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成第一大戲劇市場 發展模式引關注

2021-02-08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4日訊(記者 魏金金)戲劇是孩子們認識世界,感悟人生的重要窗口。時值暑假,兒童劇成為各地演出市場的重頭戲。日前,在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北京劇院主辦的2019兒童戲劇合作與發展北京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從事兒童劇及兒童戲劇教育的數十位專家及導演、編劇、演員等300餘人共同就兒童戲劇教育、兒童劇發展大數據分析、兒童劇市場的機遇與挑戰等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兒童劇成為第一大戲劇市場 作品質量迎考驗

據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現場介紹,兒童劇已經成為親子演藝的核心內容。全面二胎政策放開背景下,兒童戲劇發展備受關注。當前,兒童劇消費對象主要呈現出兩個特徵:一是父母有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對孩子藝術教育有較高需求,二是高知家庭收入水平較高,兒童劇消費能力強。調查顯示,在31—40歲的觀眾人群中,其選擇的演出類型最多的就是兒童劇。

根據相關統計,2018年我國兒童劇觀眾達到654萬人次,超過話劇(553萬人次),是話劇人次的118%,兒童劇演出正呈持續增趨勢,並已經成為第一大戲劇市場。同時,兒童劇演出正逐步向下級城市滲透和下沉,一線以下城市的演出市場成為兒童劇的新增量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兒童劇創作與演出劇團馬太效應現象明顯,全國兒童劇演出主要集中在少數兒童劇劇團。民營快速擴張,國有機構穩步發展,且國營兒童劇院直接或間接推動了原創兒童劇創作與演出。不少知名兒童劇雖然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和商業模式,但成熟的知名品牌較少。此外,當前的兒童劇題材已擴展到影視動漫IP,不再僅僅限於(經典)童話,原創萎縮較為嚴重。

「兒童劇量很大,但是定位清晰的或者有成熟品牌的並不太多,甚至有些地方兒童劇團的口碑不太好,量越大的口碑越有爭議。」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接著談到,「曾經看到很多比較知名的兒童劇公司在北京設了專門的場子,但是做了一段時間做不下去了。我認為現在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剔,但是我們作品質量可能沒有跟上,所以一部分作品會被挑剔的觀眾給拋棄,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很矛盾的問題。如果一直延續下去,我覺得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

2018年中國兒童劇受歡迎排行榜單 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縱觀2018年中國兒童劇受歡迎排行榜單,唯有製作品質精良,內容接近生活,氣息輕鬆快樂的兒童劇才能收到市場的肯定和追捧。

兒童戲劇教育體系化有待完善 人才質量需提升

毫無疑問,兒童劇因其本身的趣味性、藝術性等特色,對兒童的興趣培養、自我認知、想像力與創造力培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問題是,當前我國尚未形成一個相對系統化的戲劇教育體系,也缺乏一定規模或數量的作品走進校園。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長莊正華認為,作為舶來品,兒童戲劇教育進入中國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在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積極向本土化邁進,同時重視和加強兒童戲劇教育理論的研究,只有創作和理論雙翼齊飛,才能推動兒童戲劇教育事業的更快發展。北京人藝戲劇院博物館社交部主任陳利談到,在美國,高中階段從事戲劇教學的老師中62%都擁有研究生學歷,「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練好鋼需要戲劇從業者從自身出發,做好孩子的引路人,不要忘記做教育的初心,用戲劇教育為孩子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準備」。

對於兒童劇本身的療愈作用,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吳燕琳和美國銀河少兒劇團藝術總監王淥持均有同感。吳燕琳表示,「對於兒童戲劇教育,我們要保持耐心,慢慢來,要做參與到孩子成長發展的戲劇」。王淥提出「要用戲劇語言來感動兒童」,要讓孩子真正去體驗戲劇的魅力。

民營機構摸索市場化新路 會員制度現成效

兒童劇既是情懷行業,也是薄利行業,通常其製作水平往往也是影響其盈利的關鍵因素。相關業內人士表示,一部普通的兒童劇創作成本約為30-50 萬,加入機器人等高科技的兒童劇製作成本甚至會超過百萬,此外,還有人工和場地租賃等成本。一般情況下,一部兒童劇大概需要 1-3年才能回本。深耕兒童劇多年,作為專業的民營兒童劇經營機構,深圳小城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城堡文化」)近年來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獨特的市場化道路。

目前,小城堡文化在全國有12個演出基地,且每一個基地均有一組演員,可以覆蓋28個劇場。這些基礎產品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兒童劇的在地投放。小城堡文化總經理任玲談到,目前小城堡文化逐漸形成了「周周有演出 月月換新劇」的周末兒童劇場,「每個月換一部新劇,大概排期是10個月。每個城市平均是每周兩場,全國(範圍內)接待的觀眾大概是1000個家庭」;同時,還推出了微劇場,即主要是從國外兒童藝術節選出來的、創作性比較強、不受語言限制的兒童劇產品,鑑於微劇場的互動性很強,現在基本選擇在一線城市,平均每周6場,每月換劇組;其次是打造以武漢為核心輻射全國的兒童劇巡演機制,「巡演基本以大IP的經典音樂劇為主,每周在全國演出量達到兩百場以上」;此外還包括公益演出和送戲下鄉等。

據悉,在市場推廣方面,小城堡文化通過公益演出等方式,逐步打通幼兒園、教育機構等渠道,同時以會員制的方式有效解決(潛在)市場受眾的粘性問題。「我們是用999元一個卡,999元一年看三十部劇,33塊錢一場票」,「現在(提前一個月)我們的新劇還沒開始,就沒有一張票可以(銷)售的,已經全部被會員訂光了」。

 兒童劇下鄉要保持高品質 對孩子要有真情懷

隨著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檔升級,送戲下鄉等活動不斷增多,但真正精準服務兒童的節目並不是很多。如何為基層孩子提供更多寓教於樂、喜聞樂見的高品質兒童劇,顯得尤為重要。在任玲看來,衡量一部兒童劇好壞的標準主要包括藝術性、教育性、娛樂性、劇目精準,內容精緻有誠意,「既然我們在做舞臺藝術,肯定要強調它的藝術性。我們同行們現在都在講戲劇教育,把平面的故事用戲劇的立體方式再加上互動的形式,這就是它的教育性所在。」

「我們做兒童劇的一定要有真誠和情懷,要有責任和擔當,為孩子真得要做好東西。」吳燕琳認為,即使是送戲下鄉,也不能為了利益將差的、不好的作品送下去,要保持喜劇人的天職,「我們送戲的作品,我不願意(把)差的東西送到農村,我覺得很羞辱,因為這個東西是做給孩子看的。」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2016中國兒童劇年報:兒童劇超越話劇,成為觀眾最多的戲劇最大市場
    兒童劇觀眾人數持續增長,2016年發展成為最大戲劇市場兒童劇觀眾數量再創新高,達568萬人次。2016年兒童劇觀眾人數繼續保持增長,較15年增加34萬人次,一舉超越話劇市場,成為觀眾人數最多的戲劇市場。
  • 國內兒童戲劇專家探討如何打造中國經典兒童劇
    他說為了開好這次研討會,我們專門徵求了有關專家的意見,確定了以「兒童戲劇與中國夢」為主題,以「兒童戲劇與當代生活」、「兒童戲劇與兒童文學」、「兒童戲劇的市場營銷和社會推廣」為參考議題,共同研討當代兒童戲劇創作、生產、營銷、推廣中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研究推進兒童戲劇繁榮發展的對策建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面向未來的事業。
  • 兒童劇《巨人計劃之勇氣》熱血來襲,熱愛戲劇的你還在等什麼?
    開啟封閉模式的2020上半年,我們雖然短暫的失去了話劇,但熱愛戲劇心早已按耐不住,在戲劇被冰封了連續七個月之後,我們終於破冰而來,為廣大的戲劇愛好者們帶來
  • 兒童劇年度票房破5億,親子劇成演出市場藍海
    12年來,這部戲走遍世界,終於在今年9月來到中國,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小不點大視界親子微劇場上演。事實上,作為中國第一家親子微劇場,成立5年的小不點大視界,已經陸續引進全球18個國家的68部親子劇,並實現規模巡演。在被視為演出黃金季的9月與10月,僅北京一地,兒童親子類戲劇演出數量就多達40餘部。
  • 寫兒童劇就要尊重兒童 劇本荒歸根結底是劇本盲
    一味考慮市場就會禁錮自己的手腳  「我曾經看過一個私人的劇團,可能是買了一個動畫片的舞臺版權,演了3場,場場爆滿,甚至又加演了多場,戲的內容卻只有20分鐘左右,剩下將近40分鐘全部是做遊戲。兒童劇就應該這樣去發展嗎?但是它有市場。
  • 臧寧貝:從亞歐國家戲劇節看當代戲劇的發展
    文/ 臧寧貝戲劇導演,上海市閔行區戲劇工作者協會會長。戲劇,小眾文藝,凡人念起,戲裡一晌貪歡。但戲劇節,卻是一口經年的「溫吞水」,你方唱罷我登場,模式已成定式,雖熱鬧有餘,但個性不足,只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 關於兒童戲劇的若干辨惑:兒童劇不僅是大貓叫叫小狗跳跳
    凡此種種,需要廓清,以利於兒童劇創作的發展。國際上,對「兒童劇」的通行稱謂,是「青少年戲劇」或「未成年人戲劇」。兒童劇劇本從創作之初就需明確,這是給哪個年齡段的孩子寫的。觀眾是戲劇藝術的三大要素之一,非常重要。《山羊不吃天堂草》是以初中生及以上的少年和準青年們為觀眾對象的,當然屬於未成年人戲劇,就是我國習慣稱呼的「兒童劇」。
  • 兒童劇年度票房超10億!發展空間巨大,從業人員卻透露有隱憂!咋回事?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演出兒童劇1.32萬場,總票房9.17億元,全年兒童劇演出將接近2萬場,總票房將超過10億元。據中國兒童產業研究中心調查,中國80%的家庭中,兒童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30%~50%。預測2020年,中國幼兒的大消費市場規模將達1.45萬億元。
  • 首創兒童劇《海的女兒》特惠專場演出驚豔南充
    首創兒童劇《海的女兒》特惠專場演出驚豔南充——用藝術的高度連接孩子們和雲朵的距離近日,南充雲朵劇場自創的首部兒童劇《海的女兒》在白馬湖雲朵小劇場春季特惠專場演出,驚豔全場,勁爆南充。《海的女兒》是根據安徒生童話故事改編,講述人魚公主的為幫助人間王子戰勝巫婆的故事,人魚公主美麗善良品質和保護環境的主題非常有教育意義。
  • 兒童劇市場崛起 要用好作品說話
    毛修炳指出,親子體驗熱潮拉動兒童劇市場快速發展,觀眾需求增大帶動演出機構數量增長,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共有362家兒童劇機構上演兒童劇,民營機構數量佔比達83%,演出場次達8499場。2015年全國共演出兒童劇劇目1129臺,較2014年增加53%。
  • 2017戲劇大盤點,市場即將迎來革命性升級
    雖然外國引進劇有高下差異,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各大戲劇節展已經因外國引進劇目的體量、特色、受眾等形成了一定的「層次性」,外國戲劇引進已經在中國戲劇市場中佔據相當吃重的地位,正在並將繼續深刻影響中國戲劇的發展進程。無論如何,中國戲劇觀眾能不出國門甚至城市即與外國戲劇傑作相逢,在中外戲劇交流還並不十分通暢的當下,仍然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多一部精品引進劇目即是開一片眼界,少一部引進劇目即是關一扇窗口。
  • 開心麻花兒童劇團——獨特商業模式構建兒童戲劇教育體系
    開心麻花當初能成為脫穎而出的黑馬,快速打造喜劇「票房神話」,奠定圈內地位,不得不說除倚靠了其對內容品質的重視,另外還仰仗其前期的運作體系和模式。如今開心麻花倚仗其全產業鏈的演出布局模式,開始投身兒童戲劇領域,其成功模式能否複製到兒童戲劇領域呢?
  • 觀察 臺灣戲劇角逐大陸市場的背後
    臺灣戲劇在大陸升溫2006年之前,來大陸演出的臺灣劇團並不多,劇目品種也比較單一,主要以話劇為主,近幾年雙方之間的戲劇交流逐漸頻繁起來。從戲劇類型上看,除了話劇以外,兒童劇、音樂劇等舞臺劇也在慢慢增多。「臺灣和大陸之間的戲劇交流早期基本上是官方之間的邀請和訪問行為,主要目的是展示和交流,幾乎不涉及商業演出。」
  • 2019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在此前後出臺的《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顯示出我們黨領導文藝、支持文藝是戲劇得以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
  • 2021「金畫眉」兒童戲劇新春大聯歡暨第四屆兒童戲劇教育成果展演
    「金畫眉」已形成「暑期成果展、春節大聯歡」兩大戲劇教育品牌活動;為了發掘更多優秀的兒童戲劇作品,讓更多孩子有展示、成長的平臺,讓更多兒童戲劇人有更好的交流合作平臺,中國兒童戲劇定於2021年2月18日(大年初七)至2月20日(大年初九)在中國國家話劇院舉辦「金畫眉」兒童戲劇新春大聯歡暨第四屆兒童戲劇教育成果展演。
  • 他山之石:以臺灣為例看現當代戲劇發展規律
    中國現代戲劇引自西方,固然有很多在地發展,但似乎總是「往外看」。可是「往外看」絕對不是大陸或臺灣現代戲劇獨特的現象。世界任何地方的現代戲劇都在往外看,現當代戲劇工作者都一直在向外找尋新的靈感來源,找尋新的可能性,「往外看」是很普遍的方式。歐美人看彼此,也往亞洲看,甚至從亞洲傳統戲劇吸取靈感,或是關注非洲的表演形式。我們不是只看歐美,我們也看日本的前衛劇場、東南亞的表演形式。
  • 2017年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同時,以深圳聚橙網「百千計劃」為代表的不少民營公司介入演出市場,創新演出運營模式,為戲劇團體提供演出機會和平臺,共同推動戲劇演出市場多元 化。為了降低風險,打造外國知名音樂劇「中文版」成了近幾年國內演出市場的熱選。今年,「多部國外優秀音樂劇中文版接連登上舞臺,其製作也愈發精細,不僅語言本土化越來越到位,在整體上也期望貼近觀眾。」
  • 範煜輝,肖珏琳│他山之石:美國兒童劇作家夏洛特·喬普寧的藝術創作及實踐
    美國兒童劇經常與美國成人戲劇的發展不同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成人戲劇受到了經濟大蕭條的波及,但兒童劇卻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美國兒童劇始於1903年,但到30年代,美國兒童劇市場化遠比成人劇要低,這也使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兒童劇沒有像成人劇那樣受到經濟大蕭條的重擊。「在1930年到1940年代,是美國戲劇史上憂傷歲月。經濟衰退給了這個國家百老匯的生意以沉重的一擊。」
  • 魯班到家亮相中山燈博會 「零工經濟」模式引關注
    燈博會期間,魯班到家展臺人氣火爆,魯班到家獨具創新的模式和技術優勢,引起了眾多客戶的濃厚興趣,爭相駐足諮詢。燈博會宣導的全鏈條發展,這無疑是對售後服務的肯定與重視。  從前產品是廠商唯一競爭核心,很多廠商靠著「產品為上」擠進市場。如今,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漸完善和消費者對智能家居認知日益加深,售後服務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售後服務直接關係著營銷產業鏈的健康循環——消費者的再次購買和對周圍消費者購買意向的引導,還對企業的品牌形象有著巨大的影響。
  • 兒童劇《貓力貓力》公司獲千萬級Pre-A輪融資,央視人創業很熱鬧啊 創公司
    「找到合適給孩子創作的編劇、導演很難,我非常關注他的童心、靈性、赤子之心、品質、價值觀。希望《貓力貓力》能成為兒童劇的第一品牌,成為孩子們的第一選擇。」張敏對《三聲》說。 與目前整個戲劇市場中,一個劇本一場戲、一場戲連續巡演且多為單一線下劇場演出的形式不同,創始團隊的節目製作經歷使得《貓力貓力》這部兒童舞臺劇在製作前就被設定是可以拍攝、可以線上影視化的,同時也像兒童節目一樣,每一期都不同,是「可追的」。即,《貓力貓力》開創了兒童劇的「可追」模式,並通過「現場錄製+後期特效處理」進一步在網絡視頻平臺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