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洛因號稱毒品之王,或許在很多人眼裡,它本就是一個不該問世的惡魔。但大家有所不知,海洛因在問世之初,卻是被醫藥公司包裝為包治百病的「萬能神藥」,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像感冒藥一樣成為家庭常備藥物,人們甚至把海洛因用於治療嬰兒哭鬧上。
拜耳牌海洛因
眾所周知,嗎啡是臨床上最有效的阿片類鎮痛藥,由罌粟植物提煉分離而來,因此具有阿片類物質傳統副作用-極易成癮。自問世以來,嗎啡讓人又愛又恨,愛它的鎮痛神效,恨它的成癮性,醫學家們迫切的想研發出一種不上癮的嗎啡。
海洛因誕生記
1874年,英國倫敦聖瑪莉醫院的化學家萊特,在嗎啡中加入醋酸酐等物質,首次提煉出鎮痛效果更佳的半合成化衍生物-二乙酸嗎啡,但他並沒有將其製作成藥物。直到1898年,德國拜耳醫藥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才正式將合成的二乙醯嗎啡製作成藥物。
通過測試,拜耳公司發現此藥物的鎮痛效果是嗎啡的4-8倍,在動物身上試驗,並沒有發現有致命影響。隨後,為了進一步確定二乙醯嗎啡有沒有成癮性,拜耳公司竟然拿員工的孩子做實驗,同樣未發現異常,也沒有發現有成癮的跡象。
拜耳公司狂喜,認為此藥物完全可以替代上癮的嗎啡,成為公司的金礦。在當時,嗎啡成癮已經成了社會大問題,大家都在期待一種不上癮的鎮痛藥物問世。於是,在巨大的商業利益誘惑下,拜耳公司在該藥物研究成功不到一年的時間,且沒有經過冗長的臨床試驗,就匆忙的推向市場,就此埋下禍根。
拜耳公司的廣告海報中,阿司匹林與海洛因同時出現
值得一提,在海洛因上市火爆的第二年,拜耳公司又推出一款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萬靈藥-阿司匹林,同樣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兩種藥物的成功,讓拜耳公司奠定了全球醫藥市場霸主的基礎。而如今這兩大功臣,一個臭名遠揚,一個至今還是神藥。
為了能讓二乙醯嗎啡一炮走紅,拜耳公司的將其取名為取名海洛因(與德文「英雄」的音相近),並打出的廣告是「不上癮的嗎啡」。並瘋狂的向世界各國的醫生寄送試用樣品,就連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的滿清國內的西醫也有收到。
在拜耳公司的瘋狂宣傳和利益誘惑下,世界各國的醫生們都紛紛為「萬能神藥」海洛因打call。在當時的某個醫學專業雜誌上,有醫生這麼評價海洛因:這種藥的價值因為「絕對沒有毒害而變得更高」。
海洛因藥物野蠻發展史
拜耳公司最初生產的海洛因藥物還只是用於治療咳嗽,這是由於其除了有鎮痛的成分,還含有直接抑制咳嗽中樞的可待因成分,所以止咳效果非常好。當時不少醫生給病人推薦時,都會聲稱海洛因是「所有止咳藥中最安全、最棒的一種」。
拜耳處於海洛因止咳藥
隨後,拜耳公司又推出不類同型的海洛因,例如粉末狀、口服液、栓劑等,而治療的病種包羅萬象,各種傷痛、癌痛、抑鬱、支氣管炎、哮喘、精神病,甚至在一些登山俱樂部都建議俱樂部成員在登山前服用此物,因為它能使呼吸更為順暢,能讓他們登得更高。
甚至在一些精神病醫院,海洛因成了最受歡迎的藥物,因為它能讓病人非常安靜。當時俄國有一位精神病醫生,認為海洛因可以「安撫痛苦的靈魂」。當然最有效的還是鎮痛效果,人們發現海洛因簡直是病痛的剋星,牙痛、頭痛、痛經統統不是問題。
當時有藥劑師是這麼形容海洛因包治百病的情景:「在當時人們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幾種不在海洛因的適用範圍之內。」海洛因使用人群幾乎包含各個階層,學生、警察、老人、運動員、孕婦,甚至還有女性使用的含海洛因的棉球。
1902年,拜耳公司的海洛因利潤就佔整個藥品行業的5%,為了進一步擴大海洛因的市場,拜耳公司又重金邀請一些專家宣傳海洛因的神奇療效,並在一些報刊廣告借用醫生的語氣聲稱:海洛因是嗎啡的下一代產品,並且不會讓人上癮,甚至還能治療嗎啡成癮。
海洛因藥物火爆的年代,就真沒有人發現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早有醫生指出,海洛因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不應該直接銷售,這是拿病人當小白鼠。而醫學家也發現,海洛因進入體內後,在肝臟內會被代謝為嗎啡,濫用必然會成癮。
這一切拜耳公司心知肚明,但是為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他們選擇了隱瞞,並且不停的找專家站臺背書,直到1913年才正式停止生產和銷售海洛因,但惡魔早已放出……
海洛因是如何從藥品發展成為毒品的?
剛開始的海洛因藥物在歐洲多數是口服,起效非常緩慢,由於醫用劑量有限,所以並不會引起服用者多強烈的快感,因此除了用來治療和鎮痛,很少有人長期濫用。直到海洛因出口美國,才開始讓它慢慢朝毒品之路一路狂奔。
在海洛因問世之前,美國就已經擁有大批濫用嗎啡的癮君子,當海洛因在美國上市後,他們發現服用大劑量的海洛因比嗎啡更有快感,於是紛紛放棄嗎啡,改吸食海洛因。從最初的大劑量口服,到後來的加熱燙吸,最後發展成為注射濫用。
大劑量的海洛因之所以比嗎啡更有快感,是因為海洛因比嗎啡的水溶性更大,吸收亦更快,脂溶性也較大,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神經中樞發揮作用。更恐怖的是,由於美國癮君子們濫用和改變使用方法,導致海洛因成癮性倍增。
至此,在美國癮君子的推波助瀾之下,海洛因從藥物開始發展成為禍害全人類的毒品之王。
而此時的拜耳公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手中的神藥已經成了害人的惡魔,反而是看到美國市場的海洛因銷量大漲,提高出口的產量。美國的癮君子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躲避打擊,他們大搖大擺地走進藥店,用少量的金錢就能買到比嗎啡更好的海洛因。
當人們回過神來,發現海洛因對個人和社會所導致的危害後果,已遠遠地超過了其醫用價值時,各國早已有了無數海洛因成癮群體。為了防止海洛因繼續泛濫,1910年起,世界各國陸續取消海洛因在臨床上的應用。
1924年,海洛因濫用最大的國度-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禁止進口、製造和銷售海洛因。到 1953年,首先發明了海洛因生產工藝的英國政府也將海洛因從《英國藥典》中刪去,這也標誌著作為藥品的海洛因徹底結束。
為什麼阿片類藥物的成癮性這麼強?
凡是阿片類藥物都有很強的成癮性,鴉片、嗎啡、杜冷丁、海洛因,這是由於人類使用它們鎮痛(或享樂)時,卻被其在不知不覺之中改造生理機能,這點是其他藥品(或毒品)所不能比擬的。
我們都知道小傷小痛在人類面前並不算什麼事,因為一段時間後,人體就會自動止血止痛。其原理就是人體自帶一種具有鎮痛功能的內啡肽物質(也可以稱為阿片肽),這是一種隱藏在軀體裡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與阿片藥物中的鎮痛成分(嗎啡)類似。
這種內啡肽物質不僅能讓我們免受骨頭關節摩擦的疼痛,還能起到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平衡等作用,可以說人類之所以自由行動,進行高強度的工作,成為食物鏈的頂級,體內分泌的內啡肽物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類軀體非常合理又精密,內啡肽物質是好東西,但是過多就會引起身體機能紊亂,因此大腦還有一套保護機制,會抑制過多分泌內啡肽物質,達到平衡。然而外部阿片類藥物進入人體後,就會起到壞破這套起到保護和平衡的機制的作用。
阿片類藥物成癮性強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其藥物裡的嗎啡成分可以替代人體內部分泌的類嗎啡肽物質,由於阿片類藥物的鎮痛顯效速度及作用遠大於體內的類嗎啡肽物質,勢必就會讓人體自身的類嗎啡肽物質「萎縮」,直至完全停止分泌。
至此,使用者的軀體只能依靠阿片類藥物中的嗎啡成分維持人體的生理活動,一旦沒有及時攝取,人的生理機能就會紊亂,導致渾身疼痛難忍,猶如萬蟻噬骨,這就是阿片類毒品讓人生不如死的戒斷反應的由來,也是其成癮性極強的原理。
寫在最後
歷史總愛開殘酷的玩笑,鴉片泛濫時,人們研發出嗎啡,用來治療鴉片成癮;嗎啡泛濫後,拜耳公司研發海洛因來替代,並且宣傳能治療嗎啡成癮。而如今,海洛因泛濫成災,世界各國又開始用美沙酮治療海洛因成癮。
諷刺的是,鴉片、嗎啡、海洛因、美沙酮其實同根同源,都是從罌粟植物提煉而來,成癮的副作用依然是人類直到現在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轉自:毒言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