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原創力滑坡,已成為制約整個產業發展繁榮的瓶頸。中國的編劇隊伍究竟怎麼了?為此,記者採訪了多位從業人員,從稚嫩到資深,從業內大腕到業外評論家,通過不同的角度一探這一行業的究竟。
隊伍:魚龍混雜,各自為戰
23歲的小江自稱自由職業者,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寫劇本。在影視圈,這樣的年輕人很多,最終能在作品放映播出時獲得署名的卻寥寥無幾。
「相對於數以萬計的『小編劇』,現在編劇圈真正有署名資格的大編劇還是少數。他們往往負責攢局,具體的寫作可能還得靠『下面的人』。然而,他們的收入卻是我們不能比的。」小江一席話,掀開了編劇行業規則的冰山一角。
「除了少數知名編劇,大部分年輕編劇的工作都帶有打工性質。他們作為團隊成員貢獻智慧力量,以求脫穎而出,但很多權益得不到保障。」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告訴記者。
這一現象和十多年來影視業的急劇變化密不可分。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趙葆華介紹,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北影、上影、長影等大型電影製片廠都設有文學部,統一研究策劃選題,定點定向組織編劇深入生活、展開創作。但新世紀以來,大多數製片廠的文學部被解散,眾多編劇被推向社會,協同作戰的「正規部隊」變成了各自為戰的「散兵遊勇」。
與此同時,傳統影視行業的規模逐年擴張,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等新興網絡文藝樣式也迅速成長起來,市場對編劇的需求愈加旺盛,專業編劇的數量卻難以在短期內實現飛躍式增長,再加上編劇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致使大量外行湧入,導致了今天編劇隊伍良莠不齊的格局。
「當前編劇群體的一大特徵就是『雜』,不同群體的訴求可能截然不同。」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秘書長汪海林說,很多剛入行的業餘編劇急於求成,心態浮躁,往往為了爭取機會而甘願淪為廉價勞動力。罔顧權益的後果,就是編劇被拖欠稿酬,著作權、署名權被侵犯的現象時有發生,行業地位每況愈下。
編劇界的後進者出頭不易,並不代表前輩們的日子就過得滋潤。近年來,知名編劇奮起維權的事件也屢見不鮮。比如,面對觀眾對電視劇《楚漢傳奇》劇情拖沓、臺詞雷人的爭議,該劇編劇汪海林曾在網絡上張貼劇本,釐清責任,稱由於拍攝過程中劇組隨意修改劇本,才導致大量漏洞出現。
電視劇《美麗的契約》的主演宋丹丹與編劇宋方金關於「是拍戲還是拍劇本」的爭論,也讓大牌演員自帶編劇、誰腕大就聽誰的等行業潛規則曝光。
創作:脫離生活,市場先行
在整個影視行業都陷入劇烈變革的時代,編劇界無論「老少」都面臨嚴峻考驗。
生活積累豐富、年齡稍長的編劇多採取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對現代影視創作的新技巧和新思路缺乏了解;相比之下,年輕編劇更熟悉工業化生產流程,主要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創作,但卻缺乏生活的閱歷和思想的積澱。
「編劇隊伍鬆散,缺乏整合力量、協調力量、引領力量,導致劇本數量雖多,可真正能夠適應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藝術精品卻少之又少。」饒曙光說,「這其實是一個結構性矛盾。影視創作如何在保障藝術水準的基礎上,從小作坊勞動演變成現代團隊協作,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
「現在的劇本創作絕大多數是根據市場需求策劃的『命題作文』。委託製作的片方往往以商業利益優先為原則,要求編劇為演員加戲、加入新角色、植入廣告、為節約成本修改特定場景等。為了滿足這些訴求,劇本往往被改得亂七八糟,藝術質量難以保證。」
趙葆華說,由於缺乏資金以及相應的投拍機制,能堅持寫自己想寫的內容,以適應時代呼聲、人民需求為己任的原創編劇可謂鳳毛麟角。而且,這些堅持藝術探索、有職業道德的編劇在業界被邊緣化了,成了很多人眼裡跟不上時代的「守舊派」。
「守舊派」顯得不合時宜,那麼所謂的「新潮派」又是什麼樣呢?曾寫出《婚姻保衛戰》《別了,溫哥華》等熱播劇的編劇高璇,向記者講述了一位青年編劇以成功者的身份向同行「開班授課」的情景:
「他說現在寫劇本一定要有『網感』。比如,每一集裡邊得有三個點,即鬧點、槽點和雷點。觀眾看戲是找樂子,劇情得鬧一點,又不宜太密集;同時,雷點也是必需的,因為這能給觀眾帶來智商上的優越感;槽點的作用更重要,存在一些故意疏漏的環節,可以讓觀眾挑錯,形成爭論,擴大影響。」如此投機取巧的「創作課」,讓高璇直呼「崩潰」。
「在用刻意做作的方式將『瑪麗蘇』『傻白甜』以及雷人槽點等膚淺套路硬性植入影視創作之中時,編劇應堅守的真正『大道』卻被忽略了。對我來說,人物豐滿、情節流暢、內涵深刻才是一部作品成功的標準,絕不因時代發展、平臺改變而改變。為了追求所謂『網感』而放棄生活的質感,無異於捨本逐末。」高璇說。
對策:整合力量,回歸現實
近年來,蜂擁而至的熱錢炙烤著影視產業,使從業者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焦慮浮躁。製作機構和創作者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不顧藝術生產規律,肆意加快創作生產速度,快寫、快拍、快播的現象時有發生。
本該深入生活、汲取創作養分的編劇,有的因為缺乏深入生活的物質條件下不去,有的有條件卻因怕吃苦而不願下去。大部分人關在房間裡,吹著空調、喝著咖啡搞創作,要麼模仿跟風、直接扒好萊塢經典類型片的結構或橋段,要麼靠網上的信息或自己的想像胡編亂造,要麼直接對現成的「IP」進行改編。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衛華指出,在這種潮流之下,很多影視創作蒼白空洞,缺乏生活質感和專業水準,往往呈現出一種輕飄飄、軟綿綿的無力之感。
一方面,玄幻、古裝、年代題材成為創作熱點,擠佔了現實題材的空間。另一方面,一些打著現實題材旗號的作品,也缺乏現實主義精神的觀照,使劇情懸浮於生活之上,與人民的情感和希冀漸行漸遠。觀眾對這種無法給現實生活帶來思考或啟迪的「偽現實」「沒生活」越來越不買帳。
今年暑假,《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傾城》《幻城》《青雲志》等「IP」改編的影視作品,票房收視以及口碑雙雙走低,就是例證。
趙葆華對此也心有戚戚。他說:「生活是根,『IP』是枝。事實證明,在『IP』裡找創作靈感,是緣木求魚。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終將被觀眾和市場拋棄,唯有擁抱生活,在現實中發現創作靈感,才是劇本創作的正道。」
編劇不應在商業邏輯的蠱惑下隨波逐流,放棄應有的藝術堅守。但無論是從業者還是評論家都明白,編劇在當下的影視產業鏈條上,尚屬弱勢群體,很多時候身不由己。
因此,要加強編劇隊伍的建設,不能光靠編劇自己提高認知能力、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還要靠整個行業乃至社會的扶持幫助。對此,饒曙光提出,應儘快建立一個由政府支持、公司經營、社會參與的社會機構,從整體上推動編劇隊伍的發現、培訓、扶持、孵化工作。
趙葆華則認為,我們一方面可以打造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以加強創作與生產的對接、編劇與製片方的對接;另一方面,還要為編劇創造更多思想充電、藝術充電、生活充電的培訓交流機會。
歸根到底,這些舉措的目的,都是讓真正的編劇獲得應有的尊重。「無論是通過立法、行政手段來保障編劇的權利、提高編劇的地位,還是通過社會組織來為編劇的工作提供便利條件和提升空間,都是為了讓編劇的勞動能得到肯定,價值得到體現。因為只有讓踏實寫戲、深入生活之人獲得應有的回報,才是戒驕戒躁、正本清源的正途。」饒曙光說。(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魯博林李蕾)
《編劇課堂》在線視頻:
課程已上優酷學堂網站,公眾號微店僅做網址提示,並不直售,網購以優酷學堂網站標價為準,聯繫電話:010-58707567
視頻持續加載中,請到優酷學堂網站首頁搜索框輸入——編劇課堂,即可顯示眾多老師課程;或者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微店查詢更多課程網址;
今日視頻推薦:
劉毅:電影與電視劇創作上的差異(上)
優酷網址:http://e.youku.com/v/course/detail?coid=6116
劉毅:電影與電視劇創作上的差異(下)
優酷網址:http://e.youku.com/v/course/detail?coid=6117
(劉毅:代表作電影《戰狼》、《我的美麗鄉愁》、《神警天降》、《我正年輕》、《重來》、《活該你單身》、《搖擺的婚約》;電視劇《上海森林》、《西遊記》、《中國一九二一》、《倚天屠龍記》、《迷霧重重》、《大唐遊俠傳》、《將計就計》、《神鵰俠侶》、《少年包青天》、《我的兄弟姐妹》等)
編劇之家qq總群:152097477
官方郵箱:jzcwhcb@vip.163.com
新浪微博:搜索「編劇之家-劇之巢」
http://weibo.com/u/3306394627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劇之巢-編劇之家」公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