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駕崩。關於漢武帝的一生功過,爭議很多,漢武帝一手打造了一個漢帝國,將匈奴趕到了漠北,將周遍分裂的附屬國都收歸中央政權,對後世的朝代版圖奠定了基礎,而漢武帝的一生又喜歡舞刀弄槍,使百姓的負擔非常重,對此也飽受詬病。那麼該如何評價漢武帝的一生呢?
先來說說漢武帝的功
一、強化皇權
對於一個君主來說,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大權旁落,而在君主具有最高權力的政治體制中,唯一能夠比較有效地抑制皇權的現實力量就是相權,因此漢武帝即位之後就大力裁抑宰相的職權。
建元二年(前139年)和六年(前135年),他相繼免去了魏其侯竇嬰和功臣後代柏至侯許昌的相職,之後在六年之內又連續免了三位宰相。這樣皇帝逐漸掌握了對宰相的絕對支配權。繼而,武安侯田蚡接任丞相。田蚡有王太后為政治和權力背景,又交接諸侯來擴大他的權力基礎,因此權勢得以漸長,百官都對他趨奉依從。
史載:「武安侯以王太后故,親幸,數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建元六年,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國諸侯愈益附武安。」
漢武帝不甘大權旁落就廢除了宰相的人事任免權力。這樣宰相就失去了人士保證和權利依據,再也構不成對皇權的威脅。自此,漢武帝走上了皇權專制統治的道路。以後公孫弘、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相繼擔任宰相。但「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丘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
漢武帝對相權的裁抑,改變了漢室政權原來君弱臣強的局面。
二、改革國內措施,讓經濟繁榮
漢武帝要成就其盛世功業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力量作為其統治的基礎,因此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的同時,漢武帝在經濟上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對鹽鐵的改革
漢朝初年,鑄幣、煮鹽、冶鐵均不受國家法律限制,經濟政策十分自由寬鬆。其中僅鹽鐵私營就使國家減少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地方經濟勢力對中央政權構成極大的威脅。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困難,設大農丞主持鹽鐵事務。「於是以東郭鹹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
漢初鹽鐵收入屬於天子私用,由少府掌管,武帝時因財政困難而將其撥歸大農令,以助國用。元狩六年,鹽、鐵皆專賣,也就是將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業改為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官或鐵官,管理鹽鐵事宜。鹽鐵專賣制度的實施一改漢初經濟政策的寬鬆自由狀態,而是將煮鹽、冶鐵權全部置於政府的嚴密控制之下。
把當時獲利最大、同時也是對國計民生影響最大、商品化程度最深的兩種商品收歸專賣,為國家開闢了新的財源,並且基本上抑制了私營鹽鐵的富商大賈從中謀利,增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和幹預,解決了長期困擾政府的經費問題。
2、收回鑄幣權
漢朝初期,各地的封國都是自行鑄錢。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方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富商大賈、貴族官僚掌控鑄幣權,從中大獲其利。這樣以來既造成幣制混亂,致使物價上漲,阻礙市場的正常秩序,也進而威脅著中央的統治。
《鹽鐵論.錯幣》記載說:「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障海澤山東奸猾,鹹聚吳國」。
吳王在起兵時說:「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不能盡。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
諸侯王操持鑄幣權,勢力膨脹,成為吳楚七國之亂的經濟基礎,也是威脅中央的一個重要力量。
3、「算緡」制度和「告緡」令
這項政策實質上是法家倡導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延續,也就是國家使用暴力手段嚴厲打擊工商業者和高利貸資本。「算緡」是指對商人、手工業者、高利貸者和車船所徵的賦稅,「告緡」是保障「算緡」的法令。元狩四年(前119年)推行「算緡」制,頒布《告緡令》。
《漢書.食貨志》商賈滋眾。貧者畜積無有,皆仰縣官。異時,算軺車賈人之緡錢皆有差小,請算如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貯積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佔,率緡錢二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算一。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軺車一算;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佔,佔不悉,戍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4、要求均輸平準
「均輸」是國家通過稅收、徵購、調集糧食、布帛等基本生活資料,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組織商品流通。平準就是國家控制各種商品的銷售,平抑物價,是與均輸配套並行的制度。
原來的漢朝政府各部門經常搶購物資,引起物價上漲。地方上繳中央的貢賦,「往來煩難,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而且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
於是漢武帝令大農令統一在郡國設均輸官,負責管理、調度、徵發從郡國徵收來的租附財物,並負責向京師各地輸送。又由大農令在京師設置平準官,負責管理全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由國家經營,「貴則賣之,賤則買之」,調劑物價,防止富商大賈從中謀利。此政策實行之後,「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三、開疆拓土
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不僅要「德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還想「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眘,北發渠搜,氐羌徠服」。
由此可知:廣徠四夷、教通四海是武帝即位之後就確定的既定方針和目標。這個方針和目標是通過頻繁的軍事行動和外交、政治和文化活動來實踐與實現的。漢武帝目光遠大、視野開闊,並且能夠統籌全局、運籌帷幄。他的雄才體現在能總攬全局、體現在對天下大勢的宏觀把握上。於是,他南收兩越、北逐匈奴、開西南夷、通西域、東定朝鮮建立了大一統的多民族的漢帝國。這是武帝取得的赫赫武功,史稱「外事四夷之功」。
為什麼漢武帝又會被說成是殘民以逞的無道暴君?
1、大興土木、聲色犬馬
漢武帝作為集權的帝王,就必然使他的性格表現出極端的腐朽性。這種極端的享樂心理驅使他大興土木,廣泛地擴充後宮,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
秦朝時期宮室眾多,離宮別館相望。項羽入關,大火三月,並未燒盡秦舊宮闕。還有許多宮殿都被保存了下來。漢初諸帝都比較節儉,並不過度修繕宮室。漢武帝卻一改前朝的節儉自持,他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廣建宮管館別院。
2、重用酷吏、大興詔獄
漢武帝要求權力、地位的絕對化,因此他不會向惠、文帝那樣垂拱無為,儉約自持,而是要最大程度地收攬、集中權力。由於這種集權的意念,武帝性格因素中的殘酷和暴虐表現的特別強烈。「殘暴冷漠型的統治者兇狠如狼,兇殘如虎,身上的動物性大於人性,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他們對自己都有極大的熱情,對別人卻不屑一顧,也從不考慮別人的立場,可以說是他們只為自己而活,極度自私。」
其言語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對於漢武帝而言,他的冷漠無情的性格特徵也是他重用酷吏、大興詔獄的直接因素。
3、用兵不息,勞民傷財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在漢武帝開邊拓土所建立的赫赫功勳的另一面則是勞民傷財和永無休止的戰亂。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自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興兵擊閩粵,至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前後進行戰爭達四十八年之久。漢武帝進行的這些戰爭,有些是防禦性質的,如對匈奴的戰爭。但也有一些是擴張性的,特別是漢武帝為了求得幾匹大宛良馬,便發動了為時四年的大規模的徵討,先後了出動兵力十餘萬人,致使天下騷動。而對於這次戰爭的結果,葉幼明則指出:「軍入玉門關者萬人,軍馬千餘匹,而所得不過上等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而已。」
即使後期對匈奴的戰爭也已失去防禦的功能而變成勞民傷財的武力炫耀了。
4、崇奉神仙,迷信巫蠱
從《史記·封禪書》等記載來看,漢武帝確實是個神仙迷,他在推行神鬼迷信方面是一位史無前例的帝王。《封禪書》在敘述漢武帝時期的故事時,開篇即提及:「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他迷信方士、神仙學說,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巡遊求仙,希冀長生不老;迷信卜筮、屢興巫蠱獄,以致釀成巫蠱之禍,對當時的社會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
一次次求仙的失敗和一次次長生夢想的破滅,加上晚年的漢武帝年老多病因此生怕自己的大權被別人剝奪。再加上深居簡出的孤獨生活和宮廷內部日益激烈的權利鬥爭,使漢武帝變得焦躁不安和猜忌多疑。這種敏感多疑的性格最大的弱點就是猜忌心理。「這類人警惕性太高,對所有人都採取不信任,懷疑的態度,而且總是不自覺的往最壞處想,這種時時表現出來的戒備心理,等於把自己封閉了起來,成為沒完沒了的痛苦根源。」。
漢武帝晚年的這種敏感多疑、冷酷無情的性格特徵與巫蠱之禍的發生有直接的關係。
雖然,「巫蠱之禍」的發生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漢武帝統治的後期尖銳激烈的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角逐以及互相傾軋、太子劉據與武帝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都是「巫蠱之禍」爆發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能忽視漢武帝自身的性格因素,「巫蠱之禍」發生在武帝一朝,正是漢武帝沉迷於神仙方術、妄求長生不死的心理以及猜忌多疑、冷漠無情的性格才給巫蠱之禍的發生以可乘之機。
總結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但漢武帝始終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積極進取的千古一帝,他開邊、興學、知人善任、銳意進取、積極改革。雖然也犯了諸多錯誤如重用酷吏、崇信迷信、迷戀長生、大興土木工程等等,就概括而言,漢武帝還是功大於過的,是對整個歷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封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