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藏地影像詩

2020-12-23 澎湃新聞

「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也許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

——《撞死了一隻羊》

12月10日,主持人頓河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分享了這句臺詞,與萬瑪才旦導演開啟了一場有關電影、有關藏地、有關詩意的對話,《小偉》導演黃梓、《第一次的離別》導演王麗娜、《少女佳禾》導演周筍、《漢南夏日》導演韓帥也來到大師班現場與萬瑪才旦導演展開交流。

萬瑪才旦以導筒為筆書寫藏地人文,夢境與現實在他的電影中交織成了一首藏地影像詩。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萬瑪才旦在榮譽等身之餘,不吝提攜後輩,以他為旗幟的藏地新浪潮已成為了當下國內最矚目的文化創作現象。在大師班現場,萬瑪才旦分享了從小說到電影改編的方法,解答了新人導演對於創作的疑惑。

在現場,萬瑪才旦一如既往的波瀾不驚,而在這位儒雅溫和的導演身後,早已翻湧起了一股蓬勃的浪潮。

以下為大師班現場實錄,分享給未能到場的諸位。

H

頓河

萬瑪才旦導演的身份非常多元,既是優秀的作家、譯者,也是優秀的導演、編劇,與此同時,也一直在從事監製的工作,幫助青年導演。萬瑪才旦的寫作背景,為他的電影注入了獨特的文學氣質和詩意,觀眾則通過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對藏族文化和藏地生活有了深刻了解。

A

萬瑪才旦

這個大師班有點讓我有些誠惶誠恐,希望這樣一個高貴的稱呼不要太泛濫。有點調侃地說,大師只是一個尊稱,希望還是從創作出發。

H

頓河

導演非常謙虛,特別想知道您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的?

A

萬瑪才旦

我的小說創作比電影早很多,中專畢業之後就開始寫小說了,那是自發的創作狀態。當時學校的老師不多,大概就兩三個,白天教各種課,晚上就有閒暇的時間,自發地記錄,很難說是創作的狀態,更多的是表達或者排遣孤獨。我的處女作發表在1992年,寫作的時間更早。後來我上了大學,那個時候需要寫作,我就把小說翻出來,給了寫作老師,他覺得不錯,可以投到文學雜誌。80年代《西藏文學》比較火,我就遞了過去,大概過了一個學期就收到了樣刊。

H

頓河

我專門找了您的小說處女作《人與狗》,也看了之前的採訪,您說:人的孤獨和絕望不能夠被消解。您也提到了那個時候小說決定了電影創作基調,那您現在的基調跟這個一樣嗎?

A

萬瑪才旦

這是每個人天然的東西,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顯得快樂,要麼是單純,有些人就會傷感,我自己可能是這樣,可能也是受自己背後的信仰和家庭的影響,很多很多層的東西。

後來也有人研究我的小說,說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回看自己小說的時候,雖然第一篇小說只有四五千字,這樣一個小說的基調可能就定下了,而且貫穿了整個創作,創作這件事可能跟你天生的性格、品性有關係。

H

頓河

前段時間我去看了您正在上映的《氣球》,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結局,您剛才說的憂鬱或者悲觀主義,在創作路徑中有沒有變化呢?

A

萬瑪才旦

整體的情緒基本是一致的,但是肯定也會有變化。自己經歷了很多事情、觀念的薰陶,包括各種作品的影響、每個題材呈現的方式。

《氣球》就是開放的,這樣一個結尾是跟她的命運、處境有關聯的,那樣一個女性、人物,只能有那樣的結尾。作為創作者,不可能替她做出把孩子生下來或者其他的決定,你賦予這個人物那樣的情感和生命,她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氣球」這個意向在結尾象徵生命、希望,漂得越來越高,最後消失不見了。氣球這個意象的設定是脆弱的、是很容易破的東西,小孩的氣球,第一個氣球破了,第二個氣球飄走了。可能跟本性有關聯,另一方面是現實對你的影響,或者你對現實的關照所產生了這樣一個情緒。

H

頓河

敏感、惆悵的底色沒有變化。您在電影改編小說的時候,怎麼跟小說區分開,或者有什麼取捨?

A

萬瑪才旦

對我來說,雖然改編自己的小說,但是本質上跟原創劇本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有了一個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電影化的表現。最主要的是這個小說文本有沒有改編的可能性或潛質,這個考察是第一位的。自己看自己的小說,或者看別人的小說,會有一個敏感的考慮,這種改編的判斷就是在讀小說的過程中判斷出來的,這樣一個判斷是以電影為基底的。對我來說,小說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像《氣球》,先有了劇本,後來寫成了小說,完全用的是小說的方法。

H

頓河

所以您電影和小說的順序是不一致的?

A

萬瑪才旦

《氣球》是特例,其他是先有小說再改編劇本。

H

頓河

您選擇自己小說改編的標準是什麼?最重要的取捨是什麼?

A

萬瑪才旦

首先把文學化的東西拿掉,或者把文學化的東西轉化為影像的東西;另一個方面,我覺得小說創作相對自由,但電影創作就要考慮怎麼拍?投資有沒有可能實現?整個過程錯綜複雜,但基本的點就是把一個文學化的東西做一個電影化的、影像化的改編工作。

H

頓河

您剛才提到了不願意在電影中過多地表露,其實我覺得您還是有態度的,至少有讓觀眾去思考。

A

萬瑪才旦

對,肯定是有態度,也有自己的思考。

2005年《靜靜的嘛呢石》拍出來,在金雞獎得到了最佳導演處女作,這樣一個肯定對我來說,當然很重要。另一方面,當時我也感到了一種深深的悲哀。

那一年正好是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終於在100年的時候有一部藏族人自己創作的、反映自己民族當下處境的一部影片,能夠進入中國電影史中。中國電影發展到100年了,世界電影發展了100多年了,100多年的歷程中,才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藏族自己的電影。

但是這幾年還是有了變化,我看到這麼多的年輕人,他們逐漸地走出來,拍出自己的作品,我覺得還是挺高興的。

H

頓河

從積極的層面來看,在您拍完了《靜靜的嘛呢石》之後,不光是您個人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也有很多藏地題材的電影呈現出來了。我有一點好奇,您的片子在藏族觀眾是什麼樣的評價?

A

萬瑪才旦

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覺得很親切。第一部作品《靜靜的嘛呢石》拍完之後,藏區那個時候沒有放映的條件,所以我們組織了一個放映隊去相關的地方做了放映。第一次放的時候是露天,銀幕的兩邊坐滿了人,一個法國記者拍了照片,感覺很溫馨,月亮慢慢地起來,觀眾帶著非常好奇的目光看自己的生活如此清晰地呈現在銀幕上。

另一方面,因為電影在藏地算是一個新的文化,它沒有基點,也有一些藏族觀眾覺得我拍的電影沒什麼意思,是司空見慣的東西,跟香港的影片、好萊塢的影片完全不一樣,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可看的,各種聲音都會有。

H

頓河

後面的聲音是現在的作品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塔洛》《撞死一隻羊》《氣球》三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跟我們傳統看到的藏族女性形象完全不同,這在藏族觀眾中有不同的評價嗎?

A

萬瑪才旦

也會有各種反饋。

H

頓河

會比較激烈嗎?

A

萬瑪才旦

像《塔洛》裡的扮演者,她覺得楊措這個角色是很熟悉的,身邊就有這樣的女性。但是也有一些藏地比較傳統的觀眾,會覺得這是把藏族不好的一面呈現給了藏族以外的觀眾,各種的聲音都會有。

所以,我的電影不能代表整個藏地,只能代表一部分的藏地,裡面的人物只能代表一部分的人物。

H

頓河

現在還沒有藏族女導演拍的片子,所以導演在影片中呈現出這麼有魅力的女性形象非常寶貴。藏族有虛實結合的傳統,它對你的創作有影響嗎?

A

萬瑪才旦

對,這樣的影響是逐漸呈現的,可能在我的文學作品裡出現很早,比如80年代初,魔幻現實創作流派在西藏發展很快,很快出現了很多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在國內談到魔幻現實主義這個流派文學的時候,大家都容易談到藏地的文學,像扎西達娃、阿來。

另一方面,跟他們的土壤或者文化是有關聯的。像我受民間文學的影響特別大,因為小時候沒有太多的書可讀。之後自己也翻譯過類似的、很經典的民間文學作品。所以,像《撞死一隻羊》和《氣球》裡那樣的呈現,是之前文學創作方式在電影中的延續。

H

頓河

您會有改編藏族經典文學作品或者經典劇目的想法嗎,包括大家很關心的《格薩爾王傳》,這是最有名的創作文學的作品。

A

萬瑪才旦

目前還沒有改編的想法。像《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確實涉及到了經典藏戲劇目,這跟劇情有關,像《智美更登》裡的人物所代表的是傳統文化的精神,所以在寫劇本的時候,就把這樣的東西用了進來,跟故事形成有機的結合,並不是刻意地想展現這個東西。

藏族還有很多經典故事,涉及到人性層面的東西,這個我倒是有想法,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想試一試。但是像《格薩爾王傳》,它本來就是一個史詩性的東西,要拍的話會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工業的問題、投資的問題、市場的問題。大家不了解藏區背後的事情,老是問有沒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拍普通人的生活?為什麼不把這樣一個大的史詩改編成電影?但是適不適合拍,能不能拍,是個問題。

H

頓河

從您的角度來說,只能從最想表達或者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

A

萬瑪才旦

從可能性做起。

H

頓河

您覺得藏族自然環境或者演員給您的創作帶來什麼啟發?

A

萬瑪才旦

藏族的自然環境是電影的情緒或者氣質的一部分,不是作為風景存在,是電影的一部分。出現在影片中或者觀眾所看到的東西,跟故事裡的情緒、氣氛、人物處境是有關聯的,不是為了拍風光。

H

頓河

您近幾年也做了很多監製工作,幫助了很多年輕導演,您監製的作品,比如《清水裡的刀子》《驕陽》,這些不是純粹的藏族題材電影,你為什麼選擇和這樣的項目合作?您監製的時候出於什麼考慮?

A

萬瑪才旦

無論拍什麼題材,其實從創作的層面講,都沒什麼區別。跟這些年輕導演,也是出於創作的合作,從劇本階段,給他們把把關,提提意見,最後成片的時候再看看,把把關。

另外,我自己也監製了一些藏族題材的電影,這種監製一方面是出於創作層面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情懷,甚至某種使命感。藏族電影的發展,需要一批作品出現,做這些電影的時候,投入的時間、精力可能比自己拍一部電影還要多。

H

頓河

有很多成熟導演已經拍了他的處女作,第二部、第三部都在往前推進,比如松太加是您的美術和攝影。

A

萬瑪才旦

松太加、德格才讓都有了自己的作品。《靜靜的嘛呢石》之後藏族有很多年輕人想學電影、拍電影,跑到北京找到我,說要上電影學院什麼的。當松太加找到我的時候是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他說不想上大學,想學電影。我建議他不要直接去學電影,推薦到我原來的大學學了文學創作。拿到了本科自考的文憑之後,再去考電影學院,然後慢慢拍出了自己第一部電影。

H

頓河

那您覺得您是嚴格的監製嗎?在創作方面是怎麼把關的,最看重哪方面?

A

萬瑪才旦

從監製的層面來講,我是一個嚴格的監製,肯定不是那種只掛名的監製。比如電影的選題,他們會給我講一個梗概,讓我做判斷這個電影的發展會怎樣,我會從這個階段介入,再讓他們寫劇本、寫初稿,再參與討論、修改,最後定稿,再到拍攝,幫助他搭建主創。後期電影節的選送,包括電影的推廣,基本上都會參與進來。

做監製還是挺累的,比自己拍一部電影累很多,自己拍電影不需要那麼多的討論,拍攝也不需要那麼操心。如果要做一個真正意義的、參與進來的監製的話,投入的精力、時間真的太多了。

H

頓河

現在有一種說法「藏地新浪潮」,您覺得新浪潮「新」在哪裡?

A

萬瑪才旦

新浪潮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隨著創作者的作品數量、質量的整體提升而出現,跟法國新浪潮創作方法有點不一樣。

有這樣的呈現總體上我還是挺欣慰的。不同導演呈現的方法總歸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幾年的發展,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有一些年輕創作者更加喜歡類型的呈現,可能題材的關註上也有更多的變化。

H

頓河

您覺得未來的藏語電影在商業市場上是不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A

萬瑪才旦

隨著類型的拓展,市場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從市場層面講,隨著呈現作品的多樣化,隨著市場接受程度的深入,會好一點,但是總體處於相對小眾的位置,本身這個題材的對白和方方面面,很難大面積進入市場。但是每個創作者也在思考,看看怎麼融入進去。

Q

周筍

結合我自己拍片的感受,我會發現如果有一個更有經驗的導演去把控或者做一些指引的話,可能完成度更好。但我自己又很擔心,如果監製本身有那麼成熟、強勢的體系,會不會過於滲透到我自己的創作裡面。所以我想問一問萬瑪才旦導演,怎麼平衡新導演和監製,這個合作關係怎麼平衡?

A

萬瑪才旦

我覺得每個監製參與的程度都不一樣。我自己有一個基本層面的把控。每個創作者有自己的創作個性和自己的呈現,我們做的是讓他最大程度的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準確地呈現出來。我肯定不會幹涉他的創作,不會直接參與到他的創作中,我覺得那樣的監製肯定是不好的,也沒有什麼意義。

H

頓河

導演是不是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就有標準,有一些項目完全不認同的時候就不會做?

A

萬瑪才旦

肯定有一個選擇。我覺得作為創作者基本層面的東西也得達到,你找一個有點經驗的監製才有意義,要不然你做監製幹嘛。所以作為創作者和監製,達到並把握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H

頓河

那您覺得王家衛導演是個好的監製嗎?

A

萬瑪才旦

其他項目我不知道,我跟他合作的時候他是特別好的監製,完全不會強加給你太多東西,所以,他起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監製作用。雖然拍片的時候也不會到現場,但是會做充分的溝通,給到很多東西。

作為新導演,除了創作之外,其他層面比如資源也很重要,這也是找一個監製的主要作用。當然了,方方面面能幫到你,實現你的想法,這是特別重要的,所以《撞死了一隻羊》中我跟監製的合作是這樣的,他是真正意義上的監製,不是掛名的監製。

Q

王麗娜

我特別想聊聊從文學到電影,因為您的電影裡有著很濃鬱的文學和詩性,但是又有很樸實的東西。文學性、詩性在電影裡的表達,尤其是藏地影像裡,想聽聽萬瑪才旦導演的想法。

A

萬瑪才旦

首先是選擇和判斷。面對一個文學作品的時候,首先是看有沒有改編的可能性和潛質,如果沒有的話就放下了。像《百年孤獨》,這麼多年很多人想改編,但是改編不了,它就是很文學的東西。有的作品有改編的潛質,這種改編的潛質可能體現在篇幅上,可能體現在故事性上,可能體現在傳達的主題上。所以,文學改編的方法有很多種,某個細節或者某個情緒,對我來說就是合不合適的問題。

H

頓河

大家都知道李滄東是一個小說家、作家又是一個導演,大家都說他的作品裡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學性。

A

萬瑪才旦

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比較虛,那些東西是下意識地呈現在作品中,不是在拍電影的時候一定要突出電影中的文學性或者詩意,甚至我有的時候不太理解這些東西。你把這個文學的東西轉化,那就通過適當的手段轉化出來,可能文學裡意象、情緒的東西就自然進來了。

Q

黃梓

我個人挺好奇的是除了藏地文學以外,您受漢語言文學以及世界文學的影響肯定很深,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在您的閱讀習慣裡,受哪些作品的影響比較大?

A

萬瑪才旦

整體來說是很綜合的影響。其實它成了一個潛意識的東西,會在作品當中無意識的表達出來。後來有人在研究我的小說時也發現裡頭有很多民間文學的方法,比如反覆、意象的排列,這就是潛移默化的東西。

H

頓河

文學性不是刻意保留,而是創作者的文學積累。我想問一個更務實的問題。導演的作品被大眾很快地接受和肯定,取決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導演本身的藏地屬性,另一方面是您當代和世界性的視角。能不能推薦兩個藏語的小說家,開個書單?

A

萬瑪才旦

這個對我來說是很難的問題。很多時候問我最喜歡的作家是誰、導演是誰、作品是什麼,我很難選出唯一,那麼多經典作家、那麼多經典作品,特別難。

電影也好,文學也好,對你肯定是一個很綜合的影響,很多作品影響了很多作家,甚至思想、方法、哲學,都有深刻影響,產生在身上的是綜合的化學反應。推薦作家,相對比較難吧,像藏族作家裡,古典的像《米拉日巴傳》的作者桑傑堅贊,倉央嘉措也是我很喜歡的,他用那麼簡單的語言來描寫愛情、哲理、信仰,那是特別好的。

Q

韓帥

萬瑪才旦導演好,我問一個跟文學無關的問題。我想請問一下關於創作表達本身,到底是我們在創作之前,先有一個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還是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帶著問題找答案?甚至我們也沒有帶著問題,我們拍電影的行為是在找尋某一樣東西,可能這個東西並不是特別明確,不是能夠用語言很具體描述出來的表達,您怎麼看待這個有點抽象的東西?

A

萬瑪才旦

就是一個載體。談到框架的話,可能跟結構等東西有關聯。無論是敘事還是情緒,還是情感的傳遞,肯定有一個最準確的方法。講故事也是,有太多種講故事的方法,都可以達到完成故事表述的效果,但是哪個效果是最好的,這個是需要把握的。有的時候可能除了題材之外,這個方法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H

頓河

我順著這個問題再問一下,導演在採訪中已經很明確說了,您的作品有您的態度,但更多是把價值判斷留給觀眾,態度不是那麼強硬。

A

萬瑪才旦

敘事也是一種態度,沒有價值判斷的能力,你在當下的處境中很難做出判斷。

H

頓河

有一點我特別想問的是,您在開始創作電影的時候,會選擇一個明確的議題進行創作,還是從一個衝動、一個場景、一個細節開始您的創作,可能很多創作者沒有想好討論父子關係,或者只想到有一個場景是想表達的。哪個路徑是正確的?

A

萬瑪才旦

對我來說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呈現。比如《氣球》,先看到了那樣一個意象,跟藏地當下產生的關聯,想到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意象白色氣球。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做年代的設置,或者地域文化關聯的設置,這個故事逐漸就出來了。可能它所傳遞的東西是一個逐漸浮出水面的過程。也有電影創作方法,根據原型人物、原型故事去寫、去改,這種情況也挺多的。有的時候你覺得可能現實比想像更加豐富,有的故事完全沒有加工,稍微地調整一下可能就是非常好的電影劇本,這種情況也有的。甚至有的時候你的想像力是比較缺乏的,很多現實當中充滿著豐富性,甚至魔幻性、荒誕性,可能比你的想像力還要強,所以有的時候你需要發現,需要捕捉到,這也很重要。

Q

黃梓

您電影當中的演員,有的是非常職業的演員,也有素人演員,但是他們在您的電影中的表現都非常好。我個人的焦慮是在調配演員,所謂的指導表演、跟演員工作的流程中,您一般是以什麼樣的步調?

A

萬瑪才旦

我選擇演員的標準就看他適不適合這個角色,一旦確定以後,你就按這個角色的要求找演員。我對職業演員是有些了解的,像《氣球》裡的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已經有過幾次合作,有深入的了解,也知道他們的表演潛力和能力,甚至他們的氣質、性格,方方面面都掌握。所以可以直觀地做個判斷:這個演員跟劇本中的角色接不接近。

對待非職業演員的方法,其實也一樣,你需要找到適合角色的演員。雖然《氣球》裡有幾個非職業演員,但他們呈現的方式跟專業演員差不多,這是要求的結果。你需要找很多演員,從他們的相貌、氣質、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點點滴滴來考察他們。最終是看他們表演的可能性,雖然是非職演員,但是還是得有表演的天賦。

在綜合判斷的基礎上,讓職業演員的表演和非職業演員的表演能夠搭配起來,讓他們在同一個維度。所以,你需要調配。對專業演員從膚色、手的質感等很多層面,比如衣服、頭髮,你得跟當地的人形成一個參照,可能需要接近。像索朗旺姆,這個故事是在青海湖那邊拍的,方言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接到劇本以後,請了那邊的老師專門學了三個月,拍之前又到劇組專門熟悉他們的生活細節,包括說話的方式。所以,呈現出來比較接近的。大量的細節工作是需要提前做的。

另一方面,你跟演員的溝通,跟他們建立關係。一般他們說對白、臺詞的時候我會坐在旁邊聽,一邊聽一邊改臺詞。有的臺詞你寫出來可能是很自然的,你讀小說的時候,那個臺詞感覺一下子過去了,那是很自然的對白。但是你放到真正的空間裡,在人物之間進行交流的時候,可能是有點誇張的,可能是不自然的。所以,你需要隨時地調整它。有的演員臺詞量在劇本裡比較大,但是非職業演員記臺詞有點難,所以你也得挑,需要精煉他的臺詞,一方面不能損傷原來對話的結構,另一方面又得勾連起與其他演員的對白。所以,我覺得用非職業演員或者職業演員和非職業演員混搭,面對的挑戰更大。

特別感謝志願者劉恆玲、江芷儀

「導筒」微信號 directube2016

��

推廣/合作/活動

加微信號:directubeee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萬瑪才旦:藏地影像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毋庸置疑,小眾自然是藏地電影揮之不去的屬性之一,然而,以萬瑪才旦為首,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也在矢志不移地用一部部作品讓更多觀眾得以通過大銀幕了解、感受真實的藏地文化,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讓藏地電影新浪潮緩慢崛起。何為新浪潮?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萬瑪才旦:「藏地新浪潮」跟法國不一樣
    萬瑪才旦執導的《塔洛》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也許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近的《氣球》,文學氣質和詩意始終是氤氳在萬瑪才旦作品中的敘事氛圍,憂鬱和悲觀情緒是其電影的基調,萬瑪才旦作品的不變主題則是聚焦藏地人文景象。
  • 導演萬瑪才旦:詩意在不經意間顯現
    央視網消息:萬瑪才旦導演的《撞死了一隻羊》裡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也許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
  • 萬瑪才旦:還原一個真實的藏地故鄉
    與萬瑪才旦之前的「藏地故鄉三部曲」一脈相承,影片呈現了現代性進程中藏地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個體生活經驗,思考在現代與傳統的相互影響與碰撞中,藏民的身份認同與文化焦慮問題。萬瑪才旦希望用自己的鏡頭講述真實的、客觀的藏族人民的故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對藏地的認知是建立在『奇觀化』上。我希望打破這種現狀,把當下藏族人的處境,呈現在觀眾面前。」
  • 藏地電影的祛魅,萬瑪才旦和他的故鄉
    毫不誇張的說,萬瑪才旦是我最愛的中國導演。可惜他的影片總是叫好不叫座,與2017年票房破億的爆款藏地電影《岡仁波齊》相比,他的片子在市場方面的表現總是平靜得沒有一點水花。儘管萬瑪才旦和他的電影都算不得有名氣,但他的才華卻是毋庸置疑的。在尚未踏入電影行業之前,他是一名漢藏雙語作家,他的文學作品同樣收穫了許多榮譽。從電影學院畢業後,他一直堅持自己改編劇本。
  • 萬瑪才旦談「藏地電影」:不是景美人俊就可開拍
    記者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1日電 (記者 王曉斌)12月10日,中國內地藏族導演、編劇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分享「藏地電影」的創作心得。萬瑪才旦認為,電影取景地是影片情緒或氣質的一部分,影片選角也要看對方是否需符合角色氣質,「藏地電影」不單是景美人俊就能開拍。算上正在上映的文藝片《氣·球》,迄今萬瑪才旦所拍攝的7部電影都是藏族題材。
  • 萬瑪才旦:電影如寂靜河流 細膩呈現藏地文化
    從2002年的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到《撞死了一隻羊》,再到最新的作品《氣球》,導演萬瑪才旦的電影如同一條寂靜的河流,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由他肇始的「藏地新浪潮電影」,正受到業內和觀眾越來越多的注意。
  • 萬瑪才旦:電影如寂靜河流 細膩呈現藏地文化
    ,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由他肇始的「藏地新浪潮電影」,正受到業內和觀眾越來越多的注意。2005年,《靜靜的嘛呢石》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等10項國內外電影節獎項;萬瑪才旦也被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給予高度評價,被業界譽為中國百年影史藏族母語電影的開創者。
  •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民族影像詩裡的冷靜...
    12月10日,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上,頭髮花白、膚色棕黑的導演萬瑪才旦帶著少許緊張上臺,說話前不斷回頭看背景板。上面自己的名字被大大地印出來,這讓他有些拘謹和不習慣。記者武威 攝業內以「藏地電影新浪潮領軍人物」來稱呼萬瑪才旦。他既是小說家,也是編劇和導演,又一直從事監製工作幫助青年導演成長。
  •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民族影像詩裡的冷靜觀察者
    他的獨特貢獻在於,不僅是首位用當代電影敘事風格來講述藏族故事的藏族導演,將小眾的藏地電影拍進了國外電影節和電影院線,還啟發並培養了一批藏族新銳導演的成長。在萬瑪才旦將近2個小時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藏地導演是如何走上電影之路,而他的人生經歷能否啟示海南本土電影人才的成長?
  • 萬瑪才旦導演訪談「逐漸成為藏地故事的講述者」
    您怎麼看待藏地的真實,和藏地的神秘魔幻之間的關係?萬瑪才旦:你說的「魔幻和神秘」,在我看來也是「藏地的真實」的一部分。比如你記憶中很大的月亮,在我們拍《氣球》的時候也遇到過。在藏地,故事對人們而言特別得重要。
  • 藏族導演拍攝的藏地題材電影《氣球》即將上映——萬瑪才旦:我無法...
    11月20日,萬瑪才旦執導的第七部故事長片《氣球》將在全國公映,跟前兩部作品《塔洛》和《撞死了一隻羊》穩定的鏡頭語言不同,《氣球》全片大部分時間都用了手持拍攝,稍微搖晃和運動的鏡頭,將片中女主角卓嘎面臨的多重困境準確地傳達了出來。
  • 椰視頻|萬瑪才旦談電影人生:希望做一名民族文化的冷靜觀察者
    作為藏族電影新時代的撞門者,知名導演、編劇萬瑪才旦的電影注有他獨特的文學氣質和詩意,就像一條靜謐的河流,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大眾面前。12月10日,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萬瑪才旦作為電影節大師班開講嘉賓,以「藏地影像詩」為主題,跟青年導演和觀眾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他說,「我希望做一名民族文化的冷靜觀察者,無力改變,那就真實純粹地呈現這些東西。」
  •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生與死的拉鋸,也是兩個世界的交融與牴觸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本報記者 柳青一個家裡已經有了三個男孩,母親能不能決定不要肚子裡的第四個孩子?在卓嘎的困境裡,有關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性別議題和古老的生命觀含混地糾葛在一起,女醫生勸卓嘎放棄孩子,這是女性的立場,更是「現代性」「科學理性」世界的態度;而包括卓嘎妹妹在內的家人,堅信未出生的孩子是「死去親人的轉世」。
  • 萬瑪才旦十部代表作入選文學共同體書系 展現更真實的藏地日常
    萬瑪才旦十部代表作品入選該書系,其中在發表時間上位於首尾的分別是《誘惑》(1995年)與《氣球》(2017年),跨越二十餘年。2016年,萬瑪才旦獲得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2019年,又憑藉《氣球》摘得《花城》文學獎,寫作技藝日臻醇熟;這十篇作品,見證了一位作家在文學道路上的成長。萬瑪才旦曾說:「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故鄉的故事,一個更真實的被風颳過的故鄉。」
  •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氣球》,萬瑪才旦講不完的藏地寓言
    在卓嘎的困境裡,有關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性別議題和古老的生命觀含混地糾葛在一起,女醫生勸卓嘎放棄孩子,這是女性的立場,更是「現代性」「科學理性」世界的態度;而包括卓嘎妹妹在內的家人,堅信未出生的孩子是「死去親人的轉世」。
  • 藏族導演拍攝的藏地題材電影《氣球》即將上映——萬瑪才旦:我無法幫卓嘎的困境找到答案
    11月20日,萬瑪才旦執導的第七部故事長片《氣球》將在全國公映,跟前兩部作品《塔洛》和《撞死了一隻羊》穩定的鏡頭語言不同,《氣球》全片大部分時間都用了手持拍攝,稍微搖晃和運動的鏡頭,將片中女主角卓嘎面臨的多重困境準確地傳達了出來
  • 萬瑪才旦的意象
    萬瑪才旦受過系統的電影教育,他是編劇出身的導演,文字功底很好,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期間創作的短片《靜靜的嘛呢石》後來變成了他的出道作品,這其中的伯樂是李安導演,萬瑪才旦選的主題是以前國內很少觸及的青海藏區的生活,那是他的家鄉生活,也是他所熟悉的,從這部電影開始,他成為了藏地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還支持了松太加、拉加華等一批藏族導演,他們拍藏語電影,反映藏地的日常生活,摒棄宏大敘事
  • 萬瑪才旦 冷眼慈悲
    那一年是中國電影百年,而藏地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第一部自己的電影,它還得到了主流話語的肯定。消息傳回藏地,有了各種有意思的反響——大家激動、高興,人們聚起來喝酒慶祝,還有人甚至開心得砸了電視機。接著就有人問,有沒有獎金。還有人虛構說,萬瑪才旦得了30萬獎金。見到萬瑪才旦,他們好奇地問:「你拿了多少錢?你發財了!」
  • 萬瑪才旦的宿命
    但是整個 20世紀 80 年代的文學資源有限,藏地文人也依循內地傷痕文學、改革文學這一脈絡進行閱讀和習作。他如今已經完成三部劇情長片,包括《靜靜的嘛呢石》( 2005 )、《尋找智美更登》( 2009 )、《老狗》( 2011 ) ——三個電影裡人物全都使用藏語來交流,於是電影整體上也體現著藏地的語感和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