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弘商學院直播知識:葡萄酒消費市場成熟
益弘商學院直播知識新聞,益弘商學院直播知識了解到,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1-8月,全國釀酒產業範圍以上企業釀酒總產量3749.67萬千升,同比降落3%。其中,白酒產量418萬千升,同比降落11%;啤酒產量2498萬千升,同比降落7.87%;葡萄酒產量16.78萬千升,同比降落28.9%!
不只國產葡萄酒產量下滑,進口葡萄酒也墮入了「30%」的魔咒。按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發布的數據,上半年,我國進口葡萄酒的量和額同比降幅均維持在三成左右。
同樣從以上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下滑後,上半年,規上葡萄酒企業(指年收入到達2000萬元以上的葡萄酒企業)的銷售收入和葡萄酒進口額8.3億美圓整體加起來,還不如白酒企業洋河股份半年的銷售業績。
國產葡萄酒的日子愈加難過,上半年,規上企業的銷售收入缺乏45億元,不只被葡萄酒的進口額超越,整體還比不過黃酒的範圍(銷售收入64億元)和利潤(6億元)。國產葡萄酒的半年銷售收入僅相當於貴州茅臺的系列酒範圍。
事實上,今年的疫情對國產葡萄酒行業只是雪上加霜。早在2018年,我國規上212家葡萄酒企業的停業收入累計不到300億元,和5000多億元的白酒市場範圍相比,不到1/10,利潤總額只要白酒企業的零頭,僅30億元。
危機由來已久。在葡萄酒專家王德惠看來,國產葡萄酒從2012年銷售額和利潤到達高潮後一路下滑彷徨,直至被進口葡萄酒超越;進口葡萄酒在2017年量額到達峰值後,從2018年開端走下坡路至今。
「葡萄酒要還市場的欠債!」今年中酒展上,原中酒協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現任中國酒類流通協會葡萄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祖明一語中的——疫情對葡萄酒的影響最大,實踐上下滑嚴重和葡萄酒本身存在的問題相關。
葡萄酒的三大欠債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旺季,對商家而言,葡萄酒的銷售比前幾年差多了。
9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位於重慶南岸區的華潤萬家超市看到,作為國產知名品牌,長城牌葡萄酒竟作為白酒豐谷酒王買一件促銷的贈品,呈現在貨架的醒目位置。葡萄酒的市場位置可見一斑。
葡萄酒到底怎樣了?從1995年、1996年到如今,哪些是廠商值得要做下去的,哪些是值得深思的?
國慶節前,在青島舉行的中酒展上,業界諸多大佬參與了首屆中國葡萄酒行業年會暨第四屆全球葡萄酒G50峰會。這是疫情發作以來,葡萄酒行業線下面對面的第一次集體反省。
在葡萄酒行業中,中國葡萄酒的課怎樣補?中國葡萄酒市場怎樣拿回來?從2017年就在寧夏吳忠市種葡萄、蓋酒莊的寧夏西鴿酒莊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言志在年會上說,以前葡萄酒的開展更多聚焦在品牌營銷,如今至少要往前走一步,要曉得葡萄酒是釀出來的,這是第一步。再往根上走要去種葡萄。
「好的葡萄酒七分種,三分釀。」張言志以為,從種葡萄到釀酒,這個課要補。他釀國產葡萄酒,但過年回老家青島,同窗拿出來款待他的卻是進口酒。
「這是自信心的缺失。當大家都以為進口葡萄酒代表優質、國產葡萄酒代表質量不好。這就是中國葡萄酒整體銷量下滑的基本緣由。」他說,如何挽回消費者的自信心,要從田間地頭做起。
第二個要還市場的債是激進的市場銷售和未成為消費者日常消費飲料酒的宏大反差。
「這次疫情對葡萄酒的影響最大,由於葡萄酒到如今為止,還是以匯集性的消費、餐飲為主。白酒、啤酒都有一定的家庭消費來支撐。」王祖明以為,疫情後有一個報仇性的增長,但對葡萄酒而言只是部分的,短時的。
在集體深思中,無論是協會秘書長,還是營銷專家、進口商,分歧以為葡萄酒要走進消費者的日常消費,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王祖明說,葡萄酒跟圍城一樣。外面的人看著裡面挺繁華,覺得葡萄酒很掙錢,但是真正進來後發現,錢不是那麼好掙。2016年進口酒大範圍上升,哪曉得到2018年下半年市場上就開端拋酒,十幾塊錢還買一送一。另外進口酒上升的時分,2/3的酒商都在變化,這跟做移民酒、資本炒作有關。
他說,從2005年他到中國酒業協會以後,葡萄酒的進口範圍持續擴展,但市場並沒有做大。供大於求招致酒再廉價也得進來,對正軌賣酒的商家影響很大,也給消費者傳送一種十分不好的信息。
為何市場一下包容不了那麼多的酒? 他以為,中國人對葡萄酒的認知不夠,也沒有自然喝葡萄酒的基因。中國葡萄酒歷史很長,但這段歷史和如今的葡萄酒有割裂和斷層。消費才能差距也不能逃避,葡萄酒的飲用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和上海。
葡萄酒專家、深圳市智德營銷籌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進一步表示,很多中國人還沒有喝過葡萄酒,葡萄酒就過早地進入了分化階段。所以,國產葡萄酒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進口葡萄酒,而是白酒。白酒是分蛋糕,葡萄酒還在做蛋糕。
他說,葡萄酒是一種很特殊的商品,多國度、多產區、多品類、多種類,細微質量差別不好區分,還有很強的典禮感。對沒有閱歷過提高的中國消費者而言,購置要麼經過品牌,要麼朋友引薦。品牌建立缺失,是葡萄酒欠市場的第三大債。
把葡萄酒重做一遍
「充沛認識、深思行業和企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固然宏觀經濟與酒類行業不是正相關,但疫情突發事情對經濟、消費帶來的變化是肯定的。」王祖明說。
他倡議進口商無妨思索下向國產酒轉變,這或許是一個「備胎」。
王德惠也以為國產葡萄酒的機遇期來了。
2018年,淘寶「雙11」單品牌銷售過億元的有237個,其中50%是國貨。2019年的「雙11」單品牌銷售過億的有290多個,有61%的是國產,上升速度十分快。他以為,國貨將來三年會十分火爆。
但國產葡萄酒如何才幹找回市場自信心?
「幾百億元的市場值不值得關注?中國葡萄酒產業有一個十分激烈的紐帶關係,關係到黃河、荒灘的管理問題,關係到脫貧攻堅,也關係到文化自信、消費自信。產業雖小,但這十分中心。」張言志說,他最幸福的時辰就是早上七點,推開窗看到葡萄莊園裡全是粉紅色頭巾。每一個頭巾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
但國產葡萄酒欠債太多,需求重做一遍。
張言志說,他來寧夏後整合了當地20年的老葡萄園,又種下去5000畝。疫情期間,西鴿酒莊也種了1000多畝葡萄苗。 「酒的質量要好,要把重點放在種植和釀造上。」他說。
葡萄種好了,更要做市場。
「我不斷以為白酒最大課題是年輕化,葡萄酒最大課題是下沉。」原卡思黛樂中國區總裁、現任易酒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裁殷凱在年會上說,疫情期間在葡萄酒的成熟市場,法國、義大利、美國的葡萄酒銷售都是增長的,中國卻剛好相反。
和國產葡萄酒一樣,進口葡萄酒也要重新做市場。
他提出,天貓、淘寶、京東以及2B的電商在酒類的分銷體系裡佔比越來越大。他們能夠協助廠家直抵中國三四線以至更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以前我們做很多推行,但可以真正抵達消費者層面的比例十分低。」他說。
持下沉觀念的還有木桐·羅思柴爾德酒莊亞太區推行總監王文佳和西班牙敖司堡集團的大中華區總經理何賽。王文佳說,波爾多的葡萄酒是經過中間商銷售到世界各地,但這些酒到底有沒有被喝掉,並不分明。如今,酒莊開端去接觸市場上喝酒、愛酒的人,也就是私人客戶。同樣,有近250年的歷史的敖司堡家族進入中國雖晚,但一改代理形式,直接設立分公司,組建本人的運營團隊。
王祖明說,渠道下沉,明星代言也好,直播也好,電商也好,有利有弊,一定要找到本人的路。「市場熱度起來了,最終回歸的是品牌。」他說,包括企業品牌,產區品牌,商家品牌。
對此,卡思黛樂亞太區總裁畢杜維以為,貼牌酒會繼續存在,但不是開展的方向。兩年前,中國市場已開展成為全球樸素品類銷售額的第一名,包括化裝品、汽車以及生活用品。 他以為隨著葡萄酒消費市場逐步成熟,消費會集中在樸素品品牌、輕奢品牌和群眾流通品牌三個局部。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請核實廣告和內容真實性,謹慎使用,本站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法律後果!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本站或通過本頁面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產生的財務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