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與人性——嚴黨與清流殊死對決;皇權與民權的激烈拉鋸。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由張黎導演、劉和平編劇的歷史劇,該劇雖然在2007年播映,但由於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等演員的精彩演繹,以及劇情、臺詞設計之妙,這部電視劇的口碑經久不衰,在豆瓣評分高達9.7,值得我們一看再看。
《大明王朝》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明朝嘉靖年間,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潛心修道,卻牢牢把控大明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大權。而內閣首輔嚴嵩把控內閣20餘年,貪墨財產、在朝堂上拉幫結派,黨羽遍及朝野。
這部劇的敘事路線非常明確——在國庫虧空的大背景下,「改稻為桑」國策的推行和海瑞這把「利劍」如何插向大明朝貪腐中心的。電視劇第一集將此時大明朝的經濟狀況和朝堂上的權力關係描述得很清楚:國庫連續幾年虧空,宮中要修宮殿,各部用度每年超支,宮外倭寇不時襲擾;朝堂上的核心權力關係主要由嚴嵩一黨、裕王一黨、司禮監三方構成。嚴黨是貪腐之強權代表,裕王黨包括張居正、高拱等人是清流黨,與嚴黨對立,而司禮監則是嘉靖的利益代表。
在第一集周雲逸被打死時就已明了國庫虧空的原因:朝廷開支無度,官府貪墨橫行。而嚴嵩等人為解決「錢」這個難題,提出了在浙江「改種稻穀為種桑苗」:桑可以養蠶,而蠶能產絲,絲能織成綢,綢的價格是稻穀的價格五倍多,這就能為國家收入「開源」;百姓雖不種稻穀,但他們能賺到更多的錢,可以去買糧食來吃。這一國策看似是上益國家下益百姓的兩全之策,可是在官場腐敗、罔顧民生的大明朝,強制推行這樣的政策只會給百姓帶來災難。
為強制推行「改稻為桑」,負責執行的官員帶領官兵騎馬踏稻田裡的禾苗;為改種桑苗的同時能剝削更多利潤,小閣老嚴世蕃指令鄭何二人毀堤淹田,讓商人以低價去兼併農田;為了逼迫百姓賤賣田土,用大炮去轟擊他們私自買下的糧食。百姓不依,就會成為刀棍之下的「刁民」;百姓不肯,就會成為阻撓國策實施的「罪人」。
所以,這個國策從提出到實施,出發點從來不是民生利益,為的只有官府乃至嘉靖帝的私利,他們把底層農民剝削到了極致。而海瑞就是清流黨(也是嘉靖)派下去為百姓「爭」的官員。
這部劇不是直接通過「矮化」或者「醜化」某個角色以表達他的批評,而是通過劇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來向我們展現這個人物的荒誕之處,這種感覺像是看不到作者的影子,而作者又無處不在。
官員何茂才在劇中以貪婪、狂妄、暴躁的形象出現,為了逢迎「上面」,同時為了保自己利益,他參與毀堤淹田、私聯倭寇陷害百姓,是劇中一個很典型的負面形象,但面對海瑞的尖銳,卻以當官20多年的經驗去「警告」他:在官場要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可以引申解釋為「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
和光同塵是褒義詞,這和何茂才本人的言行恰恰相衝突,這樣的衝突暗含諷刺,以揭開這些官員的虛偽面目。面對百姓的利益,何茂才確實「不爭」,甚至反過來加害他們;而海瑞則是捨身棄命地為百姓去爭,不向腐敗勢力做一點點讓步。所以,何茂才自以為的「和光同塵」實則是「同流合汙」。
不過,電視劇也向我們展現了個人命運在專制下的悲哀:是「清」是「汙」,皆因權力允許你存在。嚴黨的貪腐,他們所做的毀堤淹田、私聯倭寇等坑害百姓的事,最清楚的就是嘉靖。商人沈一石看似家財萬貫,實則早已被朝廷、地方官員掏空,最後還因為「要補虧空」,被抄了家。同樣是指出「宮中揮霍無度」,欽天監周雲逸就被打死,但海瑞卻被嘉靖放過。雖有大明律例,但一個人是「違法」還是「守法」、是「生」還是「死」不過是帝王的旨意。
這就像劇中胡宗憲對海瑞說的:(圖中文字)
編劇劉和平在採訪中談到,這時大明朝的特點是家國不分、朝廷不分,而他對此的批評也貫穿全劇。
嘉靖修道,曾用《道德經》裡的「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來形容自己,他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他也想這樣去做,雖然20年不上朝,但實則通過馭衡官員之爭來掌控朝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今年黃河泛濫了要治;明年長江泛濫了也要治」,但到了嘉靖末年卻是國庫落下巨大虧空、官府貪墨橫行、百姓生計難以為繼的場面。嘉靖還常以「四季不過常服八套」、吃素以彰顯自己儉樸,但卻用陳年精釀來洗腳;大修宮殿十餘年,不惜從雲貴開路運木料至宮中,甚至建船從南洋運進木料。說到底,大明朝貪腐的中心就是嘉靖。
只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語」。海瑞是唯一的例外。
劇末,嘉靖的宮殿終於修好了,他要搬遷,要群臣上賀表;而海瑞卻上了「批評嘉靖」的《治安疏》,讓嘉靖和群臣都措手不及。他在疏中毫不避諱地批判嘉靖:「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他信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也至始至終都堅持他的道,甚至能為此慷慨赴死。在他死諫後,官兵到他家卻發現他已為自己準備好棺材,這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將海瑞的正義、清廉演繹到極致。
嘉靖最後送了海瑞幾個字:無君無父,棄國棄家。
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嘉靖固然是君父;但從我們當下回望過去,真正棄國棄家的何不是他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