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數人對海洛因的認識都是來源於宣傳,那麼海洛因是從哪來的?又有怎樣的故事?想知道就一起往下看吧!
1898年,德國一家公司推出一款鎮痛藥,對於那時社會各界抽大煙成風的現象,可謂是轟動一時。它就是號稱不會上癮的海洛因,也被稱為「魔鬼的傑作」。
這時的海洛因成為了市場上最為有效的止痛鎮靜神藥,從最初的兒童止咳藥,到後來治療疼痛、抑鬱。支氣管炎、哮喘等都可以使用。包括有精神病院的大夫給病人們開出海洛因,記錄說有「持久的鎮定作用」,而俄國精神病醫生用海洛因驅散「靈魂的痛苦」。甚至有登山俱樂部建議成員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為它能使呼吸更為順暢,能讓他們登得更高。
說起海洛因,就不得不提罌粟。罌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罌粟果在醫藥方面作用非常大,特別是止痛、催眠兩大功效,但用其開啟鎮痛藥物新篇章的同時,也誕生了禍害人間的毒品,比如嗎啡。而嗎啡易成癮,醫學家們又考慮如何去除嗎啡中的成癮性,在1874年,英國倫敦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萊特(R.Wright),在嗎啡中加入醋酸酐等物質,首次提煉出鎮痛效果更佳的半合成化衍生物,二乙酸嗎啡,也就是最早合成的海洛因。
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n)將海洛因製成藥物,並發現其止痛效力較於嗎啡至少提高了4-8倍,可明顯抑制肺癆病人的劇咳、久喘和胸痛,促進患者情緒安定,副作用也僅僅具有昏沉、暈眩和便秘。1898年拜耳藥廠開始規模化生產該藥,並正式註冊商品名為「海洛因」。拜耳甚至在《德國醫生報》的廣告中公開要求醫生們用「公認的出色的」海洛因醫治嗎啡成癮,稱其為嗎啡的下一代產品,並且不會讓人上癮。
這時的藥物海洛因是隨處可銷售,人們根據按劑量口服,可以緩解許多疾病帶來的疼痛,但它同時也能讓人產生欣快幸福感覺。人們發現,海洛因的劑量越大,這種感覺越舒爽,於是濫用開始了,從最初增加劑量,到後期改變吸食方式,從口服到燙吸,到最後發展成注射,這一切都源於海洛因比嗎啡的水溶性更大,吸收亦更快,脂溶性也較大,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神經中樞發揮作用。更為可怕的是,一經濫用和更改吸食方式,它的成癮性比前輩鴉片 、嗎啡更為強烈。這個「魔鬼的傑作」開始席捲全球,對個人和社會所導致的危害後果,已遠遠地超過了其醫用價值。
全世界在應用海洛因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它的長久危害遠甚於其所帶來的短暫益處,於是從1910年開始各國陸續取消海洛因在臨床上的應用。對它的應用合法性的界定逐步明確,對毒品的定義逐漸形成共識。在1912年荷蘭海牙召開的鴉片問題國際會議上,到會代表一致贊成管制鴉片、嗎啡和海洛因的販運。1924年,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禁止進口、製造和銷售海洛因。但是這已經不能阻擋人類對海洛因的濫用成癮趨勢,而那家至今還活躍在世界醫藥霸主地位的拜耳公司,做夢也沒想到當年的搖錢樹如今演變成摧毀人類生命的致命武器!
海洛因之所以被稱為毒品之王,是因為它能改變人體機能,抑制人體自身功能,讓軀體離不開它。在所有毒品之中只有海洛因對人的身體器官傷害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因此大多數成癮者壽命並不長久,死於各種因毒品導致的疾病。由於海洛因對人體機制的改造,這也是其最難戒的原因,痛不欲生的毒癮反應不亞於遊走在生死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