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綠營腐朽無能,為拯救危如累卵的大清王朝,鹹豐皇帝被迫放手讓曾國藩組建私人武裝——湘軍,最終滅亡太平天國,為清朝延續國祚數十年,曾國藩也成了中興名臣之首,號稱「千古第一完人」。從戰鬥力上講,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時確實相當給力,將士悍不畏死,其中曾國荃「吉字營」,鮑超「霆軍」,彭玉麟長江水師,最為厲害。
從立功角度看,「吉字營」居功第一,因為這支部隊率先攻破天京,奪取了滅亡太平天國首功,堪稱清朝中興「功臣」。有意思的是,「吉字營」居功第一,但往後一系列戰爭,如剿滅「捻軍」,收復西域,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都看不到這支部隊的蹤影。那麼,太平天國滅亡後,為何「吉字營」不再有表現機會呢?
01
、「吉字營」組建,及其所擅長之戰術
1853年初,曾國藩在長沙組建湘軍,後轉移到衡陽,編練水軍、陸軍,總計人馬17000餘人,塔齊布、羅澤南、褚汝航、李孟群、楊載福、彭玉麟、李續賓等都是此時投靠曾國藩,或者支持其創辦軍隊。曾國荃,曾國藩九弟,一心熱衷於科舉考試,還未組建湘軍,沒啥表現機會。
1856年,曾國藩連戰連敗,被圍困在南昌孤城,江西境內8府47縣全部落入太平軍之後,局勢糟糕到極點。此時,胡林翼軍團圍攻武昌,無法抽調,也不會救援江西,曾國藩處境堪憂。為此,曾國荃向湖南巡撫駱秉章求情,希望能組建一支軍隊,去江西救援兄長,挽救局勢。
駱秉章夠意思,同意曾國荃請求,讓其招募3000兵馬,開往江西作戰,因首戰是吉安,故而稱之為「吉字營」。戰術上,「吉字營」擅長的是「龜殼戰術」,就是挖掘壕溝、構築堡壘、建立柵欄,憑藉大清國力耗死對手。安慶、天京能夠攻下,都是得益於這戰術。
02
、戰爭模式改變,「吉字營」不再適應新環境
「吉字營」所擅長的戰術,被曾國藩總結為「結硬寨,打死仗」,雖說成本巨大但效果非常明顯。為何呢?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實行「封地制」,諸侯王各自管理轄區,寧可死守城池,也不願意突圍而出。如此,「吉字營」圍攻城池,藉助水師優勢截斷對方糧道,打起消耗戰,坐收勝利果實。可以說,是洪秀全糟糕透頂的「封地制」,成全了「吉字營」,讓曾國荃有了「曾鐵桶」之稱。
太平天國滅亡後,清朝對手改變了,「吉字營」戰術適應不了新環境。例如,「捻軍」改革後,增加騎兵數量,減少步兵,機動性很強,曾國藩屢次圍剿,都被耍的團團轉,一點成績都沒有。如此,清朝換下曾國藩,讓李鴻章督師,劉銘傳成了開路先鋒,大展拳腳。至於對付西方列強,「結硬寨」壓根行不通;對手火器優勢太過明顯,海軍更是碾壓湘軍水師,「吉字營」打法早已過時。
03
、紀律糟糕,民怨沸騰,不適合和平時期
「吉字營」戰術不適應新環境,無論是對付「捻軍」還是歐美列強,都顯得力不從心,保留這支部隊,貌似沒啥必要。當然,「吉字營」被裁撤,與其糟糕透頂的紀律不無關係。湘軍陣營中,論紀律糟糕程度,第一是鮑超「霆軍」,第二就是曾國荃「吉字營」,這絕對是令百姓「聞風喪膽」的勁旅。
1861年9月,「吉字營」攻破安慶,屠殺城內將士16000餘人。此時,湘軍連續作戰,餉銀又沒能及時發放,曾國藩乾脆下令「兵丁索城三日」。三天之內,湘軍可以任意劫掠城內物資,不受軍紀約束,百姓有苦說不出。1864年,攻破天京後,「吉字營」專注搶劫,使得洪天貴福得以順利逃脫。
「吉字營」第一悍將李臣典,臭名昭著,入城後任意霸佔民女,因縱慾過度暴斃而亡,年僅26歲。如此糟糕紀律,戰爭年代可以容忍,和平時期就不行,容易激起民變。後來,「霆軍」也是因此被裁撤,紀律太差的緣故。
04
、曾國藩絕對嫡系,朝廷不放心,下令裁撤
1864年7月,「吉字營」攻破天京,因紀律太過糟糕,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曾國荃只好稱病辭職,躲避輿論指責。不久,「吉字營」被迫解散,湘軍唯一保留下來的勁旅,陸軍系列就只有鮑超「霆軍」了。那麼,為何不暫時保留紀律第二差的「吉字營」呢?很簡單,「吉字營」是曾國藩絕對嫡系部隊,清朝不放心。
湘軍,與八旗、綠營不同,它不屬於正規軍,而是私人武裝力量,具有很強的獨立性,朝廷不能直接指揮,是潛在的割據勢力。1860年,八旗、綠營組成的「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鹹豐皇帝無人、無兵可用,只好放手給曾國藩,讓其節制蘇、浙、皖、贛等四省軍務,權勢超越清初吳三桂。
曾國藩奪取地方實權後,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江南地區成了「湘系王國」,清朝非常忌憚,害怕他有朝一日起兵造反,「黃袍加身」。此時,「吉字營」已經擴編120營,總計兵馬6萬,對朝廷是個巨大威脅。要知道,清朝家底八旗馬隊,總計不過3萬,且戰鬥力遠遜湘軍,朝廷豈能不畏懼呢?
綜上所述,剿滅太平天國,曾國荃麾下「吉字營」居功第一。但是,「吉字營」戰術不再適應新環境變化,又因紀律過於遭遇,且還是曾國藩絕對嫡系,清朝自然不能容忍。1864年7月,天京陷落,「吉字營」被裁撤,曾國荃在眾人聲討中稱病辭職,回家躲避輿論指責。那麼,若是「吉字營」保留下來,能擊敗列強嗎?
參考書目:《湘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