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在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有什麼用?

2020-12-22 靈憶氣體

你知道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什麼嗎?

通過實驗測定,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氮氣大約佔78%、氧氣佔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也就是說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氮氣,通常狀況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一般密度比空氣小。因其自身的一些物理和化學性質,被人們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中。以下是氮氣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①防腐、存糧

為什麼工廠通常會在薯片等膨化食品裡充入氮氣,而不是空氣呢?本來充氣體就是為了延長保質期,保證食品不變質,空氣裡面有氧氣,會使得食品氧化變質,不適宜充入。而氮氣是很常用的保護氣體。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很難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所以常被用來製作防腐劑,也很適合作為充氣包裝。

另外,利用氮氣可使糧食處於休眠和缺氧狀態、代謝緩慢,可以防止食物發黴,因此我國不少地區也用氮氣來保存糧食,叫做「真空充氮貯糧」。

②燈泡、博物館中的應用

燈泡在工作時,裡面的鎢絲溫度升高,會與燈泡內殘餘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使燈絲被氧化。所以我們經常利用它「性格孤獨」、活性低,難以與高溫下的燈絲產生反應的特點,在燈泡中充入氮氣,可防止鎢絲的氧化和減慢鎢絲的揮發速度,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同樣,在博物館裡,常將一些貴重的書畫保存在充滿氮氣的圓筒裡,可以使蛀蟲因缺氧而死。

③合成所需物質的原料

可以利用氮氣的化學反應來製取人類需要的物質。我們經常用氮氣合成氨,氨是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的重要原料。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氨,反應式為N2+3H2=2NH3。

④化肥

氮還是一種營養元素,可以用來製作化肥,如氯化銨NH4Cl,硝酸銨NH4NO3等。

⑤金屬焊接

在化工行業,氮氣主要用作保護氣體、置換氣體、安全保障氣體等。用作鋁製品、鋁型材加工,鋁薄軋制等保護氣體。用作回流焊和波峰焊配套的保護氣體,提高焊接質量。

由此可見,氮氣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期就分享到這裡了,持續關注我,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哦。

聲明:本平臺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繫客服。

相關焦點

  • 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突破重要門檻?這份公報告訴你
    1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版《溫室氣體公報》。公報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流行,工業放緩,但並沒有遏制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捕獲熱量,增加溫度和推動更多的極端天氣、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事件發生。
  •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它?專家道出真相,存在所有有機物質中
    在恆星中,氫原子融合產生氦,氦宇宙中第二常見的元素,它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和兩個電子。氦氣與氫氣共同組成了宇宙中99.9%的已知物質。儘管如此,宇宙中的氫含量還是比氦高出10倍。第三種最常見的元素是氧,含量為氫1000分之一。一般而言,原子序數越高,元素含量越不豐富。
  • 光波在大氣中傳播特性
    光波在大氣中傳播時,大氣氣體分子及氣溶膠的吸收和散射會引起的光束能量衰減, 空氣折射率不均勻會引起光波振幅和相位起伏;當光波功率足夠大、持續時間極短時,非線性效應也會影響光束的特性。所以,光波在大氣中的傳播過程,除了受到氣體分子、雲霧降水和氣溶膠粒子的散射和吸收以外,還受到大氣折射率不均勻的結構(湍流區)的散射。(1)大氣分子的吸收相應的共振吸收頻率分別與光波的紫外、可見光、近紅外和中紅外以及遠紅外區相對應。因此,分子的吸收特性強烈的依賴於光波的頻率。
  • 常識積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聲音的傳播速度從大到小排列是:(固體>液體>氣體)。紅、橙、黃色使人產生暖的感覺,綠、青、藍色使人產生冷的感覺,這種現象是(聯覺)。電臺、電視臺每天都有天氣預報節目,天氣預報中的「今天白天」是指( 上午8:00到晚上20:00的12h )。
  • 氯化氫氣體中去除雜質氣體的方法
    氯化氫通常在精製設備中純化,經壓縮和冷卻變為液態氯化氫,將其貯存於壓力容器內。工業上常用濃硫酸洗滌以除去氯化氫中夾帶的水分,在保持過程最佳工況的理想條件下,水分可降至0.01%(體積)以下。用固體CaCl2進行精製時,水分可降至0.01%(體積)以下。
  • 中考化學填空題-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跟蹤訓練】1.(2017常州)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圖.實驗如下:用注射器抽取30mL空氣(活塞拉至30mL刻度處),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為50mL;在硬質玻璃管中放入過量銅粉,在右側導管口套上癟的氣球;點燃酒精燈,反覆推拉注射器和擠壓氣球,待充分反應後,冷卻至室溫;將氣球中氣體全部擠入硬質玻璃管,注射器中氣體的體積為
  • 「隼鳥2號」:首獲來自「龍宮」氣體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5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從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內的樣本容器中收集的氣體是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氣體樣本,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來自深空的氣體樣本,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的起源。
  • 月球表面真的一點大氣都沒有嗎?
    造成即便早期通過火山噴發積累過一定的大氣,也被強烈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給「吹散」了。因此說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是正確的。但是如果說月球表面一點氣體成分都沒有,則就不是那麼嚴謹了。其實月球表面還是有微弱的大氣氣體含量的。這主要在於:月球引力雖然小,但畢竟也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這個引力可以保留住月球表面的一些微弱氣體。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是2.4公裡每秒,並不是所有的氣體分子都能被加速到超過這個速度。
  • 氣體輸送用直縫鋼管滄州實體廠家包裝
    氣體輸送用直縫鋼管滄州實體廠家包裝 ,「1c1druqhoktk」 輻射不再射出來,同時,熔化的大量焊劑對熔池金屬具有還原、淨化和合金化的作用。如果固化塗料是用固化劑固化的兩組分塗料,並且塗料基本完好,則可以用砂布,不鏽鋼絲絨或輕噴的方*進行處理,並且可以在下一步之前清除灰塵建築。
  • 西伯利亞海面上逸出危險氣體,情況不容樂觀!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本世紀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有科學家表示在未來十幾年間海平面會因為全球變暖而至少上升1.5米,這也就意味著將有很多海岸線會消失,數百萬的人口會受到影響。全球變暖之後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冰雪融化。此前,科學家表發現西伯利亞的海水好像「沸騰」了,而罪魁禍首就是氣溫升高。
  • 既不是氣體,又不是液體?超臨界流體是什麼?
    每當用地面望遠鏡觀測的時候,天王星就像是一面渺小的藍綠色圓盤。由於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天王星才看起來如此渺小。天王星的直徑大約有32000英裡(51500千米)。天王星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倍。事實上,天王星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
  • 新研究:地球早期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大氣像金星的一樣有毒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11月25日報導,瑞士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輕時,其表面可能被巖漿海洋覆蓋,而從沸騰的海水中升起的氣體構造的大氣層可能與如今金星上的大氣層一樣有毒。此後,隨著巖漿海洋逐步冷卻,一些化合物從熔融混合物中凝結出來,形成大氣層。為弄清楚地球初期的大氣層究竟是什麼樣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保羅·羅西及其同事使用了一種名為空氣懸浮的技術,讓一小塊巖石漂浮在氣體噴射流上,同時用雷射將其加熱到大約1900攝氏度融化它。
  • 臭氧層恢復南半球大氣環流擴張暫停
    3月25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稱,在2000年左右臭氧空洞開始恢復後,南半球的大氣環流也停止向南極方向擴張,早期呈現出的趨勢已經暫停或略有逆轉。從2000年左右開始,平流層中這些化學物質的濃度開始下降,臭氧空洞開始恢復。研究者發現,也是在2000年前後,南半球的大氣環流停止向南極方向擴張,早期呈現出的趨勢已經暫停或正在逆轉。  「這項研究顯示出《蒙特婁議定書》的深遠效力,該條約不僅加快了臭氧空洞的癒合,而且還推動南半球大氣循環模式發生了變化。」該研究第一作者安塔拉·班納吉說。
  • 「隼鳥2號」首獲來自「龍宮」氣體 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起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5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從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返回艙內的樣本容器中收集的氣體是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氣體樣本,這是科學家首次獲得來自深空的氣體樣本,有助進一步揭示生命的起源。JAXA稱,已於6日在澳大利亞伍默拉軍事禁區附近的沙漠中回收了脫離「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返回地球的一個微型太空艙。
  • 科學家在土星衛星土衛六大氣層中發現奇怪的氣體分子
    科學家在土星衛星土衛六大氣層中發現奇怪的氣體分子2020-10-28 15:59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環丙烯亞基(碳和氫的組合)有可能從未出現在你的高中化學課測驗中,但自從它在土星迷人的衛星土衛六的大氣中被發現後,這種分子讓一些天文學家感到興奮。
  • 中考化學實驗突破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且不與空氣中其他成分反應;③生成物最好沒有氣體;④不能用硫、木炭、鐵、鎂條等代替紅磷,因為硫、木炭燃燒生成氣體。鐵不能在空氣中燃燒,鎂在空氣中燃燒能與氧氣、氮氣、二氧化碳反應。若用硫代替紅磷,可把水換成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實驗也能成功。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不同減排目標和路徑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本和健康收益都會有所不同。根據Cai等(2018)的研究,2030年中國實現自主減排承諾目標的總成本中有18%~62%可以被空氣品質改善所帶來的健康效益抵消,而如果到2050年進一步深度減排,其健康效益將大幅增長至減排成本的3~9倍。
  •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濃度會變化嗎?如果從21%提升到90%會怎樣?
    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並非一層不變,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氧氣含量最高,達到了35%,現階段為21%;人類已經適應了現階段的氧氣濃度,氧氣濃度上升和下降太多對人體都有害,90%的氧氣濃度甚至還會造成氧中毒。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空氣當中的氧氣含量為21%(體積分數),另外78%為氮氣,其餘1%是其他氣體和雜質,氧氣是非常活躍的化學物質,能與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
  • 土衛六大氣層中發現奇怪氣體分子,NASA:可能有生命,必須去看看
    在這段時間,天文學領域的研究進展可以說是非常多,首先一個就是科學家觀測金星時發現了磷化氫氣體,由於這一種磷化氫在地球上是厭氧生物的產物,所以一度讓我們認為,金星大氣中磷化氫可能也是金星厭氧生物的產物。現在有科學家發現土衛六大氣層中也有一些奇怪氣體分子,難道土衛六也有生命嗎?
  • 北京冬奧會的冰,竟用溫室氣體製造
    馬一太說:「二氧化碳作為大氣的組成成分之一,不會對臭氧層產生破壞。二氧化碳雖是溫室氣體,但溫室效應遠低於其他人工合成製冷劑。」正是由於二氧化碳製冷的這一環保屬性,此次冬奧會北京賽區的15塊冰面中將有7塊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