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虹,字佛心,號妙靈居士。
劉麗虹自幼酷愛書畫藝術,性格寬厚,為人正直善良,精勤不懈,寂寞尋道,廣徵博採,勤奮耕耘。早年曾受於長安世代著名國畫大師宋伯魯之後宋曾詒老師的指點親傳,擅長工筆花鳥兼寫意。她的觀音、釋迦牟尼、大象等。筆法特技,畫風嚴謹而不滯呆,活潑而不俗氣。在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的同時,追求畫技、畫材、畫法、用筆、用彩上大膽探索。將傳統畫技與現代畫技有機的結合,線、墨、色的完美結合,筆鋒清新甘暢細膩。使作品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在嘗試探索求新過程中,不斷總結,求得發展。
2002年8月在「首屆桂林堤川中韓書畫友好交流大賽」中,作品《和平之春》被評為「一等獎」,並在韓國堤川﹑漢城等地巡展收藏。
2002年10月19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全國千人名家書畫邀請展」中,一幅《出淤泥而不染》,榮獲「一等獎」,作品在桂林展出並收藏。
2003年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國際書畫交流大賽」中,成績斐然,榮獲「金獎」。並在桂林﹑比利時﹑加拿大﹑巴西﹑日本﹑韓國等地巡迴展出並收藏。
2007年7月在「全球華人書畫大賽」中,一幅「吉祥富貴」榮獲「金獎」。
2007年10月在「中日國際文化交流書畫大賽」中,一幅「大象」榮獲「金獎」並被日中友好文化交流株式會社重金收藏。
2009年10月在「中國﹑泰國﹑日本﹑韓國四國文化交流書畫大賽」中,一幅「觀音」榮獲「金獎」。並被日本大阪國家文物館收藏。近年來已有近百幅作品被全國各大寺院和佛教徒們珍藏。
作品欣賞
不為繁華易素心劉麗虹國畫賞析
李彬
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時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冷靜思考會成為一種奢望。對藝術家而言,寄寓思想、靈魂,乃至肉體的最好方式就是宗教題材:冬天去人世間取暖,夏天在佛法中乘涼,附草託木,夤緣求進,便成為藝術家的精神皈依。
從這個角度審視畫家劉麗虹的作品就不陌生了,不管是白描國畫,還是工筆重彩;不管是翎毛花卉,還是佛境造像,無不感到一種色調的喧譁,給人極其強烈的視覺新奇與衝擊,而其喧譁之中又呈現著一種神秘與幽遠的潛流。
劉麗虹的繪畫與其說是明心見性,不如說是精神自覺。她用工筆重彩的方式,折射自己的詩意追求和靈魂救贖。在國畫中,色彩是豐盈的,詭異的,墨分七彩是自然萬象;天不愛色,天無風花雪月;地不愛色,地無奼紫嫣紅。但國畫中的顏色也是極為講究的,是一種境界;墨不礙色也罷,色不礙墨也罷,都強調著色彩於本體的重要。
劉麗虹善於從天地間幻變的色彩中去感悟飄忽的詩意,在畫技、畫材、用筆、用彩上有著蹊徑獨闢的探索,既有油畫的立體感,也有水墨的浸潤感。她筆下的佛境造像,光明正大,鐘鼎坐堂,寶相莊嚴,寧靜而非喧囂,潔淨而非蕪雜,飄逸而非世俗,淡雅而非繁富;線條質感,色彩鮮明,風格寧靜。
在這裡,畫家的心靈體驗賦予了畫面獨特的魅力;她的那些內心深處爬剔而出的美學符號,讓人體味出生活際遇的苦辣酸甜,冷暖愛恨,並在生命感受的觀照中,發出自己的心靈回聲。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佛門廣大,佛法浩瀚。對我而言,六根難以清淨,五味常在心中;既不是人生超越者,也不是紅塵的逃避者,而是生活的承受者,對宗教題材一直景仰敬畏。但劉麗虹是新晉的朋友,函札交馳,索稿甚殷,虔誠的宗教情結和滾燙的藝術情懷感染著我,便靜下心來寫些自然懇切的文字;懇是真誠;切是滲透。
有人送孟郊一幅畫,請他題字賞評,詩人只寫了二句,極不平常:「苦寒萬種,入木三分」「一貧叫徹骨,千載來回聲」;有人物,有韻致,既嘆復賞,是好文字,也是高境界。心境可以平和,但不能死寂;觸處生春,暗香浮動,不為繁華易素心都是一種精神苦修——劉麗虹的繪畫如能多些文字的般若就更能接近無心境自空了!
困知勉行,聊以為序!
次日1:00 3:00 7:00 9:00 12:00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