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吉
你會經常給娃唱兒歌嗎?
我每天都在唱,最近還錄在了荔枝電臺上(感興趣的麻麻可以搜「吉吉的童話城堡,FM1782042」,或點擊本文文末「閱讀原文」),發到慢成長(mancz123)的朋友圈,大家很喜歡,好多媽媽和我說,娃聽了會跟著扭扭胳膊和屁股,和我家娃一樣high。
唱童謠這事兒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難,基本上是聽個幾遍,旋律就熟悉了,再對著歌詞跟唱,挺像那麼回事兒。大學時我進了母校很高大上的合唱團,和一幫特長生一起,還唱女高音,很久之後的一次考核,老師才發現原來我不識譜:
「那你怎麼唱啊」,老師問。
「我就是聽幾遍,就會唱得準了。」好霸氣啊……
老師讓我單獨唱了幾首,發現我是沒跑調,謝天謝地,我得以繼續賴在裡面,一共4年。
(史上最木有誠意爆照,浙大文琴藝術團合唱團,10年前的老照片啦,我在裡面哦哈哈!密集恐懼症要發作了啊啊啊)
對音樂的感覺來自遺傳嗎?好像不是。回憶了下我的童年,爸爸五音不全、媽媽喜歡聽音樂不過唱歌跑調。她很得意我那點音樂細胞:「你知道嗎?從你在我肚子裡開始,我就讓你一直聽音樂。」
「你聽的啥?」
「歌頌毛主席的歌。」
噗……那個年代磁帶特別少,我的確被《萬泉河水清又清》《紅梅贊》這些主旋律的歌洗過腦,到現在還能唱。雖然我媽給我聽的不是莫扎特蕭邦,但是她真的做對了一件事:讓我接觸音樂、讓我喜歡上音樂。
謝謝母后!現在的娃明顯幸福得多,音樂資源不要太豐富,咱就聊聊音樂啟蒙的那些事兒吧!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不應該只是狹義上的歌曲、樂曲,其實自然的聲響、人工敲打出的有韻律的節奏,都可以是音樂,當孩子出生後,我們應該根據月齡特點,選擇不同的啟蒙方法。
0-1歲,讓寶寶接觸聲響和音樂,著重於「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情感反應,比如歡快的旋律節奏會激發活躍的情緒、露出笑容或是擺擺小手,輕柔的音樂有利安撫、由浮躁回歸平靜等。
1-2歲,讓寶寶「更會聽」,引導孩子做更多的互動。這個時候孩子的語言和運動能力都會有大的進步,所以,可以通過大人的引導,讓寶寶對韻律、歌詞做出反應,跟著節拍拍手、跺腳、蹲屁股甚至哼哼等,許多歌曲本身有動物的聲音,對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很有幫助。
費雪小海馬:安撫效果不錯,都是輕柔催眠音樂,有利於孩子感知和平緩情緒
床鈴:適合低齡寶寶,旋轉+音樂,尤其吸引還不會翻身的孩子。
費雪鋼琴架:配合著運動發育,腳蹬就有音樂聲響,會坐後可以直接當琴用,1歲前我娃很喜歡,腳力一流。
小泰克小木琴:可以敲可以按,也有樂譜,不過適合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樂譜2歲前還用不上。
費雪學習屋:價格不菲,買回來覺得還是挺值的,因為有好多「機關」,開關門、窗、轉動輪子、按燈,都有不同的聲響和音樂,的確是個到處可以「學習」的屋子。
每天聽多久音樂比較好?注意控制每天聽音樂的時間哦,2歲以內的孩子,每次不要超過半小時,每天2小時以內,以免孩子「沉迷」音樂,忽視了實際的交流,言語發育反而遲緩。
聽啥?別「大人主義」。我不主張帶著功利心選擇音樂哦,留意寶寶的喜好,莫扎特這種高雅段位的,未必孩子就喜歡,大人聽著無聊的,孩子可能咯咯笑,話說我家娃最喜歡的是《小蘋果》呢,扭得不亦樂乎。讓娃接觸不同的音樂類型吧!別總是翻來覆去的幾首,每隔7-10天,可以換一批哦。
要學樂器不?幾歲開始學?學不學,看孩子興趣,不是家長說了算,千萬別只盯著「別人家」,至於幾歲學,特地請教了我的一位鋼琴&小提琴幼教好友,答案是,「西方音樂家最早是2歲半,但亞洲孩子一般是4-6歲,孩子對固定音高的形成年齡為6-10歲,這段時間開始訓練,音準有保障。」所以別著急,3歲以前,讓孩子喜歡上音樂就好,重點還是「聽」。
音樂不能取代「真人」!有的家長音樂一放、玩具一擺,看孩子被吸引住了,
就完全不理了,這是錯誤的哦!媽媽們可以把童謠唱給孩子,和孩子一起隨著音樂擺動,喜悅的表情、投入的狀態,孩子們才更容易愛上音樂,而不是更孤獨。一起度過音樂親子時光吧,隨著音樂舞動、搖擺、讓娃在身上膩、親密的摟抱它可以是咱和娃溝通情感的紐帶呢。
說了這麼多,其實音樂啟蒙,也是要「磨耳朵」,而且離不開大人的「走心」陪伴。我們也要多豐富自己的童謠曲庫,像個多啦A夢一樣。
分享童謠以來,每天都有媽媽問我,你在跟啥唱,你買的啥,好多就是淘寶天貓海淘的呀,我也會根據大師達人前輩們的推薦,選擇一些經典品質的好音樂,並觀察孩子的反應。
P.S.文中提到的廖彩杏老師推介的兒歌洞洞書,是我娃很喜歡的一套,大家可以點擊今天的次條文章看一看,值得入手哈(還有我唱歌滴錄音,嘿嘿)。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以進入我的荔枝電臺聽兒歌。
更多原創好文推薦:
0-3歲英文啟蒙有啥難?這3個字你做到沒?
數字育兒法竟然有這麼多好處!你會教孩子識數嗎?
一歲寶寶詞彙量50多,開口說英文,我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