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湘軍「吉字營」中的5大虎將,第一殺心之狠,連曾國荃都膽寒

2020-12-25 Hei白歷史

說起晚清,就不得不提到湘軍,而說到湘軍就不得不提到「吉字營」;「吉字營」的統領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單論才能而言,曾國荃絲毫不弱於曾國藩,而且曾國荃勇猛好鬥,生性殘忍,很快就成為湘軍中的頭號猛將。攻安慶、破天京,戰功赫赫,當時無人出其右,而曾國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戰果,與其所率的「吉字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吉字營」本就是由一批亡命之徒組成的,加上曾國荃許以「破城後劫城三日」的承諾,所以「吉字營」打起仗來更是不要命,就連鮑超這等「戰爭狂人」碰到「吉字營」都要退避三舍,可見「吉字營」到底有多兇狠;而這裡就來盤點下「吉字營」中的五大虎將,也就是曾國荃最倚重的五大悍將,來看看都有誰吧:

TOP、5 郭松林

郭松林是湖南湘潭人,早年事跡不得而知,後加入湘軍,隸屬曾國荃,成為「吉字營」的一員;這郭松林悍勇異常,在「吉字營」這種猛人輩出的地方,都算得上數一數二的,每戰皆身先士卒,後因功官至把總;在圍攻吉安時,太平天國第一名將石達開來援,雙方激戰時,郭松林率部陷陣,大破石達開軍。後來圍攻安慶時,郭松林率眾於小池驛會剿陳玉成部,攻克安慶後,郭松林因功擢升遊擊,賜號奮勇巴圖魯。

後被調往李鴻章的淮軍,成為李鴻章麾下數一數二的猛將,屢破太平軍。雖然郭松林官位也一路扶搖直上,但對於曾國荃仍是言聽計從,曾國荃奉命平定捻軍時,調郭松林募兵前來支援,郭松林二話不說便招募湘軍前去,期間因中伏差點死去。傷愈後,李鴻章命其統萬人,號「武毅軍」,此後郭松林跟隨李鴻章南徵北戰,最終平定了西捻軍和東捻軍,因功賜黃馬褂,予輕車都尉世職。授湖北提督,調直隸,第二年郭松林因病去世,清廷特許建專祠,諡「武壯」。

TOP、4 張詩日

張詩日是湖南湘鄉人,早年跟隨羅澤南戰江西,在羅澤南戰死於武昌後,張詩日便被調往曾國荃處;能被調往曾國荃處的,基本都是一等一的猛人,而且是那種桀驁不馴的猛人,張詩日就是如此。在「吉字營」,不管是過江龍還是下山虎,都得盤著,畢竟曾國荃那可是一尊「殺神」,張詩日在「吉字營」找到了歸屬感,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此後屢立戰功,成為曾國荃的心腹大將之一。

在攻打安慶時,張詩日率領三個營的兵力,在樅陽擊敗了太平天國的援軍,在攻克安慶後,張詩日因功擢升為副將,加總兵銜,賜號幹勇巴圖魯。在攻打天京時,張詩日多次率兵擊退太平天國的反撲,並在城破之後率眾登龍廣山,奪太平門,並從神策門轉戰至獅子山,奪儀鳳門,清廷授直隸宣化鎮總兵,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後又跟隨曾國藩去平定捻軍,病逝後諡「勤武」。

TOP、3 蕭孚泗

蕭孚泗早年加入湘軍後,跟隨羅澤南轉戰江西、湖北,並因功晉升守備;後跟隨曾國荃支援江西,戰後被劃歸曾國荃部下,至此成為曾國荃麾下的一員悍將。在大戰小池驛,收復太湖時,蕭孚泗功勞最多,因而被賜號勷勇巴圖魯。在安慶之戰後,蕭孚泗再次因功以總兵記名,加提督銜,授河南歸德鎮總兵。在曾國荃準備進攻天京時,蕭孚泗主動請纓擔任前鋒,一路攻城拔寨,直到天京城下,因功以提督記名。

在天京城下,蕭孚泗擊退李秀成的援軍,賜黃馬褂。後又與總兵李臣典襲破雨花臺石城,追至上方橋,斬敵數千,又破秣陵關賊卡,擢福建陸軍提督。在攻入天京城後,蕭孚泗率眾南徵北戰,身上傷痕累累仍不肯下前線,在攻破天京後,蕭孚泗又在民舍中找出了潛藏的李秀成以及洪秀全的二哥洪仁達;因功賜封一等男爵,賜雙眼花翎;去世後諡「壯肅」。

TOP、2 李臣典

李臣典是湖南邵陽人,十八歲從軍,最初是王珍的部下,後隨曾國荃支援江西,隸屬於湘軍「吉字營」;這李臣典是真正的亡命之徒,論驍勇,在「吉字營」能排進前三,是曾國荃最信任的鐵桿心腹;在吉安之戰時,曾國荃遭遇重創,李臣典勇猛爭先,追殺太平軍至永豐、新淦。看得曾國荃都目瞪口呆,讚嘆道「張飛在世」,戰後破格提拔他為寶慶營守備。在隨後收復景德鎮、浮梁的戰役中,李臣典皆為先鋒。

而且在安慶之戰時,曾國荃受傷墜馬,幸虧李臣典馳救以歸;而且在危急時刻,也是李臣典拼死衝鋒,打破太平軍的圍困,安慶才得以攻破,戰後晉升參將,賜號「剛勇巴圖魯」。在攻打天京時,曾國荃看著天京的高牆壁壘是徒嘆奈何,結果李成典自告奮勇,與副將吳宗國等日夜挖地道至天京城牆下,攜巨量彈藥藏於地道中,炸毀了城牆,之後李臣典率軍入城,下令見長發者、新剃髮者皆殺,最終殺賊十餘萬人。但其間李臣典連御十女,恃壯不休息,最終死在了床上。後論功行賞,李臣典功列第一,錫封一等子爵,賜黃馬褂、雙眼花翎。此時李臣典已經兵卒,詔加贈太子少保,諡忠壯,吉安、安慶、江寧各建專祠。

TOP、1 朱洪章

朱洪章是貴州錦屏人,在投入湘軍之前,朱洪章就已經是一員久經沙場的猛將了,後因吃了敗仗,被降職;在曾國荃攻打景德鎮時率部從徵,因功官復原職;曾國荃見朱洪章作戰勇猛,於是就有意將朱洪章調到自己麾下,而朱洪章對曾國荃也是很欽佩,關鍵是「吉字營」很對朱洪章的口味,當時若論哪個軍最富有,首推便是曾國荃的「吉字營」,破城之後劫城三日,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當兵打仗不就為了升官發財麼。

可能是以前窮怕了,所以這朱洪章比起其他的人更為兇狠,每破一城,恨不得掘地三尺;在安慶之戰後,太平軍投降的有數萬人,曾國荃雖然在戰場是一尊「殺神」,殺俘之事也沒少幹,但一次殺這麼多還是有點猶豫,正在糾結怎麼辦的時候,朱洪章提議「惟有殺最妙」,曾國荃不忍心,就交由朱洪章去辦,這朱洪章也是狠人,半天就把幾萬人殺了個精光,手段殘忍,令人髮指,連曾國荃這等見慣殺戮的人,都膽寒不已。後來在攻打天京的時候,朱洪章依然是首功,但由於他不是湖南人的緣故,所以最終被李鴻章定為第三。而且在之後,朱洪章的官職始終不高,曾國荃曾為他求過官,但依然沒有結果。

如果說湘軍是晚清時期的王牌部隊,那「吉字營」就是王牌中的王牌,基本上全部都由亡命之徒組成,而且偏偏曾國荃又能鎮得住他們;而這 曾國荃麾下的「五虎大將」,其實都是驕悍之輩,尤其是朱洪章和李臣典這兩人,簡直就是漠視生命的「人間兇器」,不僅視他人生命如草芥,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可能朱洪章後期一直得不到重用,也是源於此吧,除了曾國荃,估計誰都沒信心駕馭得住他;唯獨這李臣典,死得就有點搞笑了……

相關焦點

  • 滅太平天國,「吉字營」居功第一,為何之後不再有表現機會?
    八旗、綠營腐朽無能,為拯救危如累卵的大清王朝,鹹豐皇帝被迫放手讓曾國藩組建私人武裝——湘軍,最終滅亡太平天國,為清朝延續國祚數十年,曾國藩也成了中興名臣之首,號稱「千古第一完人」。從戰鬥力上講,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時確實相當給力,將士悍不畏死,其中曾國荃「吉字營」,鮑超「霆軍」,彭玉麟長江水師,最為厲害。
  • 湘軍悍將蕭孚泗:活捉忠王李秀成,然後回湘鄉老家建房子
    1864年7月,攻克南京之消息傳到北京,慈禧太后非常高興,對中興清朝大功臣之湘軍諸位將領普遍賞賜。曾國藩,一等侯爵;曾國荃,一等伯爵;李臣典,一等子爵;蕭孚泗,一等男爵,等等。湘軍成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過上幸福美滿之日子,令人羨慕。當然,李臣典無法享受美好日子,因為他已經提前透支「餘額」,死於溫柔鄉。
  • 曾國荃的尷尬:哥哥都成「完人」了,為啥我連「名臣」都不算?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了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 曾國荃1萬湘軍攻破30萬大軍的天京,難道是梁靜茹給他的勇氣?
    太平天國與清軍最後的決戰就是天京保衛戰,曾國荃率領一萬湘軍攻破了天京城,30萬太平天國大軍一敗塗地,除了少部分逃走外,其他盡數被清軍剿滅。 30萬的太平天國大軍不是1萬湘軍的對手,而且他們還是據城而守。
  • 曾國荃暴富傳說:攻克天京後,他掠奪到多少財富,為何還一再哭窮
    況且洪秀全在天京經營十一年,他的用度之奢靡早已傳遍天下。 這點連曾國藩也沒料到,他在給朝廷的報告中說: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貸財,實出微臣意料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 二曾言之鑿鑿,朝廷也並未追究此事,大度地表示:逆擄金銀,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今據奏稱,城內並無賊庫,自實在情形。
  • 李鴻章夠狠,兩頓飯局殺死5位王爺4位大將,4萬太平軍
    然而,李鴻章卻沒俾斯麥那種對外強硬之態度,沒有「鐵血」精神,「內需變法,外須和戎」成為其政策指定之出發點。因此,19世紀70年代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幾乎都是李鴻章籤訂,包括大夥熟知的《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正因為如此,李鴻章給別人感覺就是「軟弱」、「缺鈣」。
  • 曾國荃攻陷太平天國,打開太平軍國庫後,突然大喊:我命休矣!
    被譽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可謂是替人辦事的高手,他正是憑藉著高超的辦事技巧在滿漢諸多大臣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晚清的肱股之臣。但即便是這樣的一位人物,在處理湘軍與清政府之間的關係時,也險些因辦事不妥當而命喪黃泉。
  •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30萬大軍為何擋不住1萬湘軍?
    遂做了一系列軍事部署,分別給曾國荃、曾貞幹、彭玉麟、鮑超、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安排了任務,目標只有一個,拿下天京。這其中,曾國藩的親兄弟曾國荃擔任主攻。此人急功近利,又極為兇殘,在各部清軍未按原計劃出師前,便率軍急進,連下無為、巢縣、含山、和州、太平府、東梁山、金柱關、蕪湖、江寧鎮、大勝關等地,直逼天京城。
  • 統御江南,鄙視槍炮,稱霸晚清的湘軍實力到底怎麼樣?
    湘軍在內部組織上不同於傳統軍隊,它全軍上下官員都屬於一張網絡,是曾國藩的同鄉、學生、和故交。全軍由上到下層層隸屬,軍官自己招營官,營官自己招部隊,全軍聽令"大帥"曾國藩一人。 湘軍剛成立之初,陸軍加水軍一共二十三個營,人數一萬人。而十年後圍攻天京之時,湘軍已經有12萬人之眾,遠超北方僧格林沁的八旗騎兵,是晚清第一大武裝力量。
  • 帝國餘暉:八旗衰落背景下,清朝削弱漢族督撫之努力
    康熙時代,八旗已經沒有往日雄風,漢軍綠營崛起,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及徵討準噶爾戰爭中,充當主角。乾隆時代,八旗、綠營都腐朽沒落,其中八旗最為嚴重,他們連祖宗看家本領——騎馬射箭,都不會。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八旗、綠營一潰千裡,無法抵擋太平軍凌厲攻勢。
  • 「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曾國荃,竟然用「人頭」維持了一方秩序
    面對如此嚴重的災情,連官員都不想當這地方官了,山西前任巡撫鮑源深就以舊疾加重為由,向朝廷奏請開缺,這就是大清朝的好官員。官員可以撂挑子,但是,朝廷卻不行啊,歷史上爆發嚴重的自然災害時,往往伴隨著暴動。於是,清廷思索再三,派出曾國荃繼任山西巡撫。
  • 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清庭拜請湘軍最後的虎將——劉錦棠
    在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之際,國難思良將,清廷中樞馬上想起了那位智勇雙全的將領,湘軍最後的虎將——劉錦棠。於是下旨南洋通商大臣湖廣總督張之洞,立刻放下手頭公務,務必親往其休養地湖南湘鄉,代朝廷探望這位不戀權勢,收復新疆後,巡撫有方,告病開缺在家的湘軍統帥
  • 都屬地方團練,為什麼曾國藩湘軍被裁10多萬,李鴻章淮軍能倖免?
    誰曾想,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情被曾國藩的競爭對手們知道了,他們在朝廷上向慈禧告狀,並列舉了曾國荃的3大罪狀:「1、朋黨結私而沆瀣一氣並作亂;2、私吞敵賊巨額財富;3、擁私人武裝,日益強大,留有後患,最終是大清之國之殤!」
  • 天國疲軟:洋槍洋炮的30萬太平軍為何攻不下1萬湘軍?
    太平軍(特別是李秀成部)的火器之多,甚至令作為政府軍的清軍將領感到震驚,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就曾坦言,(忠王李秀成部)「開花大炮多尊及洋槍二萬杆,其火器精利遠優於湘軍百倍」。這支圍困天京(今南京)的曾國荃部湘軍孤軍深入,總數不過三萬,其中有8000人是從湖南招募來的新兵。這批人由於缺乏實際戰爭經驗,戰鬥力肯定不強,曾國藩就說「新營太多,兵不可靠。」更重要的是,天災流染,死亡枕藉。
  • 追殺太平軍到甲午慘敗,為何湘軍、淮軍戰力下滑這麼快?
    1854年2月,曾國藩從衡陽移師北上,湘軍水陸17000人,戰艦百餘艘,浩浩蕩蕩進駐長沙,準備迎接成軍以來第一大規模戰鬥。對陣太平天國期間,湘軍前期連連慘敗,曾國藩差點連老命都陪上去了;後期則連戰連捷,追著陳玉成、李秀成等狂揍,最終攻入天京,滅了太平天國。
  • 安慶之戰:太平軍「圍魏救趙」與湘軍「圍點打援」之較量
    此次安慶戰敗,天京西部門戶喪失,拉開了太平天國敗亡之序幕。 安慶之戰,太平軍有主場優勢,但依然打不贏湘軍,原因何在呢?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雙方所採取之戰術,直接關係到勝敗得失。安慶之戰:太平軍無法複製之前成功經驗,「圍魏救趙」之計失敗;湘軍繼續「圍點打援」,再次獲勝。在此,筆者就從雙方戰術分析,太平軍為何失敗,湘軍又為何勝利?
  • 湘軍後期有多亂?名將「連御十女」暴死,彭玉麟逼曾國藩殺弟弟
    很多人都勸他起兵稱帝,但是為何曾國藩沒有聽從反而拒絕了呢?其實背後暴露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湘軍已經到了不解散不行的地步了。 湘軍前期是鄉勇為主,算是一支比較乾淨的軍隊,但是到了後期以遊民和兵痞為主。以遊民和兵痞為主的軍隊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們實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強;另一方面這些人難以駕馭,蔑視軍紀,破壞力巨大。老勇的大量加入,使湘軍的軍紀越來越難維繫。
  •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2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2萬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持續長達13年,吸引了大量的貧苦百姓加入他們的隊伍,太平天國全盛時期兵力超過百萬之眾,那麼聲勢浩大的太平軍為何不敵曾國荃的2萬湘軍? 太平軍佔領天京後不久,清政府派向榮率領5萬人駐紮在天京城北的紫金山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清軍在此地建立大營,無疑是準備以孝陵衛作為攻城的突破口。 除此之外,清政府還派琦善在揚州附近,建立江北大營,兩大營的建立將直接威脅到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天京保衛戰爆發。
  • 26歲英王陳玉成之死:3次決策失誤,20多位將領被殺
    陳玉成臨死前,直言:今天我被殺了,明天苗賊就得死,連一個「賊名」也得不到;我死了,太平天國就失去了一半,註定敗亡。其實,英王陳玉成本可以不用死,卻因3次決策失誤,走上了不歸路,20多位將領跟著被處死,實在是可惜了。26歲英王陳玉成之死:3次決策失誤,20多位將領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