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亮劍3的抗日偶像劇《亮劍之雷霆戰將》,在得到網友一致差評和輿論界廣泛抨擊,以及《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後,首播單位湖南衛視第一時間作出調整,將這部備受爭議的電視劇下架,並官宣定檔另一部新劇《最好的時代》。目前網上點播平臺愛奇藝、芒果TV、騰訊視頻皆已經下架此劇。
16日下午,《雷霆戰將》官方微博發布圖文,對網上熱議的一些情況,如關於劇中在抗戰初期出現國民政府戰地救護隊女隊員的裙裝問題、年輕演員不適合出演八路軍將領、劇中國軍愛國師長郭勳魁在戰場抽雪茄、喝咖啡的形象等問題進行了說明。
在筆者看來,與其說是說明,不如說是辯解,劇組官方洋洋灑灑還有些琢字煽情的長文和配圖透露著三個字:我沒錯。
那錯的是吃瓜網友?不知常識的是人民日報?當然不是,如果仔細思考一下,這篇辯解的論據無非是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避重就輕罷了。
《雷霆戰將》中最雷的裝扮之一就是幾個八路軍女護士啦,抹口紅、假睫毛、畫眼影這些抗日神劇常規操作就不說了,那裙子真的是太出戲了。對於這點的批評,劇組是這樣回應的:
首先,這一問題是經過劇組服裝美術部門精心考證的。早在抗戰初期,參戰的中國(國民政府)戰地救護服務隊女隊員、勤務部門的女兵、以及在後勤服務中做出很大貢獻的女子童軍部隊等,她們在當時的制式制服的確就是裙裝,一些歷史老照片如下:
這樣的觀點確實新鮮,劇組怕觀眾不信,還擺出了幾張說是國民黨軍隊女醫護戰士的照片
劇組的意思很明白,穿裙子的女護士不是不存在,是之前的大量「刻板」影視形象影響了觀眾的判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觀眾見識太淺薄,我們不怪你們這群噴子哪怕我們站在少數正確的一方。
這一段有理論有證據,乍一看劇組認真研究過史料,好像真的是我們這群網民錯了,不懂卻亂彈琴。
可有三點劇組恐怕無法回答:
1、文不對題,觀眾質疑的是為什麼八路軍女護士要這樣穿,你明明回答的是「關於劇中抗戰初期關於國民政府抗戰戰地救護隊女隊員裙裝」的問題,用國民黨政府軍隊中出現的現象來證明八路軍女護士著裝的可能性,偷換概念、張冠李戴玩的太低級了。
2、劇中背景設定的八路軍部隊是在中國北方的山西一帶,到了冬天氣溫到了零下,是要水結成冰,穿上緊身裙還敢到外面瞎跑,甚至參加戰鬥,乃至有活力打情罵俏,實在無法想像。
說明並沒有說明這些女兵照片的拍攝地點,但照片中依照女兵所屬單位來說,大概率是在中國的南方,北方的中國軍隊很難把這樣的服裝配發給戰士。
3、如果仔細觀察這幾組照片,女兵身上穿的叫袍子更合理一些,絕不是不是劇中那樣的優質緊身裙吧。照片中的布料明顯是傳統的棉、麻混合做成的,變形和褶皺明顯,而劇中的緊身裙雖然款式頗為相似,但材料明顯具有現代化工藝的特徵,更加立體順滑。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照片中女兵下身穿的是褲子,在戰場上比絲襪更加方便、整潔。《雷霆戰將》中絲襪泛濫,女兵人人都有,抗戰時期尼龍材料還屬於戰略物資,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經費哪裡來?
我看除非把獨立團的團部別墅賣了。
看這沙發就挺值錢
聲明說到:
廣大觀眾朋友可能在以往的影視劇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一個概念:抗戰爆發時我黨領導的八路軍主要將領年齡應該在30-40歲,已近中年。但真實的歷史呢?在這裡,我們想舉一些例子,並列舉一些真實數字。
說明中還避重就輕般分別舉了王近山和肖華將軍在抗戰時的例子,以此證明抗日將領都很年輕。
劇組聲明說到沒錯,歷史上很多開國將領十幾歲還是個孩子時就參加了紅軍,在抗戰時期普遍20歲出頭,但這是重點嗎?
觀眾很少質疑主角的年齡吧,也沒一口否定鮮肉們參演歷史影片吧。觀眾質疑的是為什麼演員們正當年齡,卻為了顯得更加「年輕俊朗」,刻意把臉畫得白白淨淨,用大量的髮膠塑成帥氣的頭型,仿佛沒有一絲人間煙火。
現在的人民軍隊條件那麼好,也沒有抹髮膠吧,更何況當兵不剪髮嗎?還那麼飄揚,不怕戰火燒壞了。
演得用不用心咱暫時不說,至少自團長以下所有指戰員得有個兵樣吧,實在難以考證過去革命先烈的生活和戰鬥狀態,二十一世紀現成的人民子弟兵總也能模仿以下吧,要是這點能做好,起碼不會遭受這麼多口水了,可見劇組所謂的努力根本就沒有用心。
八路軍精神的繼承者,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劇組回應男主人公「王雲山」的人物設定,用了這樣一句話:
沒有人在踏入戰場的第一天就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更沒有人能在踏上革命道路的第一天起就成為合格的革命者。
我們前面說了,當兵就要有當兵的樣子,否則現實戰場能活過三秒?男主角的一舉一動都不像一個合格的戰士,更遑論能通過組織的層層考察,獲得提拔,從無數普通戰士中脫穎而出,成為中高級指揮員。
幹部年輕有為,並不與幹部頑劣耍橫等同,平時造作毛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怒目圓睜地團長,怎麼能擔任指揮一個團作戰的重大責任?
就這樣能當團長
對演員的表演,劇組仍然堅持是細節問題,而沒有反思人物的劇本從根本上就寫錯了。
劇組:可能我們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不足,但我們相信,我們這樣的選擇,至少初衷是美好的。
劇組是這樣回應的:
人家也同樣擺出了證據
看到這樣的狡辯,我頓時無語了,文中以偏概全地認為民國時期國內有大量的雪茄菸廠進行生產,到了抗戰時師長隨隨便便抽幾根頂級雪茄都是正常事。可別忘了時代北京,在舊時代民族工商業的黃金時代,我們可能有很多雪茄菸,但劇中是抗日時期,國民政府丟了半壁江山,國難當頭,誰還會把有限的的工業力量投入到這種高檔消費品中,連財大氣粗的美國都要進行物資和生產管制,來節約人力和物力,國弱民貧的國民政府竟然還能向前線提供雪茄?
我就問一句,在日本海陸軍的封鎖下,原料怎麼來?
至於拿那些舊時代驕奢淫逸的國民黨高官來印證雪茄的合理存在,那就更荒唐了,這不是拉低主角的人設嗎?
前方戰士浴血奮戰,吃飯也有一頓沒下頓的,作為師長不與官兵們同甘共苦,卻悠然自得的抽雪茄、喝咖啡,留學法國的人就這樣?恐怕只學會了享受法國人的生活。
我的士兵看到我抽雪茄,心就不會亂?
178師官兵能看下去我都看不下去,快來個人,趁早把你們師長斃了吧。
不得不說,劇組的回應文章應該是經過潤筆的,用了大量篇幅來談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先烈們偉大事跡,這也讓反覆吐槽的我對他們產生了一絲好感,至少他們的立場還是坐的住的,初衷還是不歪的。
但劇組多次強調經過多次調研依然拿出了如此爛的作品,不得不讓我懷疑他們口中「多次調研」的真實性,偷換概念、張冠李戴、以偏概全、避重就輕的反駁,愈發蒼白無力。
真不知道劇組和投資方怎麼想的,也許劇中的服化道的光鮮和美好寄託了一些人對那個舊時代「小布爾喬亞」式的幻想吧。
美麗的幻想改變不了舊中國殘酷的現實
劇組的一句話說得還是很有道理的,至於做沒做到就另論了,我就拿來作為文章的結尾:
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這些在當今人看來還稚嫩的孩子離開家園、投身戰場、血灑華夏,最終趕走侵略者,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一百多年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為民族獨立解放立下不朽功勳?
只有信仰。因為他們相信,只有犧牲和奮鬥、才能換來和平和家國的未來!
END
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看興亡多少事,品悲歡人間情。
關注我,帶來更多歷史好文,也別忘了評論、點讚、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