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攝影報導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12月21日,冬至節這一天的下午,四川省德陽市演藝中心內,德陽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榜樣的力量》,向脫貧攻堅奮鬥者致以敬意。
100多公裡開外,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水廠,首次試水成功。春節前,這個曾經德陽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近8萬居民的用水標準將得到提升。這裡的人們,也將徹底與地下的苦鹹水告別。
乾旱年份,部分倉山鎮居民的飲水靠政府運送
封面新聞記者從德陽市扶貧開發局了解到,德陽市不漏一戶、不少一人地完成了精準扶貧任務。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現行標準下,德陽市累計減貧8.14萬戶17.94萬人,絕對貧困得以全部消除。
飲水住房 基礎保障
脫貧攻堅,最基本的就是保障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位於丘陵地區、擁有138萬人口的中江縣,是德陽市貧困人口最多的縣,這裡也成為德陽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保障貧困群眾飲水、住房安全,成為中江脫貧攻堅的重點。
位於中江南片區的倉山鎮,地面以下10多米,便是苦鹹水。中江縣水利局副局長伍建明說:「遇到乾旱缺水的年份,老百姓的生活用水,還需要消防車送。」
有著同樣困擾的,還有中江海拔最高的地方——興隆鎮蘇壩村老牛坡的居民。「天旱的時候,每天從山上到溝裡挑一擔水,得花1個多小時。水是渾的,挑回家還要澄清。」行醫40多年的村醫王明成記得,由於井裡有一種蟲子,他的另外一項工作,就是每個月為村裡所有的水井消毒一次。
老牛坡飲水工程建成投用
老牛坡飲水工程、倉山水廠擴建、白果鄉高位水池建設……德陽市扶貧開發局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德陽共建成各類供水工程9635處,解決了3.45萬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
2020年接近尾聲,天府四川,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忙著準備香腸、臘肉等年貨。在倉山鎮響灘村「白寨人家」聚居點裡,59歲的鄧洪金也不例外。已經脫貧的鄧洪金,在他二層小洋樓的新家裡,還掛著以前老房子的照片,「比以前的土坯房好一千倍。」
「白寨人家」村民聚居點
德陽市扶貧開發局有關負責人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德陽共建成易地扶貧搬遷住房6233套,1.29萬人按時搬遷入住。同時,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1.2萬戶,5.58萬戶貧困群眾通過「五改三建」實現住房功能配套,人居環境得到提升。
教育醫療 一個不少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賦予了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而要實現這一使命,就須「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中江縣常年在外務工人數高達48萬餘人,農村地區有大量留守兒童,其中不少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中江縣南片區教育質量的提升成為重中之重。
學校間的結對成為重要幫扶手段。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德陽市教科院、市電教館及12所市直屬中小學校,與幫扶學校形成了一對一結對幫扶關係。送教到校、聯合教研、專題講座、師生結對、跟崗交流、資源共享等教育扶貧工作隨之全面鋪開。
改造後的羅江區福和希望小學微機室
記者從德陽市教育局獲悉,教育資助政策,讓德陽全市9875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無一人輟學失學。同時,也讓像綿竹市劍南街道考上研究生的龍大愚一樣的貧困學子,沒有因為貧困上不了學。
數據統計顯示,四川省因病致貧率為48%,德陽市為40%,疾病成為導致貧困的重要因素。「健康防線」築得牢不牢,對脫貧攻堅至關重要。
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黎郎村的張賢泉,已經當了50多年村醫。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家庭醫生,其中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對貧困戶的病情進行管理。貧困戶一旦有需求,也能通過電話聯繫上像張賢泉這樣的專屬家庭醫生。
德陽市扶貧開發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縣域內,貧困群眾住院全面落實先診療後付費等政策。同時,貧困人口納入醫保率、個人繳費財政代繳率均達100%。此外,貧困戶還與家庭醫生實現了「一對一」籤約服務。貧困群眾就醫,實現全面保障。
旌陽區的家庭醫生到貧困戶家中出診
產業帶動 就業增收
在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的同時,如何讓貧困戶擁有穩定的收入,成為脫貧攻堅的關鍵。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為此,德陽市想方設法,讓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通過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德陽綿竹市年畫村的徐守超母子,曾先後身患尿毒症,這個家庭因病致貧。在扶貧幹部「邱伯伯」的幫助下,徐守超不僅享受了醫保兜底政策,他還在年畫村景區管委會公益性崗位上崗。此外,徐守超還在培訓班上學會了年畫製作手藝,這讓他又多了一份收入。
徐守超通過培訓學會了年畫製作手藝
像徐守超一樣,德陽市共有1.4萬餘名貧困勞動者走上公益性崗位。自實施技能培訓脫貧行動以來,德陽已免費培訓貧困勞動力1.03萬人。
靠培訓改變命運的,還有德陽廣漢市金魚鎮的貧困戶江賢俊。2016年,艾加農業流轉當地土地,準備推行農業產業化種植,並在村裡舉辦農民夜校。培訓上,江賢俊學到了農業種植技術,產業規模化發展,更是深入他心。
在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幫助下,江賢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包地。5年時間,他流轉的土地從100畝增加至200畝。江賢俊說,他已累計投資上百萬元。如今,他不僅脫了貧,還完了購置農業機械的款項。今年,預計毛收入能達到40多萬元。
產業扶貧,在德陽創新走出多條路徑,是大農業企業催化的「種糧大戶」江賢俊,更多的則是產業帶動就業的王小雲們。2014年,因為幫親戚拆房子摔傷腰部失去勞動能力,王小雲被評為貧困戶。
什邡市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腰傷基本恢復後,也去找了很多次工作,別人都不要我。」王小雲說,最後,是什邡發展雪茄產業,雪茄小鎮提供了最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在家門口就業有穩定收入的王小雲,已憧憬著存夠錢在什邡城裡買一套房子。
德陽市扶貧開發局有關負責人說,德陽共建成國家級就業扶貧基地12家、市級就業扶貧基地114家、扶貧產業園區144個、扶貧車間18個、市級就業扶貧示範村143個,帶動6.4萬名貧困人口就業,基本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消費促進 增強信心
除了外出就業增收外,沒有條件的貧困戶,也有不少人選擇在家種植撂荒地、發展養殖業。德陽羅江區白馬關鎮萬佛村精準扶貧戶楊廷軍便是其中之一。在村幹部的幫助鼓勵下,他將養兔規模擴大到幾千隻。
2020年春節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德陽。「那個時候很困難,活畜市場全部關了。從臘月三十過後差不多半個月時間,一隻都賣不走。」楊廷軍回憶,當時飼養一天需要500元成本,而且兔子長大了反而要掉價,這讓他難以承受。
疫情導致銷售渠道中斷,羅江區住建局派駐萬佛村的第一書記謝宏偉在走訪中發現,受此困擾的貧困戶不止楊廷軍一人。這位第一書記便開始嘗試直播帶貨。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羅江的愛心企業、事業單位、公職人員、朋友圈的好友,都成了顧客,貧困戶的農副產品在線上打開了銷路。楊廷軍的兔子一度供不應求。
德陽消費扶貧生活館內雲集了德陽各區縣的「四川扶貧」標識農副產品
羅江區扶貧局副局長王婷說,羅江區這種常態化的「以購代扶」形式,既滿足單位和個人自身所需,又幫助貧困戶解決銷售難題,是一個雙贏的結果。而這種「以購代扶」模式,在德陽各區縣的消費扶貧中,都不鮮見。
今年6月,全省首家市級消費扶貧生活館在德陽開門營業。德陽全市帶有「四川扶貧」公益標識的農副產品均可在這裡展示銷售,貧困戶的農副產品可以通過合作社、公司渠道,進入消費扶貧生活館。「相對市面上,這裡的產品打9折。這樣既解決農戶的銷售難題,也讓利市民,吸引更多人通過消費參與到扶貧中。」館長李春花說。
值得一提的是,除完成自身脫貧攻堅任務外,德陽市還對口幫扶阿壩州和涼山州。位於旌陽區的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讓阿壩州犛牛肉乾、會理醜蘋果等特色產品,直接與德陽市民見面。藏彝春天生活館也成為全省「造血」式幫扶典範,被國務院扶貧辦收錄為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脫貧不脫政策 銜接鄉村振興
記者從德陽市扶貧開發局了解到,在現行標準下,雖然德陽所有貧困戶均已實現脫貧,但針對他們的政策還將持續下去。
德陽,也在建立一套返貧監測預警系統。目前,這一系統在羅江區鄢家鎮試點。鄢家鎮黨委書記陳玟奇介紹,鄢家鎮成立了以村支部書記為站長、第一書記為副站長的村級監測站。
「我們將村裡的『定向議事代表』發展為監測員,每一個監測員只負責家附近的幾戶至十幾戶村民。因為是鄉裡鄉親,哪家誰生病了,哪家遇到什麼困難了,都很清楚,都能及時上報。」陳玟奇說,工作人員會根據上報情況錄入系統,系統根據評分標準打分來判斷居民貧困風險,一旦出現預警信號,相關部門就會提前介入,直至辦結銷號。
德陽藏彝春天生活館
脫貧戶徐守超也有自己的打算。由於繪製年畫的訂單波動大,收入不穩定,他在琢磨著開一家網店,多接一些繪製年畫的活,自己做不完,還可以分給其他人。「以前,別人幫助了我。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一下身邊收入低的人。」
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旌陽區新中鎮龍居村,正在實施一大批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基礎設施提升工程、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工程,以此來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部分圖片由德陽市扶貧開發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