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20年,你還能記得那時你看過什麼電視劇嗎?
2001年,八集電視連續劇《帕米爾醫生》登上螢屏。
《帕米爾醫生》片頭。
這是一部根據模範醫生吳登雲的先進事跡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由現如今大熱的影視劇演員張嘉譯和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王茜華主演。
該部電視劇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來自東海之濱、紮根帕米爾高原三十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無私奉獻給邊疆人民的好醫生吳登雲,劇中人物為吳天雲的感人藝術形象。
劇中的吳天雲把自己比作一株小苗,在雪域高原逆風成長。
我覺得這部劇的成功之處在於除得益於吳登雲的感人事跡之外,劇中還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構思精巧,運作獨具匠心,在藝術上與同時代、同類題材的劇作相比有不少新的探索和突破。
01、平常的視角
作品從平常的視角來展現吳醫生在帕米爾高原的生活,既不去刻意渲染,也不人為誇大,更不去片面拔高,而是通過富有表現力的普通生活場景的來記敘故事、表現人物。
六十年代初,吳天雲(張嘉譯飾)從揚州醫專畢業,顛簸了7天的卡車,來到了地處新疆帕米爾高原的烏恰縣。這裡艱苦的環境、簡陋的醫療條件曾使他有離開的想法,但經歷了諸多事情後,吳天雲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決心留下來。
吳天雲乘坐顛簸的卡車,奔波了七天到達帕米爾高原烏恰縣。
而這一切,導演謝曉嵋處理地潤物無聲,自然而然,而非大張旗鼓,生硬刻意。
場景一:剛到烏恰縣工作的吳天雲給一位柯爾克孜族患者做扁桃體切除手術,沒想到的是這一做就是三個多小時,極度痛苦的病人卻對他毫無怨言;
場景二:牧區婦女難產,他因為不會騎馬而耽誤了搶救時間,趕到時產婦已死。
當趕到牧民家時,產婦難產去世,吳天雲內心非常難過。
幾件事件深深地觸動了他的良知。醫生治不好病,救不了命,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於是,他開始學騎馬,學柯爾克孜語,鑽研業務。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深深的愛上了這片土地和這裡的少數民族同胞,為救人,他把自己的鮮血輸給病人。母親病故,他人在天涯,正在救治一群麻疹患兒,忍淚朝著東方祭奠,他的醫術和醫德換來了當地人的信任。
吳天雲在牧民家。
片中,吳天雲沒有豪言壯語,他平淡、忠厚、樸實,甚至還有幾分怯懦和羞澀。但是,在他樸實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而又善良的心。他面對那些缺醫少藥、有病難治甚至因為某些不大的毛病就輕易喪命的牧民兄弟,堅定地留了下來。
這一切,都是在一種自然的、無言的、極其生活化的場景中實現的。因而,也就愈加顯得真實可信,感人至深。
片中沒有一句口號,但一個黨員最博大的胸懷,一個醫務工作者最崇高境界卻深深地感染了觀眾。
02、精彩的細節
精彩細節的運用,為人物的塑造增色不少。
柯爾克孜族牧民對吳天雲的愛戴深深地感動了吳天雲。
場景一:準備進疆時,吳天雲因事先一句約定刻意在火車站大聲呼叫,一下子就抓住了主人公憨厚、誠信的性格;
場景二:王茜華飾演的史華在回答南北疆有何區別時,以「南疆自有南疆的特點」作答,巧妙地為進疆學生的心理落差作了鋪墊;
場景三:一包水果糖交待了史華對自願落戶南疆青年人的感激,也帶出了吳天雲和史華的一段漫長的情緣;
史華與吳天雲漫長的情緣,最終他倆走到了一起。
場景四:吳天云為一隻做試驗的狗要與周守仁打架,不僅表現出他的仁厚和愛心,更表現出他事業高於一切的崇高品格;
場景五:不時在劇中出現的那首:「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的詩句,既表現了吳天雲濃厚的思鄉情,也顯示了江南與邊疆的差異,從而有力地烘託出吳天雲獻身邊疆的英雄氣概。
......
以上的這些細節十分生活化,不經意中隨意道出,卻比一大篇慷慨激昂的宣言更富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03、特定的環境
注重在特定的環境中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在與環境的有機統一中一步步得以充實和發展。
場景一:在一輛大卡車上顛簸了7天後,滿臉塵土的吳天雲看到眼前的一切,有點難以相信,那荒涼的縣城就是他將要長年工作的地方。
場景二:面對簡陋的土坯房、悽涼的高原夜和昏暗的煤油燈,他沮喪,有些後悔,產生了離意。
場景三:文革中,為搶救一個嚴重燒傷的柯爾克孜族患兒,吳天雲割下自己腿上的皮,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柯族人尊稱他是新疆的「白求恩」。
場景四:一天,州上的紅衛兵跑來醫院揪鬥衛生局長,連同吳天雲和李院長也一起架走,牧民們得訊後,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騎馬追趕,硬是把押人的卡車給截了回來。
牧民截回了即將被紅衛兵帶走的吳天雲。
環境的艱苦本來很容易加強他離去的決心,然而生活的境遇卻反方向地增加了他留守的信念。
第一次手術三個多小時牧民們輪番舉鏡為他照明、病人及其同事期待與鼓勵的目光、每次為牧民解除病痛後得到的熱情讚許……都使他在牧民兄弟的需要中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必要和人生的價值。
吳天雲在帕米爾高原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接下來的幾十年,他踏遍了烏恰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他甚至不惜輸自己的血、割自己的皮去救那些需要他的人,當7000多毫升鮮血使他的生命在民族兄弟身上延續的時候,他也得到了各族人民衷心的尊敬和愛戴。
那些款待最尊貴客人的禮節、
鋪在炕頭上最厚的被褥、
悄悄放置在門口的肥羊肉、
過河時前呼後擁牽馬探路的情份、
來自四面八方攔截紅衛兵卡車的膽量、
飽含著深情厚誼的《清水泉》獻歌、
失去愛女後主動上門做兒子的治癒患者身上,
他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受人尊敬的感覺。
也真正感受到了做精神富翁的榮耀。
帕米爾高原上的烏恰縣成了吳天雲一生的家園。
我想,作品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就在於此:平凡中孕育著偉大,細緻中彰顯著真情,高原上散發著光芒。吳登雲只是萬千援疆幹部中的普通一員,這些偉大的援疆幹部將自己的熱血揮灑在這片他們摯愛的土地上!這部影片帶我們走進了他們的生活,進而了解到並感動於他們對祖國的最默默無聞的奉獻!
請記住這位堅守雪域高原的帕米爾醫生——吳登雲!
記住所有為新疆的發展建設而奉獻年華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