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一切只不過為了別把我們的房子塗成藍色。——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15分44秒的片子在第12分40秒時屏幕上出現了這句話,於是幾乎已看完整個影片的觀眾才知道,為什麼這部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公益微電影起名會叫《一條沒有變成藍色的魚》。
在百年孤獨裡,當屋子被塗成藍色即意味被統治,而白色意味著自由。一條沒有變成藍色的魚也是借用這樣的象徵,講述了在一個美女環保律師的不懈努力下,自然環境最後沒有完全任人宰割的故事。林哲樂很淡然的說,當然希望有人讀過馬爾克斯,可以看懂此處的寓意。但是他從未想過拍攝這部微電影是為了改變別人,帶給別人很大感觸,而更多的是呈現一個社會事實,呈現一種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純純粹粹被故事打動
在談到自己的這條公益微電影的時候,林哲樂反而不大願意強調「公益」這件事,也不認為以前常做商業項目,現在轉型做公益項目是什麼需要被特別提及的事情。林哲樂提到,有些事不是為做公益而做,只是突然很有感覺,有需要說的話,或者是需要做一點改變。這種改變,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了一件感興趣的事,是自己的選擇,不是說為了公益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多辛苦。
一開始打動林哲樂的就是這個故事本身,在前期田野調查的時候他在NGO工作的朋友和他說有一個為大自然打官司的事,於是林哲樂第二天就決定拍這個了。後來再去和他們聯繫,到北京見面。
「我逐漸了解到我要描繪的是一群怎樣的人,那是一群有赤子之心的人,而且堅持一件事很久。對於環保這樣的事,可能很多人不會覺得這和自身相關,但是他們從國家修法前堅持到國家修法後,如果不是心裡真的覺得應該保護環境、應該保護其他動物的話怎麼堅持得下來。感覺做完這條片子我也是和這個片子共同成長的。我沒有希望這個片子帶給別人多大的轉變和多大的觸動,我只是想展現出來,現在有環保這樣新的問題出現,可能人們會覺得慌張或者應對起來很艱難,但是我們可以去解決,並且可以有新的解決方式,就是這樣。」
內核+習慣≈風格
在被問到片中種種含蓄的表現方式是不是導演風格時,林哲樂直言他覺得風格是一個偽命題。在他看來,風格是根據題材變化的,是一個在不斷流動的東西。如果要說一以貫之的風格的話,自己還沒有找到。但是在探討風格這樣的問題上,林哲樂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看法,他更喜歡將它以「內核+習慣」來描述。內核是帶有每個人氣質和做事範式的東西,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支撐性的內在部分,而習慣則是一種外在的部分。
當他居住在某個地方、接觸到一些人、做某些事,他肯定會被這個情境所影響,那麼在一段時間裡這個人就會形成一種習慣,用這種習慣去做事、去表現。然而人總是會不斷變的,當他所處的位置變了,接觸到的人和事變了,他的習慣也是會變,那外在的「風格」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果7、8年前的我看現在的自己,我肯定會想這是在講什麼?可人總會變化,內核加習慣就且稱作風格,你感知一切,都是自己的。」
與新片場同行們的交流
當說到新片場作為國內最大的創作人社區,希望林哲樂導演與這些創作人們分享一點自己的感悟,或者對新入行的同學們說一點經驗時,林哲樂很認真地說,他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得知道你要做什麼。
「平常在討論一個劇本時,大家往往都會有很豐富的內容,但是應該用一句話去概括整個內容,把多餘的形容詞都丟掉,這時一切都變得很清晰、統一了。要不要選這個演員、要不要這句臺詞、要不要穿這件衣服、要不要拍這個特寫,都可以根據這句話來判斷。一旦清楚了「初心」,做事或者做片子就會清楚一點。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去保持一些開放的態度,讓片子和你共同生長。」
對於新入行的夥伴而言,如果可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尋找到自己適合做、喜歡做並且擅長做的事,就會解決掉很多問題,但是這很奢侈。當找到了這樣的狀態,一切困難就只是困難而已,人自身不會有任何困難。
最後,林哲樂說他最喜歡的話之一是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
「不被理解是正常的,可能出於利益或者其他原因,但這句話的動力不在於勇敢,而在是始終站在自己覺得對的地方。」在說這句的話時候,他的聲音低沉、緩慢而堅定。一如他的影片,平穩之中卻有不動聲色的力量。
新片場
新片場是下一代的傳媒公司,專注新媒體影視的出品發行。我們匯聚眾多優秀的創作人,產出各類年輕人喜愛的在線視頻內容,並通過視頻網站、網際網路電視、運營商、飛機、公交、地鐵、高鐵等各種渠道傳播發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