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雖然高高在上,周邊可以說是萬邦來朝,但是負責對外交涉也需要外語人才,在與來華朝貢的外國使者交涉的過程中以及往來書信的讀寫過程中,有必要培訓精通外文和漢文的翻譯人才,兼用於接待來華使者並負責安排其在華的夥食住宿等問題。
所以,中國是有官方的翻譯機構的,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設立了會同館,負責口譯,但元朝畢竟太短了,而且元朝最關鍵的語言問題還不在於對外打交道,而是蒙漢翻譯。到了明朝,最初在首都應天府(南京)的原南京公館館內設會同館。永樂六年(1408年)在新都北京順天府重設會同館。
這就是明朝的官方翻譯機構了,那明朝的翻譯主要是幹什麼呢?
首先是明朝初期,這一時期朝內尚有許多元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遺臣遺官,當時明朝最高任務是清掃蒙元殘餘勢力,所以主要是翻譯蒙古語,明朝洪武十五年農曆正月丙戌日(1382年)洪武帝任命翰林院侍講火原潔、編修「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精通蒙漢雙語的官仕,按照《蒙古秘史》中利用漢字對蒙古語字詞加以擬音書寫的方式,編寫一部蒙譯漢辭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著成,這本書就是《華夷譯語》。
狹義的《華夷譯語》指的就是這一部,但是後來明朝強大後,又陸續翻譯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廣義《華夷譯語》則是對明、清朝廷官方編纂的各種《譯語》、《雜字》、《來文》的統稱,這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附有外語原文原字以及詞義,並以漢字擬音的方式為外文詞彙注音。
那中國古代翻譯了多少種外語呢?說說明朝的事情,先說口譯,明朝的會同館是不斷擴大的,正統六年(1441年)按照館址位置分為南北二館,南館三所,北館六所。而後該館不斷擴增,截至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屬館十八處,正館和附屬館共19處。
這是哪十八處呢?
「凡通事額員,成化五年奏定,小通事額數,總不過六十名。遇有病故及為事等項革去職役者,照缺補。若事繁去處丁憂有過三名者,量補一名,計四夷一十九處額設通事六十員名。」——《大明會典·賓客、各國通事·卷之一千〇九十五》
在外國當中,規模最大的是,是朝鮮館(朝鮮語),有五員通事,很正常,古代朝鮮和中國關係太特殊了;其次是設有四員通事的,這是日本館(日語);然後三員館有暹羅(泰語)和佔城(佔語,佔族後基本被越南消滅同化);二員館有琉球(琉球語)、安南(越南語)、真臘(高棉語,即柬埔寨語)、爪哇(爪哇語)、蘇門答臘(亞齊語);一員館有滿剌加館(馬來語),緬甸館(緬甸語)。
此外還有就是和周邊少數民族打交道的館,這些館規模普遍很大,達達館(蒙古語),有七個人,而且後來還增設一個;回回館,也是七個,後來也又增設了一個,注意,這裡的回回館負責的是(波斯語),當時國內和色目人打交道有時候用得著;還有女真館,一開始是七人,後來增設兩人,成了規模最大的館;西番館(藏語)是五員名,後添二名;還有雲南百夷等處館六人,這是翻譯傣語的。還有畏兀兒,這個規模比較小,只有兩人,這翻譯的不算維吾爾語,而是察合臺語。
「四夷館」的女真館譯文
有個很特殊的館要說一下,就是「河西館」,這個規模比較小,一開始是一個通事,後來增加了一個,但後來都被廢除了,這是翻譯河西語的,這是啥語言呢?大家先要知道,河西走廊自唐末開始,淪陷已經很久了,明朝收復的時候,那裡並不是漢人為主,是後來經過很大的移民同化努力才重新恢復的。
現在《河西館譯語》以及《河西館雜字》所記載的語言,是明朝中期河西走廊地區所使用的官方語言,現代語言學家總結其詞彙含有蒙古語族、突厥語族以及西夏語的成分。當地在兩宋時期隸屬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然而西夏被蒙古滅亡時曾遭受慘重的大屠殺以及民族遷徒,當地又多被蒙古貴族所佔用。其後又被由西而來的突厥語民族伊斯蘭化。二百餘年後河西地區的語言含有蒙古語族、突厥語族以及西夏語的成分不為奇怪。但這種語言的歸屬至今仍無法設定,也不清楚其與現代的某種語言是否有著繼承關係,所以簡稱為「河西語」。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刊發的《華夷譯語》抄本,這是朝廷官方使用的一部蒙古文漢文對譯的辭書,圖「天文門」指的是天文類詞語
不過,這裡面有些館後來就廢除了,比如真臘、爪哇、蘇門荅剌、河西等館後來都廢除了,除了河西館是已經無必要(當地基本已經能通行漢語)外,其餘都是因為明朝停止下西洋,和東南亞很多國家交流中斷的緣故。
波斯文翻譯
不過會同館,後來主要是是負責招待的,是負責口譯,那負責筆譯的呢?負責筆譯的也有,叫「四夷館」,不過數量要少一些,明·永樂五年(1407年)在北京順天府首設四夷館,專門負責筆譯,隸屬翰林院,選取國子監生培訓。下分八館:韃靼館(蒙古語)、女直館(女真語)、西番館(藏語)、西天館(梵語)、回回館(波斯語)、高昌館(察合臺語)、百夷館(傣語)、緬甸館(緬甸語)。正德六年(1511年)增設八百館(傣沅語,北部一種泰語方言),萬曆七年(1579年)增設暹羅館(泰語),共為四夷館十館。剛剛上面提到的《華夷譯語》大部分都是它們翻譯的。
因為古代朝鮮、安南、琉球等都是使用漢字,所以自然沒必要筆譯他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