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腎,養生教你看四季!

2020-12-25 來幫忙隊長

摘要:

養生和季節要怎麼結合?答案來了!

自古以來,就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冬日刺骨,萬物蟄伏,到了大自然閉藏之際。

中醫上講究「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如此」。

冬季養生在我國早已是由來已久的民俗之一,其實對於身體的保養,最重要的還是身體五臟重要器官的保養,《黃帝內經》有云: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腎,即為四季五補之道。

因此,把養生和季節變化結合起來,才能更精準的達到滋補養生效果。

春主肝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屬於肝的季節。

有的人一到了春季,就開始頻繁的出現腿抽筋、腹瀉、犯困等現象,其實這些都是屬於「肝火旺盛脾虛」症狀。另外那些容易咳喘、咳嗽不止的人,也是屬於肝氣犯肺的緣故,嘴苦、肩膀疼、偏頭疼、乳房和兩邊肋部疼痛,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等,這些都是經氣排洩不利的表現。

這就說明,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會造成肝臟損傷,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

關於春季養生

飲食和睡眠

春天是萬物蓬勃向上的時候,飲食上,需少吃油收斂作用的酸味食物,這些不利於陽氣升發和肝氣疏洩。辛味的食物也有發散的作用,可以多吃時令蔬菜,水果,最好以青色、綠色為主,不僅可以助於陽氣提升,也可以輔助排出濁氣。這就是中醫上說的: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經。意指吃青色食物,利於養肝、護肝。

健康的肝臟,也需要睡眠質量來保證。睡眠可以助力人自身對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有效調節,高質量的睡眠狀態,體內代謝循環也更有利於生理變化,具有祛病延年之效。

運動和心情

早起做運動,舒筋活絡也是保護肝臟的有效方法。人們都是冬季運動量少。身體機能還處於遲鈍狀態,因此,春天做運動時,還是選擇散步、慢跑、遊泳等以舒緩運動最佳。

保持心態平和,有利於肝氣舒達。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舒緩放鬆,三兩好友小聚,踏青,郊遊,都可以在運動中放鬆心態。

養肝和排毒

春天,也是肝火旺季。肝臟在人體中主理疏洩藏血。

所以,春季養生應該順應陽氣,把養肝作為要務。

夏主心

春季過,立夏始。萬物繁茂,酷暑雷雨交織,暑溼之氣入侵,人體消耗也加大。人往往隨著舊時作息規律而倍感疲倦。

立夏,萬物由「生」向「長」過渡,正所謂有了夏的滋長,才有秋收和冬藏。

關於夏季,我們就需要養血補心,共補腎氣,更加需要注意飲食,以調養生息。

關於夏季養生

護心脈

要時刻預防心血管疾病。夏日炎炎,心陽也最為旺盛,高溫酷暑,使人容易焦躁不安,這時候就需要做好心態調節,必要時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發洩,但鬱氣時間不宜超過3分鐘。

調睡眠

夏季晝長夜短,調整作息,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儘量避免熬夜,中午選擇適當休息,半小時左右。良好的睡眠,更有助於養護陽氣。

記飲食

高溫下人易出汗,造成體內水分嚴重流失,也會使消化系統功能降低。所以,夏季要多吃稀食,可以早晚喝粥,中午喝湯,這既能生津止渴、清熱解暑,又能補養身體。煮粥時也可以加一些荷葉、綠豆等具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西瓜具有除煩止渴、清熱解暑之用,黃瓜可清熱解毒。因此,夏季可適量多食西瓜、黃瓜、苦瓜等。

多運動

夏天運動需要注意幾點:首先,運動量不宜過大;其次,運動項目不宜過於劇烈,也要避免大量出汗,否則都會損傷心陰,不利於身體健康。可以選擇養生操、太極拳、瑜伽等剛柔並濟的運動,健心健體。

秋主肺

到了秋季,屬於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肺主秋,肺氣虛,人體承受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力下降,易多愁善感生悲傷。肺主養收,所以肺要以養為原則。處暑過後秋風起,人的氣血也開始由外向內,所以秋冬季,人體外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的人就容易感冒生病,尤其是有慢性基礎病的老年人,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更容易復發。

因此,秋天最重要的養生之道是養護好肺。只有在秋天及時打好保養基礎,增強抗病能力,才能在冬季減少病毒感染和舊病復發。

關於秋季養生

多喝水

秋天氣候乾燥,人體水分大量流失。所以要及時補足水分,來保障肺臟和呼吸系統的正常溼潤度。

食補潤肺

秋季肺臟易損傷,進補時要注意潤補。補肺潤燥,可以選擇多用芝麻、水果、百合、核桃、糯米、燕窩、山藥、白蘿蔔、甘蔗等柔軟、水分充足的潤肺食物,既能有效防止秋燥,也能在秋季保持皮膚光滑。

防秋寒

肺部連接喉鼻,秋季寒邪最容易經口鼻犯肺臟。肺氣不能發散,津液鬱結,容易誘發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反覆之下,人體免疫力下降,甚至會引發慢性鼻炎,因此,要「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防秋寒,就是在自己接受的範圍內,注意保暖。

冷水鍛鍊

秋季寒涼,就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耐寒鍛鍊,做些有氧運動。如登山、遠行、單車,跳舞等戶外運動,但是運動一定不能過於劇烈。平時也可以冷水洗臉、洗腳、浴鼻等,適當的冷水鍛鍊有助於對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等的預防。

冬主腎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是自然界萬物封藏的季節,而腎臟在五行屬水,為陰藏,故在冬季正是養護腎臟最佳時期。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體陰陽之根」。所以,要順應自然界萬物封藏的規律和人體內陽氣潛藏的規律,育陰護陽,護好腎臟。

冬天養腎補腎,不僅能增強人體抵禦寒冷的能力,而且還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病力,延緩衰老。

關於冬季養生

記飲食

當下大多數人口味偏重,喜歡高鹽鹹食物,鹽份人體攝入太多,腎臟就會加重負擔,所以要少吃高鹽鹹類食物。辛辣刺激等發散之物,易耗損津液,秋冬滋陰,容易上火的食物也不宜多吃。腎水克心火,因此,可以選擇多吃苦味食物,補養心臟。

需補腎

中醫認為,枸杞子性味甘平,歸肝、腎經,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精血不足。因此,枸杞是最有效的補腎佳品,對於中老年腎虛之人,最為適宜。

黑豆被古人譽為腎之谷,味甘性平,不僅形狀像腎,還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潤膚的功效,所以,腎虛患者也可嘗試黑豆食物。

忌憋尿當膀胱中貯存尿液達到一定程度,刺激到神經,就會產生排尿反射。因此,一定要及時如廁,將小便排乾淨,否則,積存會成為水濁之氣,侵害到腎臟。正常如廁也是保養腎臟的方法之一。

寫在最後:

養生要注重遵循生命之法則,順應時之變化。人與自然相互協調,身體自然就會達到相應的保養效果。

因此,一定要健康養生,科學養生,方能保障身體康健!

*本文原創自來幫忙隊長科普號,圖片來源於今日頭條、360瀏覽器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留言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中醫都說「冬病夏治」,你知道為什麼嗎?
    稱謂心肝脾肺腎之風的五風。所說的四時相勝是:一年的四個季節,有互相制約的關係,春勝長夏(木克土),長夏勝冬(土克水),冬勝夏(水克火),夏勝秋(火克金),秋勝春(金克木),某個季節必有克制其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注意:這段真言,既是八風發邪,邪風五行屬性導致五臟病變之因的論述。
  • 蘇打綠:春、夏、秋、冬
    「韋瓦第計劃」是什麼2009年,蘇打綠計劃以「春、夏、秋、冬」為主題,來做一套有關
  • 從黃帝內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看四季養生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是四季最為明顯的特徵,從傳統的中醫學角度來看,不同季節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 中醫養生《五行表內容》音頻同步
    腎: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陰中之少陰 通於冬氣記住: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五臟生成     肝之合筋也   其榮爪也   其主肺也      心之合脈也   其榮面也   其主腎也     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     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 中國神話中掌管著春、夏、秋、冬四季的神仙,你卻只認識祝融?
    你說神話是事實還是虛構?若是虛構,那麼真是辛苦古人如此腦洞大開的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波瀾壯闊的神奇畫卷;若是事實,那麼想像一下古人生活在四季變換、星移鬥轉皆由神操控的時代,那日常生活該是多麼的驚心動魄呀!你別說,還真有點讓人羨慕。
  • 中醫養生《五行的梳理》宏偉老師授課
    夏、長夏、秋、冬,六氣:風  熱、火  溼  燥  寒,五促:生  長  化  收  藏,,五時:日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午夜,,     心之合脈也   其榮面也   其主腎也,     脾之合肉也   其榮唇也   其主肝也,     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腎之合骨也   其榮發也   其主脾也,五臟所主(五
  • 夏花秋月空庭遠,春臨冬盡不思歸;四季輪迴,寂寞相陪
    夏花秋月空庭遠,春臨冬盡不思歸。生活,總有如影隨形的艱辛伴陪,也總有妥帖恰好的馨暖相慰。如詩入茶,如禪入心。四季輪迴,寂寞相陪。林林總總,或期待已久,或不期而至,都是生命所演繹出的,至臻之美、至情之味。——皛玊題記
  • 春季養生首重肝,日常飲食吃甜還是食酸?為什么女人更需要養肝?
    #現在正值春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也要從春天開始。中醫五臟、五行中,肝對木、心對火、脾對土、肺對金、腎對水,而他們對應的各個季節的養生之道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氣、秋養肺、冬養腎。我們知道,春天是樹木向上生長的季節,如果把樹砍掉一截,它還會再生。而肝在人體中也像樹木一樣,是一個可以再生的臟器,如果我們把肝切掉一塊,它也能再生。所以,如果以前有肝疾,可以乘著春天好好養肝、護肝。
  • 說文解字:春、夏、秋、冬,不得不服的古人造字智慧!
    春,漢語常用字,讀作chūn,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後延伸至以「春」作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說文解字》認為「春,推也」,也即有「春陽撫照,萬物滋榮」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等意。
  • 冬吃蘿蔔賽人參?原來是指這種蘿蔔,搭配一物很養人,北京人快來看
    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諺語。冬季吃蘿蔔,可順氣降火,是一種「以通為補」的養生方法。而蘿蔔的種類那麼多,冬吃蘿蔔到底是吃哪種蘿蔔呢?白蘿蔔、青蘿蔔、紅蘿蔔還是胡蘿蔔?想弄清這一問題,就必須明白冬吃蘿蔔的養生機理和各種蘿蔔的功效。
  • 1月補陽,3月護肝,5月養心……20年的養生月曆來了,每月學一個
    2月養生春捂2月正值冬去春來,萬物生發,此時養生關鍵詞是「春捂」,意思是春季天氣剛剛轉暖的時候,衣服不要脫得太多了,要捂著點兒。為什麼要春捂?所以,正應了那句老話:冬吃蘿蔔夏吃薑。 養生妙招:姜才是最好的解暑方《神農本草經》說姜「味辛溫……出汗、逐風溼痺」,也就是說,用點姜能協助排汗降溫,防止中暑。 再者,酷暑之下人多少有點沒胃口。
  • 夏の夜空と秋の夕日と冬の朝と春の風
    有時候挺羨慕日本的創作氛圍,既有大製作大IP的電影,又可以有《夏夜秋暮冬朝春風》這樣以四季為主題的小短篇組成的影片。我看這部片,純粹是因為這個名字實在太美:《夏の夜空と秋の夕日と冬の朝と春の風》。而每一個章節也分別有一個標題,分別是:夏日的夜空、時而楓葉紅、冬天的輕柔、與你在櫻花盛開時。
  • 三伏天,「以熱逼寒」冬病夏治的好時節,熱著過更養生!
    大家好,我們您的中醫體質調理師殷醫生冬為陰,夏為陽,「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素來陽氣不足,又致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你要的黃梅此地都有!
    小編回首2019一整年,五祖風景區四季就像電影一樣在腦海中變換,美好易逝,唯有文字與相片能夠長留,記錄下來的五祖風景區讓美好永存心底,把手給我,讓我帶你看盡四季之美!春五祖的春天是美麗的,風很柔和,空氣很清新,陽光很溫暖~可愛的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到人間那一片生機的景象便隨之來到四面八方整個五祖風景區像剛從一個漫長的睡夢中甦醒過來五祖風景區,春風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這片土地上呈現一片生機,形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
  • 北大荒的四季美成一首歌,你看,春來了,夏來了,秋來了,冬來了
    春姑娘的巧手繡出了紅花,剪出了綠葉,裝點出一派曼妙的風光。 春天來了,盼春的人們心情激蕩。看,孩子們脫去了包裹一冬的「企鵝服」,真是神清氣爽啊!去放風箏吧,他們跑著、笑著,將手中的長線緩緩牽動,看那份童真,那份莊重,仿佛放飛風箏的同時,也在放飛著夢想和希望……好開心呀!
  •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春秋》何以為《春秋》為何不叫「冬夏」呢,其實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聊的內容。l 要聊這個問題,就要先說說這本史書的來歷。魯國所流傳下來的《春秋》,其他那些二貨們天天打的你死我活,要麼沒心情寫書,要麼寫了,但打仗又打沒了。魯國是老實孩子,記載了下來,所以,「魯興春秋」。其實當時各個諸侯國都在修史,而且扎堆的都叫春秋。孟子說:「吾見百國春秋」。不過,晉國的《春秋》,齊國的《春秋》都失傳了。魯國的《春秋》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
  • 到秋三月如何養生?
    我們講養生,從狹義來說,木主生,養生即養肝木;從廣義來講,養生命力,養生機。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養生,應該是廣義的。我們不但要養肝木的生,還是要養心火的長、養肺金的收、養腎水的藏。養生,使陽氣生氣,以應於春;養長,使陽氣健旺,以應於夏;養收,使陽氣收斂,以應於秋;養藏,使陽氣閉藏,以應於冬。
  • 邱處機養生經典《攝生消息論》,原文和解析,無比珍貴!
    夏季攝生消息夏三月,屬火,主於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呵以疏之,噓以順之。三伏內腹中常冷,時忌下利,恐洩陰氣,故不宜針炙,惟宜發汗。夏至後,夜半一陽生,宜服熱物,兼服補腎湯藥。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受陰氣,食此凝滯之物,多為症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