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也不如供養一個這樣的人功德大

2021-12-21 道次第生命之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恭錄自《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闢支佛。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一段文,是比較一下福田的勝劣,令人知道供養的勝劣。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所以佛說,你想行布施,你也要知道怎麼樣布施才是重要的;你想種福田,你若不會種,不懂得種福的法,那麼你種了,也是沒有福的。所以說,你布施飯給一百個惡人,你還不如布施飯給一個善人那個福田多。

為什麼?你給一百個惡人飯吃,他們吃飽了飯,也只知道去做惡事──他們所做的惡事,都是你幫助的;你是一個幫兇,你幫助他們做惡,幫助他們做壞事。

你若布施給一個善人飯吃,他吃飽了,就去做好事──那麼他所做的好事,可以說都是你成就他做的好事。所以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你布施飲食、財寶,這個飯也就包括一切布施的緣在裡頭了。甚至於你布施頭目腦髓,幫助人做善事,你把生命都布施出來了,那麼他做的善事都是你成就他的。你若幫助惡人,你布施生命,那反而造罪了。

可是你飯一千個善人,這善人就是不做惡事的善人,不如布施給一個持五戒的人這個功德大。

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你布施飯給持五戒的人,持五戒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十善的這個人。可是你布施給一萬個受五戒的這種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證初果須陀洹的聖人那個功德大。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你供養百萬個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二果斯陀含的聖人。因為初果不知道二果的境界,初果是破見惑,二果是破欲界六品的思惑,這前面都已經講過了。所以你供養飯給二果斯陀含,比供養初果須陀洹的功德更大的。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你供養飯給千萬個斷了欲界六品思惑的二果斯陀含,不如供養飯給一個三果阿那含的聖人。三果阿那含,也就是把欲界九品的思惑全都斷了,才證三果。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你供養飯給一億個證三果阿那含的聖人,不如供養飯給一個阿羅漢的功德大。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闢支佛:你供養飯給十億這麼多的阿羅漢,又不如供養飯給一位闢支佛。闢支佛叫緣覺,阿羅漢叫聲聞。聲聞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緣覺是在有佛出世時,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若在無佛出世時,觀一切萬物幻化無常的這種境界而悟道的,這叫獨覺。所以你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位闢支佛。

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供養百億那麼多的闢支佛,不如供養一位佛。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無論哪一尊佛,你都供養他。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供養飯給千億三世諸佛,也不如你供養飯給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者。

無念,念而無念;無住,住而無住;無修,修而無修;無證,證而無證,這個就都到圓教初地的果位上了。這些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聖者,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都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都能有這種能力了。

所以我們供養,應該要知道供養的理,知道供養哪一類人有什麼好處,因此我們要親近善知識

你若親近惡知識,就學得邪知邪見;你若親近善知識,就會學得正知正見。你若供養惡人,就造罪了;你供養善人,就有功德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您的每一次轉發,都將點亮一盞心燈!

九制純野生黃精+九制高山黑芝麻,大補腎精,不可錯過 ~戳圖即可下單

由於微信公眾號規則變化,請關注下面備用小號,謹防走丟

相關焦點

  • 供養什麼人的福報最殊勝?丨福田的勝劣(宣化上人)
    不如飯一闢支佛。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一段文,是比較一下福田的勝劣,令人知道供養的勝劣。可是你飯一千個善人,這善人就是不做惡事的善人,不如布施給一個持五戒的人這個功德大。飯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你布施飯給持五戒的人,持五戒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十善的這個人。
  • 供養咒功德非常大
    佛陀在小乘經典中說:「我為菩薩時,供養諸如來,所有世間尊,授記我成佛。」《毗奈耶經》中也記載,佛陀因地時在第一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五千尊佛;在第二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六千尊佛;在第三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七千尊。我們也應追循如來的足跡,在漫長的時日中,盡心盡力供養佛陀,不要厭倦,這樣定會獲得無上的快樂。
  • 經典記載供養舍利的功德
    定慧寺結晶舍利其人臨命終時。惱亂皆息善住正念。漸生慚愧棄捨生死。發往生意當得往生。速證法身之位。若薄福者不得舍利者。以金銀銅鐵摩尼海寶。牛王鹿王珍珠瑪瑙。靈石奇木如芥子許。號曰馱都安置塔婆及寶篋箱。其數六粒乃至七粒以為最上數。乃至一粒以為最下數。禮拜供養頓雨七寶如雨盛降。四種大法三種悉地一時圓滿。善男子等汝等當知如來舍利即是無上世間難有。諸菩薩等亦難值遇。何況世間諸凡夫類。
  • 供燈千篇文一百零八:佛前供燈,也是供養自己
    算算時間,三生在佛前供燈已經九年有餘,說起來三生算不得有大智慧的人,但三千多個日夜堅持修行,供燈誦經,得諸佛菩薩加持,修正了很多顛倒無明,感恩諸佛菩薩護佑,身體也非常健康,從未有過什麼不適。《佛說施燈功德經》裡,佛祖也宣講了非常多的供燈的殊勝之處,可以得智慧光明,可以消除一切天災人禍,可以得端莊相貌,可以得眼睛明亮等等,而且還再三強調了,供燈功德之大,之廣,之深,是一切聲聞、緣覺弟子都不能夠明白的。三生修行供燈法門雖有近十年,也不能夠完全明了,但有一些自己的覺知想跟大家分享。
  • 夢參長老:佛前供養一朵花的功德你知道有多大嗎?
    供花的時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  供養完了,他說:「我供養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裡衡量供養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問,他說:「大德啊,我剛才以這樣一個心情,我身上有這麼一個反應,以這麼一朵花供養佛,功德有多大呢?
  • 南懷瑾老師:如何供養諸佛如來?
    如何供養諸佛如來?本文摘錄自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你們學佛對於禮佛、供養的規矩都要學過,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要學會這些規矩才行。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要注意,這段與前面的禮敬讚嘆是連著下來的,在意識上的觀想,念頭這樣一動,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每一處都有佛,每一佛前都有我在禮拜、讚嘆,並且供養。佛教供養普通講十供:香、花、衣、珠寶、末香、塗香、燒香、蓋幢、伎樂、合掌。「以諸最勝妙華鬘」,這裡提到了最美最好的「華鬘」,世界上最名貴的妙華,各種顏色的花朵編織成串、成環來供養佛。如花圈,可帶在身上,也可挽在頭髮上。
  • 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如何是真供養?
    事相上的供養一般包括飲食、衣服、珍寶、湯藥、燃燈、眾華、臥具、眾香、幡蓋等物的供養。事相上的供養可以表達對佛菩薩和善知識的恭敬之意,可以為自己培福,也可以調伏自心,讓內心變得謙卑、柔和、慷慨。供養的功德因為發心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有的人供養是帶著傲慢心與交易之心的,而有的人則是虔誠歡喜、無所求的供養,同樣是供養,所得利益差別很大。
  • 索達吉堪布:依教奉行即對佛的最大供養
    然而現在有些上師,對上等的修行供養、中等的承侍供養不太喜歡,反而對下等的財物供養趨之若鶩,以至於個別弟子認為:「我對上師有什麼什麼財物供養,是個大施主,是最令上師歡喜者。」這樣可能有點顛倒。實際上,對上師最好的供養,就是修行供養。當然,修行供養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
  • ...流出種種殊勝微妙的寶華,到十方諸佛所去供養|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菩薩在一隻手中,能流出13:07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293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這是半偈頌。所謂「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神力故。」好像智慧言辭無礙,諸度神通自在,這就是佛的華嚴三昧。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很多人,有不少人證得阿羅漢。不久,魔王波旬現身佛前,請問佛是否不想入涅槃?佛告訴波旬:「別急,我自知何時當入涅槃,現在還不是時候」。
  • 慈師講故事:廣大供養
    我說你自己妨礙自己了,你自己沒有找到得財的因緣,你沒有念藥師佛,念的是發財、發財、我發財、藥師佛你要我發財……你要真念藥師佛的!我們學佛有時候有自私狹隘的發心。我誦《普賢行願品》,願得健康,是不是狹隘心呢?這前面有廣大機制,就是供養諸佛,禮讚諸佛,一切諸佛面前懺悔業障,要發起平等之心。雖然回施的是一個狹隘,但開始要廣大,所以私心在後面藏著。你要有廣大的過程才能再去得以私心。
  • 四川釋氏梵唄—焰口(五供養、運心供養咒)
    我今眾等,以大慈悲,乘佛神力,召請十方,盡虛空界,三塗地獄,諸惡趣中,曠劫飢虛,一切餓鬼。閻羅諸司,天曹地府,業道冥官,婆羅門仙。久遠先亡,曠野冥靈,虛空諸天,及諸眷屬,異類鬼神。惟願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無量聖賢,及諸業道,願賜威光,悲增護念。 普願十方,盡虛空界,天曹地府,業道冥官,無量餓鬼。
  • 佛教:我們為什麼要去供養「三寶」?
    我們供養三寶的本質——不是三寶需要我們的供養,而是我們眾生需要一個因供養而親近佛、法、僧三寶的緣分,通過這個緣分讓我們得到解脫,這才是供養的目的。也就是說,這個供養:是三寶提供給我們眾生的一個方便。佛,圓滿具足,如如不動,他不需要一絲一毫的供養。
  • 佛前供養一杯水,這兩點需知曉,功德不可思議!
    佛前供水,是積累福報和功德最簡單的方法,佛前的水,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水的成本很低,但功德無量,家裡供養佛菩薩的人,可以選擇在佛前供養一杯水。道德經上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杯水代表了慈悲善良,代表了清淨平等,代表了無為、無爭。
  • 供齋、供僧的功德
    《四十二章經》上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闢支佛;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位無修無證者。
  • 若有眾生但聞賢護菩薩的名並恭敬供養,則功德就不可思議
    一切作佛無疑慮。何況供養於彼身。】「若有眾生但聞名。直能信敬及隨喜。」若有眾生啊,只要能聞到賢護菩薩的名字,「直能信敬及隨喜。」就是說只要你聞到這個名字以後,只要你信,只要你敬,只要你隨喜。看到了吧!「一切作佛無疑慮。何況供養於彼身。」若有眾生但聞賢護菩薩的名字,只要做到信敬及隨喜,他就「一切作佛無疑慮」,這個人一定能作佛,毫無任何疑慮,這個菩薩功德大不大,好不好啊?「何況供養於彼身。」何況你能夠供養這個菩薩的法身呢,就是這個菩薩的身體、法身呢,「何況供養於彼身」呢?所以我們將來準備做一萬尊賢護菩薩的雕像,來供養這個菩薩的雕像。「何況供養於彼身」。
  • 夢參和尚:為何供養佛的時候「法供養最」觀想力供養是最大法門
    夢參老和尚 講解供養佛的時候,那是「法供養最」。香花燈塗果啊,茶食寶珠衣啊,初一、十五在大寮做些供品啊,但是你若假觀力呢,這供品就不思議了。沒有觀力呢,供一碗飯就是一碗飯,供一個寶珠就是一個寶珠;加上觀力了,供的就是「遍」。
  • 聽菩薩說 |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
    僅僅思維利益眾生也勝過供養佛陀,精勤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更為超勝也就不必說了。「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僅僅在心裡想拔出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想為了救度眾生發誓要成佛,僅僅心裡想了一下,也可以說是發願菩提心,這個功德、福德比供養諸佛還大,即使將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裝滿各種珠寶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也無法企及!
  •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佛在《無量壽經》之中慈悲地對我們眾生說道:「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是佛打比喻告訴我們,內財布施,外財布施,供養像恆河裡面沙子那樣多的聖人,所修的福報,所種的福田雖多,但是都不如堅決勇猛去求得圓滿成佛的覺悟智慧,不如堅勇求正覺。
  •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黃念祖大德)
    黃念祖大德慈悲開示「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供養恆沙的佛菩薩,不如你堅勇來求正覺。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引一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一切供養是法供養最。什麼叫法供養?如說修行是供養,如佛所說的、如善知識所說的我去修行,這是供養,不是說你要拿錢、拿頭目腦髓。利益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利益,是供養佛。麻雀,你扔一個米粒給麻雀吃,你現在不是給麻雀吃一粒米,你現在是供佛,因為你利益眾生。說這種平等的只是佛教,才是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