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二戰中極度殘忍的國家,還發明了禍害至今的新一代毒品之王...

2021-01-18 毒言毒語

72年前的8月15日,一直妄想全面佔領中國的日本侵略者,正式向全世界人民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一刻,四萬萬中國同胞沸騰了,紛紛湧上街頭歡呼流淚,相互擁抱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他們拿出鑼鼓、喇叭、鈴鐺,甚至臉盆、桶子,凡是能發出聲響的,都用力敲打,仿佛要將心中這麼多年的悲慟宣洩而空。

72年後的8月14日,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這是一部講述一群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磨難的倖存老人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她們在歷史上被施暴者安上了一個屈辱的名字-「慰安婦」。無論是你了解或不是了解,請支持一下這部電影,記住這一段民族的屈辱史。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我想給大家講述一下日本這個國家,在另一場戰爭上的表現,即與毒品的戰爭。這不再是國與國之間仇恨戰爭,而是一場關乎人類生存的戰爭,而對手則是對人類社會具有極強毀滅性的毒品。在這場與毒品的戰爭中,日本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看完此文,相信大家都會有答案。

眾所周知,冰毒的主要成分就是苯丙胺類物質,這種物質於1887年,由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 在德國柏林首次合成。差不多同一時期,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也從麻黃素中結晶提取出了苯丙胺。

最開始苯丙胺是用於治療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並抑制食慾,時至今仍有治療肥胖症的非法藥物中含有苯丙胺類成分。時間到了1919年(也有說1917年),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也有說緒方章)通過對苯丙胺進一步研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

1936年,德國醫學科學家邁耳首次發表論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勞以及提高連續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世界各國尤其是軍方的關注,讓正處於二戰的各國政府動起了歪念。

很快,軸心國的德國、日本,將其用於提升士兵的士氣和耐久力,由此甲基苯丙胺正式被列為軍需藥品。日本還在朝鮮等地建立製藥工廠,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二戰期間,德軍在炎熱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為興奮劑以增加其作戰效率,另外在太平洋戰場和蘇聯史達林格勒等戰場中,日本和德國軍隊士兵就是依靠這種藥物保持不同尋常的戰鬥力。

據史料記載,日美之間發生的衝繩島戰鬥中,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敢死隊員,也稱自殺性飛機隊,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後駕著戰機亢奮地衝向美國艦隊。因此甲基苯丙胺又被日本士兵稱為「貓目錠」、「突擊錠」或「空擊錠」。

儘管服用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可以使軍人在連續作戰中不會感到疲勞和恐懼,但研究人員始終無法減少或消除其的巨大副作用,即長期吸食者會出現精神偏執,行為舉止咄咄逼人,並引發反社會及性暴力傾向。

軍隊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直接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讓士兵們陷入更加瘋狂的精神狀態,甚至在殺戮中得到快感,做出各種人神共憤的罪行。儘管如此,日本帝國主義迫於戰場壓力,選擇無視甲基苯丙胺的副作用,喪心病狂的大批量製造苯丙胺類興奮劑,以軍需品的名義配給軍隊,投入到侵略戰爭中。

戰場上許多日本士兵由於過量吸食,出現各類精神症狀,如妄想、多疑、暴躁等,更是將人性中最殘忍暴力的一面撕扯出來曝曬於光天化日之下。日本軍隊像一頭髮瘋的野獸,對敵國的軍民進行無差別的屠殺。

因為冰毒對吸食者自身的傷害巨大,二戰時期有許多日本兵並非死於戰爭而死於服用毒品。當然,縱觀整個二戰,使用甲基苯丙胺興奮劑,並不是軸心國的專利。美國軍方在獲知德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國軍隊動態後,也很快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據史資記載,二戰中,美國軍隊至少使用過200萬片甲基苯丙胺。

二戰結束後,相當於亡國的日本國民心態極為複雜,與清朝末年民眾吸食鴉片一樣,急需一種外部的力量來麻醉自己神。日本便將時作為曾經軍需品囤積,又被稱為「覺醒劑」的苯丙胺藥物以片劑或針劑的方式在國內各藥店和雜貨店出售,價格極其便宜。

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國民,一方面陷入舉國上下極具挫敗和悲觀意識中,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精力搞戰後建設,恨不得一天24小時忙碌工作,忘卻一切。而覺醒劑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還能在其精神上有一種被麻醉的欣快和松馳感,一付覺醒劑無意中撐起了負重累累的戰後的日本,成為那個時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撫慰劑。

據資料記載,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覺醒劑的民眾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成癮者達55萬人。另有史料稱,那個期間日本有5%—10%,相當於300萬的民眾,都在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這被稱為日本毒品濫用的第一次高峰,其主要吸食主體為成年男性。

到了1946年至1950年期間,日本國內的刑事案件、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這無疑就是吸食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巨大副作用,這一切引起了法學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注意。

日本政府組成了專門的調查組,最終得出結論,覺醒劑不能再使用了,必須給予取締。於是,1951年,日本政府頒布了《覺醒劑取締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產和銷售。覺醒劑在日本沉寂了近20年。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販將鹽酸取代硫酸進行固體加工,無意中製造出如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甲基苯丙胺,毒販們將這樣的晶狀物叫做「ice」,其性狀為純白色晶體,晶瑩剔透,外觀似冰,被吸、販毒者也稱之為「冰」,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冰毒」。

與之前的作為興奮劑作用的不同,「冰」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更具有極強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劇烈,更易成癮。很快,這種製毒技術被日本毒販們傳播到世界各地。與此同時,毒販們還發明類似吸水煙的方式吸食冰毒,這種新的吸食方法,更容易導致冰毒在普通人群中的擴散,以至於形成了全世界範圍的冰毒濫用。

此時的日本國內,由於經濟的復甦和騰飛,其國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新的變化。在解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後,放下那根緊繃了20年的弦,日本一些民眾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覺醒劑之後的新產品冰毒的出現,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精神體驗和自我陶醉方式。

而在日本國內的青少年,由於多數是在戰後成長起,其生活方式變成追求時尚、新潮,講究個人享受。與上一代不同,他們吸食冰毒為了獲得精神欣快感和追求刺激的感受。至此整個日本國內吸毒群體成分不再單一,不但中壯年人成為吸毒的主要群體,青少年和女性吸毒者的數字也開始攀升。

儘管自1951年起,日本政府頒布了《覺醒劑取締法》,嚴禁吸毒,但由於日本有吸食覺醒劑的歷史,新一代覺醒劑問世,使得日本又一次爆發甲基苯丙胺的濫用高峰。而同一時期,全球範圍內更流行的毒品是海洛因,並未意識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經在日本誕生。

日本毒販掌握著生產冰毒的關鍵技術,但遭到日本政府的嚴厲打擊,這些毒販只得紛紛跑到境外建立地下毒品加工廠,而最近的地方就是一海之隔的韓國。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日本毒販就派人到韓國找合作者,籌謀在韓國設立毒品加工廠。

最初雙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在韓國製作,回銷日本,但結果是,到70年代末期,冰毒也開始在韓國蔓延。在70年代初,韓國在冊的吸毒人數尚不足百人,但1988年,在冊吸毒人數已到3320人。日本的「技術性」輸入引發了韓國的毒品濫用問題。

日本毒販的製毒技術輸出,讓原本只在本國泛濫的冰毒開始在周邊國家傳播開來,除已遭「技術性」侵害的韓國,沿海的菲律賓、中國臺灣等地區也開始濫用成災。作為冰毒製造的源頭國家日本,其身份由冰毒製造國變成純粹的冰毒消費國。

這種以製毒技術為輸出的漸次傳遞,形成了有特色的「跨國色彩」。這條國際線路為日本—韓國(70年代)—中國臺灣、香港(80年代)—菲律賓與中國大陸(90年代),最後在世界各國蔓延,並迅速打敗海洛因,成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時間到了1992年5月,在我國廣東省的一次緝毒行動中,警察查獲一個毒品加工工廠,與以往不同的是,毒品工廠加工的並不是傳統毒品中的海洛因,而是一種全新合成毒品-冰毒。這個事件標誌著新型合成毒品的製作開始在我國出現,至此中國也遭冰毒全面入侵。

相關焦點

  • 冰毒是如何從軍需藥品發展成為新一代毒品之王的
    在很多人眼裡,冰毒不過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一種「新」毒品,為什麼它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替代出道近百年的海洛因成為新一代毒品之王?
  • 止痛藥芬太尼何以成了新一代毒品之王
    芬太尼類藥又稱「策劃藥」或「實驗室毒品」,是繼傳統毒品、合成毒品後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也稱新精神活性物質。最早,這一藥物是由中國公眾熟知的美國強生所屬的比利時楊森製藥公司創始人保羅·楊森博士所研發的(1985年其在中國建立了西安楊森藥物公司)。1960年,他在哌替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合成了比嗎啡鎮痛效果更強,副作用更小的鎮痛藥芬太尼。
  • 傳統毒品-海洛因與新型毒品-冰毒,誰才是毒品之王?
    目前肆虐世界各國,以及禍害最大的毒品無外乎海洛因與冰毒,這兩者同時也是傳統毒品與新型毒品的典型代表。以中國為例,一百多前年的兩場戰爭,讓傳統毒品的鼻祖鴉片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名詞,即使後來滿清的滅亡也並未讓鴉片停止禍害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直至新中國成立才得以完全肅清。
  • 兩代毒品之王海洛因、冰毒的成癮原理和危害有什麼不同?
    全球擁有最多「粉絲」的毒品無外乎海洛因與冰毒,前者得益於我國早期鋪天蓋地的禁毒宣傳,「名聲」深入人心,成為眾所周知的毒品之王。作為後起之秀的冰毒,雖然「市場」佔有率也不小,也有新一代毒品之王的外號,但「名聲」終究不如前輩海洛因那麼響徹。
  • 全球毒品最泛濫的國家,街頭巷尾都有人吸食,國家還從不管制
    這世界上的國家肯定對毒品都是嚴令禁止的,而毒品也有許多種類,有些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而還有些又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但無論是哪一種形成方式,既然是毒品,那它對人體肯定是有傷害的,因為毒品會對人們的神經產生刺激感,能夠讓人們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面十分放鬆,並且還會讓人產生一些幻覺,讓人處於一種興奮狀態,同時也會讓人們產生極度的依賴性。
  • 海洛因 PK 冰毒,誰才是真正的毒品之王?
    一場毫無準備的戰爭,結局不言而喻,成千上萬的癮君子如雨後的毒蘑菇紛紛冒出來,一發不可收拾。曾經幾何在中國靠近金三角的幾個邊境省份,海洛因販賣、吸食泛濫成災,整村或是整鎮的老少中青都有份。90年代是海洛因最為泛濫和瘋狂的年代,全國各地到處充斥著精神萎靡的癮君子,為了毒資,什麼事都敢做,偷搶拐騙,無一不來。他
  • 周武王發明了兩個制度,一個禍害中國幾百年,另一個至今猶存
    ,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西周。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周武王在姜尚等人的幫助下,拼盡全力,終於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可是各位,自古以來都是打天下易而治天下難。西周的疆域如此廣闊,其上還有億兆生民,周武王該如何治理?
  • 二戰中,都以為原子彈最厲害,然而還有一個武器殺人更多更殘忍
    可以說,武器是戰爭中的第一劊子手,就是它們在為狼子野心的殘忍侵略者屠宰著這世界上來之不易的和平。 有機構對這兩次戰爭中的傷亡人數做過對比,他們發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戰爭傷害的人數是一戰的七倍之多,竟然,達到了一點三億!
  • 中國今天宣布,管控「毒品之王」
    芬太尼也被稱為新一代「毒品之王」。清朝人正在服食鴉片 圖片來源:公有領域如果說,你對這種藥物還沒有直觀的認識,那麼阿片的另一個名字「鴉片」,則是所有中國人難以忘記的慘痛歷史教訓。而在今天(4月1日),中國政府宣布對芬太尼類物質實行整類列管,也就是說,與之結構類似的衍生化合物都將被列入管制範圍。
  • 二戰士兵怎麼減壓?美軍抽菸蘇軍喝酒,日本發明一樣東西流毒至今
    吸菸是美國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香菸是戰時彈藥供應,每個士兵可以得到五至七煙一個星期,美國也有一個香菸在口糧供應,香菸不僅可以緩解壓力,並抑制嘔吐的作用,在前面的領域太血腥不妨根,此外,向服刑人員發放香菸也能迅速消除服刑人員的牴觸情緒,便於服刑人員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香菸開始在美國軍隊中流行起來。
  • 號稱「不會讓人上癮」的海洛因,是如何變成毒品之王的?
    罌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罌粟果在醫藥方面作用非常大,特別是止痛、催眠兩大功效,但用其開啟鎮痛藥物新篇章的同時,也誕生了禍害人間的毒品,比如嗎啡。而嗎啡易成癮,醫學家們又考慮如何去除嗎啡中的成癮性,在1874年,英國倫敦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萊特(R.Wright),在嗎啡中加入醋酸酐等物質,首次提煉出鎮痛效果更佳的半合成化衍生物,二乙酸嗎啡,也就是最早合成的海洛因。
  • 「毒品之王」暴力洗劫美國!是中國幹的?
    1疼痛的「超級剋星」芬太尼是阿片類鎮痛藥的一種,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但對麻醉科醫生來說,卻是他們朝夕相處的好助手:阿片類鎮痛藥有很強的鎮痛作用,是構成全麻的催眠、鎮痛、肌肉鬆弛三大要素中實現鎮痛的支柱藥物,更是麻醉和疼痛治療中至今無可替代的良藥。
  • 歷史上最殘忍的14種處刑方法,有一種至今還存在...
    船刑是波斯人發明的殘忍刑罰,犯人可能會受刑達數周或月才能死去。犯人會先被逼著連續幾天只能進食奶跟蜜,如果吃不下的話就會被戳眼,直到他們勉強吃下肚。如果在那之前死於脫水或曝曬,或許還比較幸運。鼠刑這種刑罰是二戰時被用於戰犯上。竹子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最快紀錄是一天長90公分。所以這種刑罰就是讓受刑人被固定在會長出竹床上,而生長快速的竹子會將受刑人給刺穿。吊、閹割、五馬分屍
  • 酒吧毒品——搖頭丸的由來
    當時默克製藥廠還為此申請了專利,但是在後來的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不良反應,導致這種含有「MDMA」成分的減肥藥未投入市場就胎死腹中。儘管德國默克製藥廠是「MDMA」之父,但由於不能為其帶來效益,很快就被打入冷宮。真正讓「MDMA」發揚光大是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舒爾金博士,這是一位俄羅斯裔美國人。
  • 《毒梟》第四季回歸,新一代毒品帝國崛起!
    巴勃羅於1975年建立毒品王國,1993年被警方擊斃,故事跨度近20年。在1989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中, 巴勃羅排名全球第七。最離譜的是1991年他建了一個關自己和同夥的私人豪華監獄,這是哥倫比亞總統為了減少巴勃羅發起動亂的妥協,巴勃羅在此監獄裡依然呼風喚雨運籌帷幄他的毒品大業,國家法治淪喪至此真是可悲。種種種種,哥倫比亞政府對巴勃羅憤恨難忍,最終用非常手段放手一搏,1993年終於將巴勃羅擒拿歸案。
  • 蠆盆之刑,讓人心驚膽顫的上古酷刑,發明它的卻是臭名遠揚的豔婦
    大家都知道很多的酷刑都是由商朝傳下來的,像炮烙,凌遲,五馬分屍,這些慘絕人寰的酷刑當時都是為了博美人一笑的伎倆。而最為殘忍的就是蠆盆之刑。而這一殘忍的酷刑就是妲己發明的巨作。可見此人的心腸可比蛇蠍還毒。
  • 二戰德軍吸毒提神 希特勒吸食74種毒品
    [摘要]英國播出一部紀錄片,揭秘希特勒其實是個「癮君子」,詳細敘述了希特勒對冰毒、巴比妥類藥物、嗎啡等毒品的依賴性。並且二戰期間德國士兵依靠毒品和酒精的刺激才能上陣作戰。 而很可能的情況是,希特勒在年輕的時候就患上了梅毒,在當上國家元首後,就一直迴避性生活,就是害怕疾病遺傳,生出不健康的後代。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希特勒很喜歡孩子的原因,在希特勒的照片中,就有很多希特勒與孩子的合影。英國「第四頻道」電視臺定於本周末播出一部紀錄片,揭秘德國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其實是個「癮君子」,其吸食的毒品多達74種。
  • 歷史上最殘忍的15種處刑方法,有一種至今還存在...
    通常是用在背叛國家(特別是在戰爭時期) 的罪犯上,不過犯下文化、性或宗教的罪也可能被判處刺刑。這種刑罰流行了大約兩個世紀。行刑方法是讓犯人坐在尖刺上,讓他的身體慢慢被刺穿、或刺到無法再刺下去為止。受這種刑罰的人得受苦數天才會死去。2. 船刑(Scaphism)
  • 萬毒之國:全民上下極度依賴毒品,昔日的首富如今變窮國任人宰割
    萬毒之國:全民上下極度依賴毒品,昔日的首富如今變窮國任人宰割!提起毒品誤國,想必大多數人會想到舊中國的那段血淚史。那時從海外源源不斷流入的鴉片,使得上至官員下至平民無不受它的毒害。世界各國漫長的發展史,形成到現在的發展,我們能夠看到很多國家的興衰存亡,就像一部沒有結局的大型小說電視。
  •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有國家都接受,只有這個國家死不接受
    二戰主要是由日軍人挑起來的,當初日本人覺得自己國家佔地面積太小了,一心想要掠奪別的國家的領土,顯示侵犯我們人口多、面積廣的中國,但這些都不能讓他滿足之後又把目標鎖向大西洋彼岸,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得到了許多島嶼得罪了美國,之後又先後發起兩輪戰爭去攻擊了達爾文港,達爾文港上面停靠的大大小小几十個軍艦都被日軍炸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