CMT技術路線之後,其處理器走的是怎樣一條路。

把點歪的技能樹扶正

在過去十幾年裡,AMD都在採用一種名為推土機(Bulldozer)的處理器微架構。這裡我們不談AMD在CPU工藝方面的落後問題,畢竟Intel保持了十多年的製造工藝絕對領先:2017年Zen發布之際,AMD更早的APU主流產品線還在用28nm工藝,這個時候Intel的Kaby Lake處理器產品已經在用14nm工藝。更重要的是,推土機架構一直以來的重點在於:將整數scheduler和吞吐能力翻番,整數單元模塊能夠同時接收兩個指令的線程——這樣一來對於整數運算負荷比較重的工作,會有優勢。

但每兩個整數單元共享一個浮點運算單元。推土機更適合用模塊(module)來劃分,而非傳統的核心(core)。兩個物理整數核心,以及一個浮點核心構成一個模塊[7]。在「核心」這個概念上,AMD也在宣傳中將1個模塊算作2個核心。這種CMT的微架構理念,意即:處理器的某些部分,是給兩個線程共享的;而某些部分則是每個線程獨佔的。

推土機架構一個完整的模塊,也就是2個核心,來源:Wikipedia[7]

這種思路與Intel選擇的SMT(Simutaneous MultiThreading)就有顯著不同,在Intel的超線程技術中,兩個虛擬的並發線程,共享一個物理核心的資源。

說得再具體一點,一個推土機CMT模塊,針對整數運算來說就是兩個核心,但對浮點運算來說有時是一個核心、有時又可以算作兩個核心——這主要取決於執行的兩條線程中,浮點指令是否填滿了CMT模塊中的浮點單元,以及浮點運算單元正在執行的是128bit還是256bit浮點操作。因為在模塊中,每兩個整數核心,只搭配了一個浮點單元——這個浮點單元又包含兩個128bit FMAC(浮點乘法累加)執行單元。

之所以選擇這種方案,按照AMD所說是因為他們認為,當時的絕大部分作業系統工作,都是基於整數運算的,比如說循環迭代、真假布爾值比較或者預測。CMT所要達成的理念是:更加充分、高效地利用執行單元。然而在實際發展中,作業系統日常負載對浮點運算能力開始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作業系統在分派任務的時候也面臨效率問題。且在僅有一個線程的情況下,CMT模塊就面臨大量整數運算單元空閒的問題。CMT這種方案最早在Sun公司推出之初,就定位於偏弱的單核性能,以及藉由堆核心的方式來達成高性能,實際證明並不適用於PC市場。比較有趣的是,由於CMT這種設計方案的特殊性,當時甚至有消費用戶將AMD告上法庭,稱AMD宣傳的核心數目存在欺詐問題。[8]

此外,推土機還有一些設計理念也始終被人詬病。比如說直寫式(write-through)的L1 cache,以及一個模塊共享的L2 cache,都導致了更高的延遲和功耗。另外推土機沒有採用μop cache,也增加了指令解碼功耗與延遲。加上製造工藝方面的缺陷,AMD在高端市場上沒有能力與Intel一戰也顯得理所應當。

推土機的最後一代產品挖掘機(Excavator,第四代推土機)在規劃中,已經針對原版的推土機設計做了很大的改進,包括晶片設計上金屬堆疊、新的線程/dispatch機制,新的內部分析技術實現更低的功耗、更高的性能;更大的L1-D cache,L1 BTB(Branch Target Buffers)等。在2016年AMD公布的一張產品規劃圖中,採用新核心(挖掘機這代微架構的核心名為Carrizo)的APU,預計到2020年能效(energy efficiency)相較2014年可以提升25倍[9]。

不過我們都知道,2017年Zen就問世了,推土機退出歷史舞臺。只是Zen的誕生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我們認為,2012年Jim Keller回歸AMD是Zen得以誕生的主要推力[10]。Jim Keller當時的目標就是要構建一支隊伍,為新架構奠定基礎。Jim Keller在AMD花了三年時間構建起Zen,之後又去了Tesla。

隨後AMD又花了一年時間對Zen做精調,Zen便以Ryzen(銳龍)處理器的名號於2017年問世了。Zen架構的目標就是構建起屬於高端CPU應有的性能,或者說要像Intel那樣獲得足夠好的單核性能,所以放棄CMT是一定的。鑑於篇幅關係,本文不打算花太多筆墨去談Zen初代架構是什麼樣,更多內容可以參見我們早前對Zen 2二代架構的解析[6]。

最初AMD提到,Zen相較挖掘機核心的IPC性能提升40%

Zen架構從各種角度,都更像是當代的高性能處理器了,或者說這才是高性能處理器應有的樣子。相較推土機,Zen的改進主要在於第一加入了μop cache,這樣一來最近用過的指令就能放進μop隊列,而不需要進行再次解碼,一定程度節省了核心與cache之間的開銷;L1、L2、L3三個層級的cache改進,包括cache帶寬、容量的顯著增加;以及真正轉向SMT,一個物理核心能跑兩個線程,第二條線程也能訪問執行埠、隊列、cache。

在實現方式上,AMD的SMT和Intel的超線程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說Zen採用兩個scheduler,一個給INT整數,一個給FP浮點。更多的變化當然不止這些,比如在功耗問題上,Zen針對圍繞核心的關鍵路徑做更為激進的監控,在各個區域控制好頻率和功率(Zen有更多的不同時鐘區域);還有加強的分支預測器,更大的scheduler、dispatch、retire,加強的load/store單元等等。

Ryzen處理器還有一點十分重要的改進,即初代開始採用GlobalFoundries的14nm FinFET工藝;而且在Ryzen 3000(Zen 2)產品上針對桌面端CPU採用臺積電的7nm工藝。由於Intel的10nm工藝遲遲未能進入量產階段,且應用於Ice Lake-U十代酷睿移動版的10nm工藝顯然也還不夠成熟:市場上已經部署的Ice Lake處理器頻率未能抬升到與14nm Comet Lake同等高度,即表明Intel仍需要時間對10nm工藝做調優。考慮到Intel的10nm工藝,與臺積電的7nm工藝基本可認為是同代工藝,那麼AMD多年的CPU製造工藝落後問題也幾近解決。

在Zen架構問世最初,AMD宣稱相較最出色的推土機產品,其IPC提升超過40%,且功耗不變——在產品問世之際,當時就有不少技術愛好者和分析師質疑AMD是否真能達成自己所說的成績。而在正式發布會上,AMD又改了這個數字,提及依據SPEC的基準測試成績來看,新一代產品相比打樁機核心(Piledriver)性能提升52%,相比挖掘機(Excavator)提升64%。

與此同時,AMD還提到了每瓦性能2.7倍的提升,而為效率提升做出貢獻的主要包括了上圖中提到的這些因素。

單線程性能對比,藍點表示Intel Core產品,紅點表示AMD產品,未標註文字的藍點應該是不同頻率下Intel Kaby Lake處理器的成績,來源:AnandTech[11]

多線程性能對比,來源:AnandTech

AMD在Ryzen初代(Zen初代)剛發布之後,從AnandTech的測試結果來看,Ryzen初代處理器最重要的變化就在單線程性能表現上,AMD終於達到了與Intel同代旗艦PC處理器產品相似的水平,這也是AMD這些年在Zen身上努力的方向,包括全新的預取(pre-fetch)算法,μop cache的引入,明顯更大的L2 cache等等。單核性能以往從來都是Intel的傳統優勢項目,Intel也在包括微架構、製造工藝等諸多層面為保持這種優勢地位做了不小的努力。

Ryzen初代產品的多線程測試則表現出了十分顯眼的競爭力,尤其在綜合考量產品售價(橫軸,此時尚未考慮到Intel產品的後續降價)與性能表現時。這樣的性能表現在以往可是從未有過的。值得注意的是,上面這兩張圖中的A10-7890K乃是此前AMD推土機APU產品(Kaveri)中性能之冠,Ryzen 7 1700較之已經有了性能方面極大的提升。

總體產品性能與價格對比,來源:AnandTech

次年,AMD發布改良版Zen架構:Zen+,以及採用Zen+的Ryzen 2000系列產品;2019年的CES展會上,Zen 2架構宣布推出,且這一年Ryzen 3000系列產品開始採用臺積電的7nm工藝(Ryzen移動平臺產品例外)。如果說初代Zen發布,還算是將性能達成可與Intel媲美的程度,那麼其後的步伐就大有在性能上趕超Intel的意思了。

尤其就日常任務來看,當AMD的處理器開始在單核性能表現上與Intel越來越齊頭並進時,Intel的產品策略也做了相當激進的調整,這是過往十幾年都不曾出現過的局面。例如Intel一舉將第八代Core低壓處理器的核心數量翻倍——被用戶戲稱為「一屁股坐在了牙膏管上」,且架構都還沒來得及做大幅調整(Kaby Lake Refresh)就開始做產品部署;另外就是產品的降價策略越來越激進,尤其在Ryzen第三代線程撕裂者(Threadripper)CPU正式發布以後,Intel很快就對高端產品線Cascade Lake-X架構Core i9相應產品做了價格調整,最高降幅達到50%。

從現有雙方桌面級PC處理器的高端產品對決來看,去年年末同期上市的AMD Ryzen 7 3950X(16核/32線程/4.5GHz睿頻/TDP 280W/TSMC 7nm/749美元)與Intel Core i9-10980XE(18核/36線程/4.6GHz睿頻/TDP 165W/14nm/999.99美元),同平臺下,後者已經開始在應付某些CPU絕對性能跑分測試(如Cinebench R15/R20)時相較前者越來越吃力。

當然在Intel堅守的類似於SPECworkstation這樣的生產力測試項,以及遊戲項目測試中仍然保有優勢;另外在第十代Core產品中,Intel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包括AVX-512原生支持,以及Intel Deep Learning Boost,對AI做加速(其中包含有AVX-512矢量神經網絡指令支持)。只不過現有消費級桌面用戶市場還鮮有應用場景,而且這些新特性大概暫時不能反映到系統性能跑分成績上來——這對Intel而言或許也不算公平。

但無論如何,Intel在PC處理器領域性能方面的絕對領先優勢的確已經不再。

市場變化的跡象

有關PC處理器市場方面更為抽象的變化,如前文所述,將在3月刊的《國際電子商情》雜誌中刊發。而在本文,我們談到了一些更偏向技術層面,以及更具體的市場行為,包括Intel開始更為積極地參與到堆核心的競爭中來,且在近兩年持續多次對產品價格做出調整,甚至越來越注重召開產品發布會的時機。這些都是對AMD產品愈發具備競爭力的回應。

Intel在PC處理器市場的基本盤更在於PC OEM廠商:去年微軟首次在Surface產品線上引入了AMD Ryzen版本的Surface Laptop 3筆記本,而且價格相較Intel Core版更便宜。這原本是比對同一款消費電子產品,相同外殼、尺寸甚至是散熱設計的前提下,Intel與AMD競品的大好機會。不過可惜的是,在移動產品線上,Intel與AMD的產品更多表現出了錯位競爭的方式。

就兩個版本的Surface Laptop 3在性能、續航及效率上的對比結果來看,Intel Core版仍然是碾壓AMD Ryzen版的[12]。不過微軟為這款筆記本選配的Intel處理器是最新的Ice Lake-U產品,即第十代Core低壓處理器中,採用新工藝(10nm)和新架構的產品;而AMD Ryzen版,雖說也是最新的Ryzen 3000系列,但移動版的Ryzen 3000並沒有採用最新的Zen 2架構,也沒有採用7nm工藝。這種錯位競爭實則產生了明確的代差。

無論如何,PC OEM廠商開始在同型號產品中採用AMD、Intel兩個版本的處理器乃至兩個平臺,都表現出AMD的市場競爭力正在加強,且延續多年的市場頹勢也在發生變化。微軟也並非唯一一個正在這麼做的OEM廠商。AMD競爭力的加強,從其近兩年的財報就能看出十分顯著的變化,不僅是年度收益持續上揚,FY2019 Q4營業利潤增幅達到了213%。

上個月的CES 2020展會上,AMD宣布推出Ryzen 4000系列移動處理器,相較Ryzen 3000系列移動處理器,這次的產品也開始和Ryzen桌面版一樣採用臺積電7nm工藝,Zen 2架構核心,TDP設計15-45W不等。移動版Ryzen 3000系列還在用一代改良版的Zen+架構,以及Global Foundries的12nm工藝。另外這次的Ryzen 4000移動版核心數目至多推高到了8個[13],前文提到的Ryzen 7 4700U/4800U即在其列,8核低壓處理器對超級本市場來說又是一劑強心針。

除CPU部分之外,其餘部分的提升還包括:

  • 圖形計算部分至多8個Vega CU(計算單元),相比上一代頻率更高,但少了3個CU。不過AMD表示由於工藝提升,8 CU在實際性能表現上是優於上一代的11 CU的。AMD宣稱在3D Mark Time Spy中,這次的圖形性能比Intel Core i7-1065G7(Intel最新的10nm、Ice Lake-U架構低壓處理器)高出28%,
  • 主內存支持LPDDR4X,至多64GB。AMD特別在發布會上說,這次的主內存時鐘與Infinity Fabric是脫鉤的,所以空閒狀態(idle states)就能進一步節能——這一點似乎原本就屬於Zen 2架構的特性;配合在APU供電方面的架構改進,進一步降低功耗;另外進入和退出空閒狀態的延遲,部分減少80%,幫助進行功率門控(power gating),以及確保響應及時。
  • 包括標壓版在內的Ryzen 4000移動處理器,都仍不支持PCIe 4.0。

AMD宣稱TDP 15W的CPU每瓦性能能夠提升2倍,所以核心數量翻倍,且頻率不變,但功耗保持一致。APU整體的同頻功耗降低20%。可能比較令Intel感到恐怖的是,AMD宣稱,Ryzen 4000移動版處理器預計會在今年一季度上市。這大概足夠給Intel再次造成壓力了,因為從Intel的計劃表來看,Ice Lake之後的下一代產品(Tiger Lake,以及Intel的10nm真正成熟)預計今年年末才會問世。

而本次發布也造就了文首提到的Ryzen 7 4800U低壓處理器達到標壓處理器跑分成績的局面,即便對於這裡的跑分環境我們仍然抱持懷疑態度。但很顯然,今年的PC,尤其筆記本市場又將掀起一波性能攀升的小高潮,這在摩爾定律持續減緩的當下實在是罕見——技術的良性競爭就是可以為消費用戶帶來這樣的遍歷。

除此之外,預計到今年第三季度Zen 3架構就要登場了,Ryzen 4000桌面版處理器也將到來。這是Intel又需要花時間精力正面迎擊的戰局,Intel在過去十幾年裡似乎從未如此被動過。

去年11月份德國最大零售商Mindfactory.de的CPU總銷量中,有82%是屬於AMD的,最暢銷的產品為Ryzen R7 3700X/3600X。在Mindfactory.de的歷史上,2018年以前都沒有AMD超過Intel的情況發生。同樣是這個月,亞馬遜最暢銷處理器Top 10榜單,AMD佔了8個席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Ryzen 2700X。雖然如前文所述,CPU的消費市場出售渠道並不能說明太大的問題,Intel都必須重視如今這一局面了。

不過最後還是需要提及,就我們觀察近些年Intel的財報狀況,單從年度收益、淨利潤和現金流的角度來看,AMD這家公司的規模始終與Intel不在一個量級上;AMD歷年的年度營收都不到Intel的1/10。而且Intel的盈利來源也遠不止CPU市場。但對Intel而言,PC處理器所在的CCG(客戶運算事業群)業務仍然佔到其年度總應收的約52%,雖然我們不清楚PC處理器在其中具體佔比是多少。

且Intel近些年的財務狀況始終十分健康。在財力雄厚,以及早年有著教科書級別的市場行為做助力的前提下,Intel要找回市場,並且重新擁有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或許也並不算難事。只是此刻,Intel已經需要在意市場狀況的變化、對手動向,以及找到最快的應對之策了。

參考來源:

[1] HP EliteBook 845 G7 Notebook PC Performance Results - UserBenchMark

(https://www.userbenchmark.com/UserRun/23316225)

[2] Intel Core i7-10710U - UserBenchMark

(https://cpu.userbenchmark.com/SpeedTest/900004/IntelR-CoreTM-i7-10710U-CPU)

[3] 聊聊無風扇的Surface Pro:性能比一般筆記本差多少? - 麵包板

(https://mbb.eet-china.com/blog/3893689-413612.html)

[4] AMD vs Intel Market Share - PassMark

(https://www.cpubenchmark.net/market_share.html)

[5] AMD Financial Statements 2005-2019 - MacroTrends

(https://www.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AMD/amd/financial-statements)

[6] 13年了,Zen 2架構終於讓AMD達到Intel的高度?- EE Times China

(https://www.eet-china.com/news/201907191446.html)

[7] Bulldozer (microarchitecture)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lldozer_(microarchitecture)#CMT)

[8] 博弈的藝術 AMD RYZEN 7銳龍處理器深度測試 - EVOLIFE.CN

(https://www.evolife.cn/computer/54351.html/2)

[9] AMD Carrizo Part 2: A Generational Deep Dive into the Athlon X4 845 at $70 - AnandTech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0436/amd-carrizo-tested-generational-deep-dive-athlon-x4-845)

[10] Jim Keller (engineer)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m_Keller_(engineer))

[11] The AMD Zen and Ryzen 7 Review: A Deep Dive on 1800X, 1700X and 1700 - AnandTech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1170/the-amd-zen-and-ryzen-7-review-a-deep-dive-on-1800x-1700x-and-1700/23)

[12] The Microsoft Surface Laptop 3 Showdown: AMD's Ryzen Picasso vs. Intel's Ice Lake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5213/the-microsoft-surface-laptop-3-showdown-amd-picasso-vs-intel-ice-lake)

[13]AMD Ryzen 4000 Mobile APUs: 7nm, 8-core on both 15W and 45W, Coming Q1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5324/amd-ryzen-4000-mobile-apus-7nm-8core-on-both-15w-and-45w-coming-q1)

責編:Luffy Liu

相關焦點

  • 11款處理器大亂鬥:AMD 對比 intel 10代酷睿
    破曉這次借到了中高端系列Zen3 處理器),Zen架構誕生之初,intel就要出動i3 7350K來對拼它家的R7 1800X,可見前者的重視程度。CPU-Z ▼ CPU-Z的性能其實比較簡單,考慮到目前各種指令集的調度,CPU-Z的測試並不能完全反應處理器的性能,但作為參考還是有意義的。 此處R7 5800X還是略負於i9 10900K,這種差距,intel可以通過調價來應付。
  • 被羅永浩、朱廣權前後夾擊的李佳琦,帶貨一哥的寶座還能坐多久?
    「老男孩」羅永浩勇闖天涯,「只是為了交個朋友」;4月6日晚,央視Boys天團「鐵嘴」朱廣權為了幫湖北賣農產品,成功打造了極具個人特色——集rap、相聲、評書於一體的輕快、幽默的直播帶貨形式。這兩位帶貨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收穫了網友們的一致喜愛。
  • 蘋果20核PC處理器曝光:下代Mac Pro植入
    外媒報導,蘋果正研發M系列PC處理器,新版本提升將非常高,它們不僅用於16寸Macbook Pro,還將覆蓋iMac、Mac Pro等產品線。目前現款16寸MBP用的是酷睿i9,iMac和Mac Pro更是Intel至強W加持,蘋果新核心研發生產後,將全部脫離intel和AMD。新M處理器最多有20核,包括16個大核和4個小核。
  • 早在2014年intel就將arm視為自己的強勁勁敵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市場,2017年新增智能終端數量約280萬臺,預計到2020年將達4000萬臺。智能終端雲(arm)必然要佔據半壁江山。經過大幅升級後的智能終端普遍採用arm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arm可以針對所有終端部署適合這一要求的深度學習處理器,並應用在所有終端上。隨著arm在雲端、終端以及個人終端用戶領域的持續發力,智能終端雲(arm)市場或將繼續迅猛增長。
  • intel十代酷睿桌面級CPU型號有哪些?十代酷睿桌面CPU型號曝光
    ,不過型號並不是很全面,相信不少裝機用戶開始期待十代處理器的來臨,那麼intel十代酷睿桌面級CPU型號有哪些?下面裝機之家分享一下intel十代酷睿桌面CPU型號曝光,來看看吧。intel十代酷睿桌面CPU型號曝光預計在2020年上市的十代酷睿處理器來勢洶洶,代號為Comet Lake-S彗星湖的十代酷睿最高規格去到了10核20線程,同時Intel首次把Turbro BOOST 3.0下放到消費平臺,還引入新的睿頻機制Thermal Velocity Boost,十代酷睿旗艦i9-10900K最高睿頻竟然可以達到5.3GHz
  • 蘋果自研Mac處理器的是與非
    我們已經習慣了每年WWDC上層出不窮的新鮮「震驚」,但沒想到今年的特別大——蘋果正式宣布了在兩年內讓Mac電腦從intel X86平臺全面轉向自研ARM處理器的遷移計劃。一如15年前的WWDC 2005,從IBM Power PC投入intel的懷抱,這已經是蘋果PC業務的第三次平臺遷移了,儘管仍舊讓人覺得激進而冒險,卻多多少少有點「傳統藝能」的既視感。
  • 萬萬想不到,那些年AMD為Intel作過的嫁衣
    Socket7平臺,無論是intel的MMX奔騰還是Cyrix的處理器,都是集成一級緩存,第一個集成二級緩存的處理器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奔騰2,而是比起奔騰MMX更早的奔騰pro。INTEL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P6。P6隻是它的研究代號,上市之後baiP6有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奔騰Pro。
  • 打敗藍色巨人IBM的不是蘋果,而是winIntel?
    5年後採用英特爾晶片更快更強的IBM pc面世了,一經上市就後發制人,搶佔了蘋果3/4的市場,雖然蘋果隨後相繼推出了lisa和Macintosh想找回些場子,但依然沒有打破IBM在pc界的壟斷地位,不過在這場爭鬥的戰役中IBM做了一個在日後後悔萬分的選擇,將自己和英特爾和微軟深度綁定在了一起。
  • 銳龍處理器 4800h遊戲測試表現如何?
    近期,隨著十代酷睿處理器的發布,尤其是酷睿i7系列推出了第一款八核處理器i7-10875H,又掀起了一陣遊戲本購買熱潮。今天為各位消費者帶來三代銳龍和十代酷睿的詳細對比,解答各位心中"銳龍和英特爾哪個好"的問題。
  • intel CPU後綴英文字母含義,簡單科普一下,想知道的趕緊看過來
    在intel處理器中,我們常見的處理器型號後綴名為F、K、S、T、X等,其中K後綴名最為常見,代表支持超頻;X後綴代表高性能處理器,而T代表超低電壓,F則代無核心顯卡。intel CPU後綴下面我就以intel CPU為例,簡單的科普一下這些後綴英文字母的意思,希望能夠給大家對CPU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 淘寶直播PC推流工具如何設置
    處理器intel i5及以上,最好i7,獨立顯卡,固態硬碟。 請按照以下方法解決:1、下載AlibabaProtectSDK進行解壓,使用管理員權限安裝(bin/pc-sdk-setup.exe
  • intel良心升級十代酷睿盒裝CPU散熱器
    intel 十代酷睿  在過去的十年中,intel的盒裝CPU散熱器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無論是外形還是散熱器的底座我們都沒有看到有過任何重大改進,但是由於盒裝CPU的保修規則這又導致了用戶不得不保留著原裝盒裝
  • 《原神》PC端要什麼配置能玩 PC端配置要求一覽
    此次馬上要開啟不刪檔的測試,對於很多玩家來說pc端很有興趣的,可以在電腦端來一起玩,需要適合配置才可以,九遊小編就來介紹下pc端最低配置一覽。 原神P... 原神pc端最低配置是什麼?PC端在哪個平臺?
  • intel四核i3-8100超迷你主機配置推薦
    伴隨著電腦硬體的功耗越來越低,我們完全可以考慮小巧便攜的迷你機箱,而今天裝機之家帶來一套intel四核i3-8100超迷你主機配置推薦,該主機體積十分小巧,主機箱高度只有300毫升可樂瓶,便於攜帶,適合廣大普通家用、辦公人群。
  • 與Intel(英特爾)爭鬥50年,曾經的桌面晶片王者AMD是怎麼回歸的?
    Nbkednc不過AMD熬過來了,隨著2017年銳龍處理器的上市,AMD的業務走上了正軌,在桌面、筆記本、伺服器三大領域全面復甦,股價也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路突破到了40美元以上。Nbkednc Nbkednc第二供應商與世紀訴訟1974年,推出了8080處理器,成功取得市場的熱烈反響,同時也開始著重發展微電子處理器
  • intel升級十代酷睿盒裝CPU散熱器,顏值大讚!但與AMD仍有距離
    但是,在intel的第十代酷睿CPU上這種情況卻得到了改變。率先拿到intel第十代酷睿CPU的用戶發現在新的盒裝CPU匯總intel竟然提供了新型的散熱器,當然這僅限於65W非K和35W T系列處理器,高端的帶K CPU還是不帶官方盒裝散熱器的,需要用戶自行購買高端風冷和水冷。
  • 玉皇大帝:我坐在寶座上千年,沒看見一隻猴子能跳出去
    我是玉皇大帝,是坐擁九重天的王者。那隻猴子打上來的時候,我正坐在黃金椅上假惺惺的聽眾仙家稟報,其實仙家跟眾生一樣,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絮叨沒完。可我是玉皇大帝,我得坐在這個位置,我得聽著,聽得有些困頓了。本身我眼睛狹長,又睏倦的眯起了眼睛,別人卻覺得我高高在上威嚴不可攀,也好,省的來打擾我了。那隻猴子打上來的時候,像一顆驚雷引爆在大殿之上,我瞬間來了興致。「玉帝老兒!去你的弼馬溫!
  • LV老闆損失超2000億 世界首富「寶座」僅坐了5天...
    LV老闆損失超2000億,世界首富「寶座」僅坐了5天,另一家奢侈品巨頭已申請破產   疫情之前,他是全球首富,疫情之後,他是全球虧損最多的人。他就是奢侈品牌LV的老闆,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
  • 遊戲性能王者易主,AMD的高光之年,2020年處理器市場年終盤點
    相對於其他產品而言,處理器市場簡單了許多,主流消費級市場上只有AMD和Intel兩家,從品牌上來說,玩家只需要二選一即可。但簡單並不代表處理器市場波瀾不驚,2020年,處理器市場風雲變幻,精彩紛呈,是處理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無論是在亮眼C位的AMD,還是略顯落寞的Intel,抑或是初露苗頭的新星,都在2020年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 intel九代i3-9100F配備GTX1650相對親民實惠的遊戲主機配置推薦
    針對用戶要求,下面裝機之家分享一套intel九代i3-9100F配備GTX1650相對親民實惠的遊戲主機配置推薦,有主機差不多預算的玩家不妨參考一下。i3-9100F是intel全新推出的一款i3系列的無內置核顯版本的處理器,依然基於Coffee Lake架構,原生4核4線程,默認主頻大小為3.7GHz,加入了睿頻加速技術,睿頻單核4.2Ghz,預計全核4.0G,內置6M三級緩存,設計功耗僅65W,由於F後綴型號沒有內置獨立顯卡,所以需要搭配獨立顯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