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點開這篇文章,話說最近的天氣開始冷了,為了避免換季感冒,小編只能裹著大毛毯上班了,大家也要注意保暖呦,這個季節感冒太不好受了,愛你們喲,比心比心。
據悉,火箭彈最早出現在1930年代,當時蘇聯空軍就將火箭彈裝備到伊-15,伊-16戰鬥機上,並在後來的諾門戰役中一戰成名,打得日軍可謂是落荒而逃。二戰之後,由於火箭彈殺傷力和破壞性方面都遠勝傳統炸彈,並且還能夠進行瞄準,一度成為各國爭相研發的香餑餑。專家介紹稱,在越南戰場上,美軍就大規模的使用了火箭彈,由於火箭彈比傳統炸彈更具有震懾力,這對擅長在叢集作戰的越南遊擊隊相當於是毀滅性的打擊。據悉,美軍在在越戰中大規模使用直升機向叢林發射火箭彈,火力更是在頃刻間就能夠對目標區域進行火力覆蓋,尤其是對小型和無裝甲目標的命中率特別高。
中國火箭彈精準度與飛彈無差別,堪比美同類產品,頃刻間火力覆蓋,此外,為了戰爭的需要,美國還陸續開發了帶有燃燒彈彈頭、破片殺傷彈頭、穿甲彈頭等多種規格型號的火箭彈,其巨大的殺傷力也在越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專家指出,美國在越戰期間,美軍首次使用帶有雷射導引頭和火箭發動機的"精確制導炸彈",並成功的炸毀了"清化大橋"和"杜梅大橋"。要知道美國曾經出動百餘架飛機都未能摧毀這兩座橋梁,制導炸彈的威力可想而知,經此一役後,美國的制導炸彈也是備受全球關注,那麼火箭彈的火力能否和精度結合到一起呢。
答案當然是可以,這兩者的結合體「制導火箭」應運而生,並且成功的應用於空軍和陸軍當中,如今的制導火箭在滿足精度的前提下可以做到70~90毫米的口徑。我國在制導武器技術領域相對來說起步得比較晚,和外國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國的制導火箭方面的研究卻是和西方同時起步,差距並不明顯。尤其是本次珠海航展中,我國展出的多款70毫米和90毫米制導火箭彈,它們在性能上的優勢並不低於西方國家。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國的TL-2型制導火箭,制導火箭不同於常規火箭彈,它可以以單發形式裝備在察打一體的無人機上,用於空對地精確打擊。從網上公布的資料顯示,我國TL-2型制導火箭彈略小於英制英制APKWS II型火箭,因此推測其重量應該小於15千克,而過去翼龍-1僅有2個掛架,一次飛行僅能掛載2枚AR-1型空對地飛彈,在使用TL-2制導火箭之後,其火力可想而知,中國也憑藉該項技術怒甩「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標籤。
文章已經寫完了,分開也是必然的,雖然分別的時候總是難受的,但是不再相見不等於,我不會想念大家,也希望你們能想念小編,畢竟小編的文章在你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絲的痕跡,可能有那麼一天,你們會想起小編寫的這篇文章,祝福你們,最後能不能給小編點點關注,可以的話,留下隻言片語也好!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