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 左宗棠在給皇帝的奏摺《預陳剿撫H匪事宜片》中說:「 臣擬入秦後從容體察地方情形, 徐為籌辦, 暫惟加以兵威, 先將逆H痛予剿洗, 然後察H民乞撫之誠偽, 別圖所以處之。」
左公認為叛亂分子畏危不懷德,必須加以痛 剿,對其區別對待。
左宗棠經過一番緊張準備, 同治六年二月各軍陸續到湖北, 編為前中後三路十五營, 自統親兵營十哨及先鋒、後勁 、新前 、新後 四營。
馬隊五起, 總兵劉端冕、周紹濂率前路、中路十營啟行, 總兵楊和貴率後路五營及馬隊各營旗繼進, 由雲夢、德安、隨州啟程, 四月八日抵達樊城。
五月十三日, 左宗棠由樊城分三路入陝:
北路軍由左宗棠親率 7000 多人, 由樊城北上, 西入潼關, 阻截西捻軍東返河南;
中路軍由幫辦陝甘軍務劉典率5000多人, 由樊城進荊紫關, 經商州至藍田, 阻擊西捻軍南下湖北。
南路軍由高連升率 4000 多人, 由樊城溯漢水西上, 經鄖陽抵旬陽蜀河口, 以防西捻軍進入陝南, 三路大軍會合於西安。
六月十三日, 左宗棠進至靈寶, 經閿鄉, 於六月十八日抵達潼關。
時劉典一軍已先抵藍田。
左宗棠在潼關召集軍事會議, 部署鎮亂安排, 以清軍主力剿捻, 分部分兵力鎮壓十八大營叛軍。
劉松山、郭寶昌、劉厚基、高連升等部共約 2. 1 萬人, 為剿捻之師;
劉典、黃鼎兩部共 8000 多人, 駐守陝甘邊界, 為剿H之師;
其餘楚軍萬餘人, 分駐鳳翔、宜君、華州、華陰、渭南、臨潼等地, 策應各軍, 為兼討H、捻之師。
清軍與H、捻聯軍之戰,大家可以參考前文。
西捻軍由龍王辿( chan) 渡河後, 清軍劉松山、郭寶昌兩部跟蹤追剿。
左宗棠誠惶誠恐地上奏清廷,「 自請從重治罪」, 又令喜昌率吉林馬隊, 渡河孟津, 急馳山西澤州和潞安, 東西夾擊西捻軍, 令馬德昭自潼關防守解州和運城鹽庫。
西捻軍攻克吉州、鄉寧, 經河津、稷山、絳州、蒲縣、襄陵、臨汾、洪 洞 至 曲 沃, 十二月九日, 由垣曲縣東達河南濟源, 直指畿輔, 直隸局勢緊張。
十一月十八日, 左宗棠調集了5000 多人, 由臨潼啟程東出潼關, 渡河經山西, 東越太行山, 至直隸京畿一帶, 南北夾擊西捻軍。
至此,陝西清軍兵力再次空虛。
喬松年,劉蓉陣前退縮
左宗棠入晉前, 奏請清廷由劉典暫代陝甘軍務。
巡撫喬松年以「 左宗棠難期遽返陝境, 捻H土逆潰勇遊匪, 種類雜沓, 籌辦惟艱」, 要求病免。
時任陝西巡撫喬松年在關鍵時刻拉胯,臨陣退縮。
劉典代理陝西巡撫。
劉典也藉故推辭, 說他是「 草莽書慵」,「 疏於帷幄」, 沒有統籌全局能力。
又「 母老, 望歸性急, 不能勝任, 固辭」, 受到了清廷嚴厲責斥。
劉典也準備拉胯,被小寡婦痛斥一番,只得硬著頭皮硬上。
劉典署理陝西巡撫和代辦陝甘軍務後, 為了堵截十八大營叛軍進入陝境,。
在北路麟、宜一帶命令高連升進駐宜君楊家店, 兼顧同官、耀州,。
劉端冕駐麟州、周紹濂駐中部、洛川,。
原駐麟州的劉厚基相勢北剿, 兼顧中路。
西路千、隴一帶, 命令羅洪德駐千陽, 張嶽齡駐隴州, 蕭德經駐麟遊, 周達武移駐寶雞。
邠、長一帶, 黃鼎駐長武, 譚玉龍駐邠州, 陳集賢駐三水。
劉典駐三原, 庫克吉泰駐鹹陽, 節制各路清軍。
劉松山在綏、榆一帶剿滅董福祥時, 董志原十八大營已意識到面臨清軍圍剿的威脅。
叛軍為了反擊即將來臨的圍剿, 繼續不斷地籌集糧食,「 自延以達千隴, 回騎四出, 冒死掠食, 無日無之」, 準備拼死抵抗, 固守根據地。
同時又多次進行戰略出擊,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集中全力返陝, 爭取深入關中腹地。
一是在隴南開闢戰場, 牽制清軍, 減輕對董志原的壓力。
是年春, 甘肅出現嚴重春荒, 饑民遍地。
董志原 「 糧乏已極」, 十八大營「 疊陷慶陽、寧州、鎮原、平涼, 力圖 竄 陝 掠 食」。
馬化龍「雪中送炭」
教主對董志塬寄予厚望,董志塬是金積堡的屏障,屏障失去,金積堡危矣
正所謂「唇亡齒寒」
同治七年冬,「董志塬巢內糧食將絕,馬化漋(龍)於二月初旬,用駱駝一千五百餘只,馱運糧食接濟」。
而且,「各逆洋槍、洋藥、戰馬,屢據擒賊供稱,均由馬化漋自歸化城一帶販來。」
不光是糧食,還給他們提供軍火支持,如同他支持雲南一樣。
全力返陝:
叛軍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內, 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返陝戰役。
這裡擇其重要者敘述
同治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董志塬十八大營首領白彥虎、馬長順、馬正和,楊文治等分隊返陝。
董志塬叛軍「 以陳林、馮君福居前, 崔偉、於彥祿、馬正和、藍明泰繼之, 其餘逆首, 隨後策應。
共合悍黨三四萬, 分道而出, 屯踞正寧南北兩原及永樂堡、白吉原、宮河原一帶, 將併力以擾秦川。
黃鼎率彝字全營由邠州城進剿, 令徐佔彪屯牛家堡, 扼其要衝。
劉倬雲、雷正綰分別由職田、政平會剿。
三水之戰
同治七年12月上旬, 有叛軍「 大股竄至三水之廟底、甘家村一帶」, 千餘騎至邠州、永樂鎮、白堡等地。
叛軍首領馬正和在長武遭阻擊, 惱怒之極,遂率 13營萬餘人至邠州、三水。
12月七日向黃鼎部彝軍發動猛烈進攻。
「 馬正和怒馬回衝, 自稱其名, 大呼而至」, 被洋槍傷其左肋, 又身中數矛,「 猶能勒馬格鬥」。
馬正和真是悍匪,向清軍黃鼎部彝軍正面討戰,孤身持刀向清軍衝鋒。
這個人沒想到他的對手是誰?那可是打敗過「小霸王」張宗禹的「雙槍兵」
也都是些悍不畏死之輩,且黃鼎此人雖然是秀才,但也是個「流氓文人」,別人玩不轉的彝兵,在他手裡簡直就是「如臂使指」。
他見一叛軍揮舞大刀,孤身飛馳而來,就下令:「瞄準打」
彝兵在家都經常打野豬,個個「神槍手」,一槍擊中其左肋。
狂奔之間,被槍擊中的馬正和,身形頓時一滯,馬也慢了下來,機會來嘍,數名彝兵此時化身「投鏢者」,還是發揮在家打獵的拿手絕跡,遠距離向馬正和飛鏢,這個是彝兵常用的小矛。
「噗噗噗」身上三個血洞。
好個悍匪,身被數創,流血汩汩,仍然鬥志昂揚,呼號著,勒馬與清軍近身格鬥不止。
隨後趕來的叛軍,將馬正和救出。
叛軍遂撤離戰場,此役叛軍被黃鼎部追擊,傷亡1000餘人。
在叛軍陣營中,能戰者尤其是個人戰力超群,武藝出眾者唯馬正和,楊文治二位偽元帥
楊文治善用一桿12斤重的長矛,在馬上輪轉如飛,悍不可擋,後戰死沙場。
邠州白吉原(北極)之戰
同治八年正月初一日, 董志原叛軍首領馮阿渾、郭阿渾、張萬寶、馬正和、馬長順、馬文舉等至隴州楊家河一帶, 連營四五十裡,「 聞大軍十萬西來, 亟圖廣擄糧食, 為固守計」。
叛軍在白吉原與清軍主力大戰, 叛軍十數路, 蜂擁而至, 每隊約一二千人, 橫亙十餘裡, 從四面合圍清軍。
清軍憑藉新式槍炮,「 團結方陣, 周圍槍炮環擊」, 於彥祿受重傷, 叛軍死傷慘重, 主動撤退, 向宮河原退走。
初七日叛軍由寶雞虢鎮下遊渡河向南, 清軍李輝武防堵南山一帶。
叛軍又折東至眉縣、岐山、扶風, 遭清軍副都統常興阿截擊, 由鳳翔、麟遊退回甘境。
等州縣。
叛軍還南下白水、韓城、澄城、同官、耀州、三原、富平等地。
叛軍十八元帥之一的王明章在鳳縣梅見溝被清軍打死。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記載:「 甘、麟之間, 遍地皆賊」,「 無日不有戰事」。
叛軍白吉原失敗後, 在董志原即將遭到清軍大舉圍剿的形勢下, 在蕭金鎮召開軍事會議, 決定進行改編, 將十八大營合併為四大營, 由白彥虎、崔偉、禹得彥、馬正和分別擔任各營首領。
同時決定撤出董志原, 北徙金積堡, 以主力護衛家屬和輜重先行。
崔偉、馬正和率萬餘人, 埋伏董志原, 阻擊清軍, 掩護主力撤退。
又派遊騎數百, 由太昌、政平兩鎮突出涇河兩岸, 牽制和迷惑清軍。
二月二十三日, 左宗棠命令雷正綰、黃鼎、馬德順等率清軍由長武縣分路進剿董志原, 剛從舊營衝出的「老弱輜重,因人馬眾多,未能疾走」,被清軍追剿,——董志塬之役,叛軍死傷慘重,官方史書記載:「殺斃、餓斃、及墮巖落澗,實有二、三萬之多」。隨後後佔領太昌鎮、焦村、石社、蕭金鎮、董志鎮。
旋又佔領鎮原、慶陽, 控制了慶陽、涇州一帶。
時陝西叛軍向預望、半角( 個) 城、金積堡一帶 撤 退。
從董志塬的隴東陝北交結地帶,向寧夏川的黃河灌區,凍結的地面被幾十萬人腳踩,車碾,早已化為一片泥濘:
成隊的牛車載著老幼,坐不上車的艱難地在泥濘中跋涉,幾十萬人四散奔突,揮淚灑別曾經生活了四年之久的土地,向著未知的遠方走去。
前方如何?無人知曉,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可以吃一口熱飯喝一口熱湯,讓久已疲憊的心能暫時安歇下來。
走吧,走吧,至少後面再也沒人追殺,看,前方來了成串的駱駝,那是朋友的關懷,有救了。
百戰餘生的老弱婦孺號哭者奔向希望。
金積堡的駝隊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人流滾滾向著西北方向,人流擁過去了,在踐踏擁擠之中死去的病人弱童,都靜靜地半埋在黃土泥濘的道路上。
金 積 堡 向董志塬敞開大門 同時拉開了自己的悲劇性結局。四月, 榆林、綏德、延安、麟州各府州縣的潰兵遊勇及饑民武裝也被清軍剿滅, 左宗棠決定分三路進兵甘肅。
今天的文章在大段的刪減,很有些慘不忍睹之處
原創不易
歡迎大家點讚,分享,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