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和臺灣一衣帶水的閩南,說著一樣的語言,住著相似的古厝,看著臺灣臺的新聞綜藝動漫,對它如數家珍,卻從未涉足。
臺灣於我而言,大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戶口所在城市如果開放臺灣自由行便可辦理。戶口不在開放城市,有開放城市的大學在讀證明亦可申請。
詳情百度之。
籤注
和通行證一起搞定。時效半年。
入臺證
可上淘寶找旅行社辦理。辦理完後會發郵件給你。再將入臺證雷射列印出來。
注意:一定按要求核對信息,確認無誤。當時出發前兩天發現把我的通行證號碼寫錯了=_=差點去不了…
飛機
如果時間合適買往返機票常有特價。如果想玩滿十五天可能需要分開買。個人覺得選擇大陸的航空公司靠譜些…
郵輪
沿海幾個城市有到臺灣的郵輪。當時覺得新鮮便購買了中遠之星廈門—臺中的船票,有學生價。
高鐵
臺灣高鐵和大陸感覺差不多。早買有一定折扣。詳情可查看「高鐵—大學生專案」APP。
臺鐵
臺灣的火車比大陸高級很多。價位合理,座位寬敞舒適,便當便宜好吃。可在官網訂票,如果搶不到票也不要緊張,到臺灣在當地火車站都能買到。
注意:有些較火的路線建議一到臺灣提前幾天買。比如墾丁—花蓮,花蓮—瑞芳。
Airbnb
強烈推薦!當時大部分民宿都是通過它預訂的。可以用支付寶非常接地氣。收取一定手續費,但邀請註冊也有抵用券。有些民宿需要你通過身份驗證。
注意:當時用護照驗證成功,臺灣通行證驗證失敗…
Booking
個人來說不太喜歡上面的民宿風格,偏大陸星級酒店style。所以當時沒怎麼使用。貌似只能用信用卡。
Airbnb:預定民宿、和房東聯繫
窮遊錦囊:查看別人的攻略錦囊
臺北捷運:查看臺北捷運的路線
臺灣公車通:查看公車實時動態
▲中遠之星郵輪
早就蓄謀去臺灣,去年暑假便辦好了通行證和籤注。9~11月是臺灣旅遊的最佳季節,天氣不冷不熱,颱風幹擾較少。十一月實習前有一個月空閒,不想錯過這個良機,便付諸行動。
打算環島是覺得第一次先走馬觀花逛一遍,之後再來深度遊。
得知可以從廈門坐船到臺中十分興奮,大有種漂洋過海來看你的意味。到達碼頭時被龐大的船身震撼。同船大部分是去臺灣割香的阿公阿婆。看他們奇裝異服載歌載舞,覺得一路都有佛祖保佑。
▲中遠之星郵輪
我購買的是最便宜的床位。布局有點像火車臥鋪。後面看到多五十元的床位,像是青旅的四人間,頓時後悔不已。
▲甲板上眺望海面
距離開船還有一段時間,多數人都到甲板閒逛,吹著海風,暮色四合。
▲夜幕降臨
船駛出廈門後手機信號漸弱,夜幕已降,目之所及黑乎乎一片。大家百無聊賴都早早入睡,期待明天登陸臺中港。
▲海上清晨
翌日抵達臺中港。
臺中郊區與沿海的農村外觀並無二致。但便利店很多,也都通公交,生活較為便利。臨近選舉,路邊都是拉票的海報,一到臺灣就籠罩在民主的氛圍裡。
▲臺中市區街景
過了東海大學後就進入了臺中市區。景色搖身一變,開始有都市的氣息。
▲臺中市區街景
臺中市區感覺很日系。高層建築色調白黑米黃為主,雅致統一。用地闊綽,綠化較多。中心區住宅樓很精緻,陽臺護欄多用玻璃,玻璃窗也多為隱框(與大陸住宅樓差別很大),從頭到腳一副我很貴的樣子…神奇地發現很多戶在陽臺種樹…(原來效果圖沒有騙人…)
▲勝博殿豬排飯
看臺灣臺新光三越這個名字出現頻率很高,大概是臺灣較出名的shopping mall。然而作為一個屌絲…我去的目的是吃勝博殿炸豬排,順便蹭網取錢…買豬排時有小插曲,買了套餐,結果給了我外賣…才知道原來套餐有兩種價位,便宜的就是盒裝外帶,貴的是堂食。於是不明真相的我來臺第一餐就在新光三越的門口風中凌亂地吃完了。
▲臺中歌劇院室外
湯飽飯足後便到附近的臺中歌劇院。臺中歌劇院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是臺中的新地標建築。如果說上海龍美術館外型像丁字褲…歌劇院大概像夜壺吧…然而作為一位建築學子,我客觀地認識到這是內部空間結構在外部的直觀反映…
▲臺中歌劇院室內當時歌劇院還在施工中(現已開放),本以為要吃閉門羹。但來都來了還是試著溝通看能否進去參觀。出乎意料的是對方爽快地答應了,讓我自取一頂安全帽進入。第一次體會到灣灣人民的善解人意。進入後如入無人之地,除了二樓不能參觀外其餘地方隨便溜達。在其中有種洞穴的感覺,一種超越梁板柱常規結構的體驗。
▲臺中中心綠道
隨後乘BRT到了科技館,沿著中心綠道步行。臺灣的景觀水準挺高,不似大陸一大片綠草或者儀式感很強CAD圖塊似的圓形廣場…臺中綠化設計感很強,現代元素運用較多,一路上賞心悅目。
▲臺中中心綠道
沿著綠道便到達勤美誠品。勤美誠品由老建築改造而成,以外面那堵植生牆聞名,強調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勤美術館草坪上的藝術裝置
草地上擺放著一些藝術家裝置。無甚新意,竊以為臺灣藝術和大陸比還是小清新了點。
▲勤美術館小店
草地周邊有一些販賣創意品的小店,與大陸此類店鋪大同小異。也可以買到臺灣一些獨立雜誌。
▲李宗盛的客廳
返途偶遇李宗盛的店。
▲國立臺灣美術館全景
再往前是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庭院
國立意味著大規模,是臺灣唯一國家級美術館,展廳有二十四個。除了內部空間豐富外,覺得室外空間的處理是亮點。通過下挖感覺室內室外過渡比較有層次,營造了宜人較靜謐的庭院,也使入口有種橋的感覺。
▲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廳逛完後就直奔逢甲夜市。講真,臺灣的夜市沒有傳說中那麼好吃,特別對於來自重口味省市的…雖然閩南口味和臺灣相近,但在湖南待了幾年,口味上已經裡外不是人。夜市口味偏甜,雞排和雞腳凍還不錯。滷味太甜無法接受。其餘的沒太多印象。
▲東海大學
東海大學和我們學校幾個院系一直有交流項目,大家並不陌生。東海號稱臺灣最美的大學,名副其實。校門不同於大陸院校的霸氣側漏,十分低調。入內後滿目青翠,三兩合院建築點綴其間。
沿著林蔭道步行沒多久就來到大名鼎鼎的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為貝律銘設計,雙曲面密肋薄殼結構的屋頂猶如禱告的雙手。
教堂平日不開放,只有特殊節日或活動才可入內。從外窺探,密肋的韻律感及慢射的光線十分曼妙。
▲文理大道
路思義教堂往前便是文理大道。沿途為行政樓、各學院院樓和老圖書館,是東海重要的一條軸線。高大的榕樹遮天蔽日,消解軸線的莊重感和儀式感,合院掩映其中。
▲學院內部
東海的院樓大都是為兩層,合院形制,教室圍繞著庭院布置。關於東海大學建築部分的介紹可參考祝曉峰的文章:《形制的新生—陳其寬在東海大學的建築探索》。
▲院樓庭院
東海建築給人一種「和風」的感覺。但聽在此交換的同學說東海老師一直強調:「不是日本,是唐朝。」大唐風韻在鄰國落地生根,在海峽對岸開花結果。
▲教室內望外
教室內看庭院,一明一暗,陰翳禮讚。
▲教室內部
教室內,色調古樸,有種年代感。
▲東海大學圖書館
文理大道盡頭是東海大學圖書館。建築兼具現代性和傳統地域性。
▲東海大學圖書館室內
圖書館室內老式的吊扇和家具,讓人放佛置身八十年代的電影中。
▲東海大學圖書館室外
▲東海大學建築學院
東海大學建築系反倒是眾多建築中最其貌不揚的一棟。白色的建築內,是建築院系一貫的骯髒凌亂。比較值得稱道的是各個年級的專教都在一個大空間內階梯狀分布。據說是借鑑了哈佛。
東海奶牛場也頗負盛名,設有東海乳品小棧,裡面的奶製品味道還不錯。
▲高美溼地
逛完東海變匆匆趕去高美溼地。從東海到高美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必須拿捏好時間才能欣賞到落日。可藉助臺灣公車通估摸公車到達時間。當時我們出發地有點晚,一路追逐著太陽,最後到達時日已西沉。
▲高美溼地
整個高美溼地就是個比較原生態的灘涂,也因此有種粗糲的美。走到棧道盡頭,有海天一色的感覺。
PS:棧道起點的烤魷魚攤超美味!
▲紙箱王餐廳
青青草原這名字大概能勾起「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聯想,對於臺灣這個小島能有草原我表示很好奇,不惜坐三個多小時車前往。
到達目的地時已近餉午,到頗負盛名的紙箱王就餐。整個餐廳挺吸引眼球…雖然在做慣模型的建築學子看來就是犀牛建模然後切片(x。菜品一般般,噱頭大於口味。
▲青青草原
一看到青青草原的入口我深感不妙…一個草原入口竟然是歐洲城堡式樣…畫風不對…進入略失望…與其說是青青草原倒不如說是青青公園…感覺一眼就可以望得到盡頭。
▲青青草原
青青草原旁的公路,假裝在美國西部。
▲青青草原
▲青青草原
藍天白雲,隨手可以拍出WINDOWS桌面。
但此處也是臺灣難得的高原,空氣沁人心脾。只能說臺灣的小清新真是自始而終,連草原都可如此迷你。見慣大陸的大山大水,對於臺灣的自然景觀大概會略感失望。不妨入鄉隨俗,仰臥在草地上,感受臺灣盛行的「小確幸」。
▲青青草原▲瑞士小花園晚上變到旁邊的瑞士小花園閒逛,公園燈光布置猶如璀璨的銀河。由於第二天要前往高雄,當晚我們便趕回臺中(注意公車時間表)。如果時間寬裕,可以考慮在青青草原的旅店過夜,據說日出十分美麗。
▲宮原眼科
從青青草原返回臺中火車站後,順路到火車站旁大名鼎鼎的宮原眼科。宮原眼科早期為眼科診所,後改造為一處休憩品茗、採購伴手禮的場所。這裡的冰淇淋十分著名。
▲宮原眼科
室內裝修富麗堂皇但又不浮誇,店員顏值也都很高。
▲宮原眼科
店內販售的冰淇淋、鳳梨酥、喜餅等點心包裝十分復古,味道也不錯,十分適合當伴手禮。
▲宮原眼科冰淇淋
推薦荔枝優格口味,非常驚豔。
臺中市區算臺灣幾個城市裡比較「新」的。但由於臺灣土地私有制的原因,也呈現出一種新舊拼貼的味道:主路上高樓林立,岔路卻遍布自建民宅。或許因為如此,臺灣的城市並沒有在建設的浪潮中抹殺掉自己的特色,反而沉澱出古早味和人情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