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不讓媽媽失望。」
這樣類似的話,你是不是已經聽過無數遍了?
如果不停重複,不停重複,最後會發生什麼?
臺灣70後女導演陳慧翎就用一部黑色幻想單元劇回答了這個問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該劇由流媒體巨頭網飛Netflix發行,題材暗黑,因此被譽為臺灣版《黑鏡》。《黑鏡》講的是是科技之下人心的嬗變,故事千變萬化。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則將手術刀對準親子關係,細緻剖析天經地義的愛如何在扭曲的方式下毒害屬於孩子的人生。
先來看第一個故事——
《媽媽的遙控器》。
名字聽起來是不是和美國的一部電影《人生遙控器》很相似?
實際上,除了都有那個能控制人生進程的遙控器,這兩部劇完全不同。
《人生遙控器》是主人公是主動選擇去調快自己的人生,而《媽媽的遙控器》變成了媽媽控制兒子人生的工具。
交叉蒙太奇、音畫對位、低調照明、拼切的畫面、大面積的虛焦影像.劇集一開場就奠定了整部劇壓抑凝重的基調。
從凌亂的畫面和人物斷斷續續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大致判斷出劇情背景——
父親出軌有了外遇,與母親協議離婚,答應將房子留給母親和兒子,並每月償付養育金。
而連續性的閃回鏡頭,則都是屬於母親的記憶:年少時父親青澀的表白、結婚、兒子的名字是由兩人名字各出一個字組成的.全是幸福的過往。
但父親離開的理由卻是:「你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不行,她和孩子需要我。」
就在他說完這句話時,母親拿起面前的杯子,看似不合時宜地詢問是否有杯墊,並強迫似地擦拭杯子外壁上的水漬。這裡暗示了母親是屬於偏執型人格。
同時詭異的是,畫面中出現了一個裸身人偶形象。這個人偶在接下來的劇情中也會重複性的出現,象徵了兒子的人生被偏執的母親所操控的事實。
不負責任的父親,偏執的母親,接下去,必定是痛苦的孩子。
隨著母親一句「我要我兒子」,第一場景結束,畫面回歸正常敘事。
兒子小偉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
喜歡亂塗亂畫、與朋友嬉鬧、偽造成績單.令母親失望。
突然有一天,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怎麼每天都是周三?
每次都是起晚了趕不上校車、同一個計程車司機、撞見同一個人、連續三天發生的事情都是一模一樣!
直到第三天小偉像第一天一樣把偽造的成績單交給母親籤字時,母親說了一句:「我已經給了你三次機會了」。
他恍然大悟——原來母親有了一個,可以讓自己人生不停重複的遙控器。
就這樣,掌握了遙控器的母親,朝著自己所認定的「真理」堅定不移地邁進——
不讓小偉和朋友去畢業旅行,讓他上補習班,不去就按遙控器;
不讓小偉和喜歡的女孩在一起,不答應就按遙控器;
母親拿著遙控器讓小偉變成了自己滿意的樣子。
劇中和小偉壓抑的家庭環境截然相反的,是初戀小嵐的家庭。
小嵐的母親是畫家,父親是音樂家,家風開明,小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這個女孩仿佛一陣清風,讓平日在母親重壓下喘不過氣的小偉,有了順暢的呼吸。
然而巴不得時刻掌握著兒子生命的母親,又怎麼會縱容這段感情的存在。
果然,好景不長,母親發現了。
借著女孩是不良少女的由頭,母親輕輕按下了遙控器,將這段無比美好的感情變成了小偉劃破手腕的那把刀。
甚至連小偉的三次自殺,母親都會用按遙控器的方式讓他活過來.
連死都沒辦法自己選擇,那也只能繼續痛苦地活下去。
鏡頭一轉,已是多年後,小偉長大成人。
看似功成名就的小偉,卻一直有執念。他想法拿到了母親的遙控器,回到了和小嵐相遇的那天。
此時的畫面色彩十分清新美好,全無開頭的詭異壓迫。仿佛所有沉重的過去都憑空消失。
然而西西弗斯的巨石豈能輕易丟掉,過去的一切,都會在未來刻下無法磨滅的影子。
比如小偉用紙巾擦拭鏡面的水漬,這與開頭母親的姿態無比的相似。
你看,逃無可逃,家庭的影響無處不在。
這部單元劇中,母親掌控兒子人生的極端做法令人深惡痛絕。
看似無我的付出中充滿了控制與自私,最終以孩子人生為代價滿足自己的欲望。
相比《黑鏡》故事的脫俗,《媽媽的遙控器》這個故事對我們來說太熟悉,甚至有點俗套。
它只是將生活中「中國父母喜歡安排孩子吃喝拉撒」的現象,藉由遙控器具象化。然而恰恰是這種俗套,才更能讓觀眾思考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病痛。
同樣,這部劇的其他四個單元劇:
《貓的孩子》中,母親因為提升不了阿衍的成績經常被學歷至上的父親以貓的名義家暴。
阿衍偶然接觸到平行世界,只要他殺死一隻貓,就能獲得一次滿級分。
阿衍開啟殺貓旅程後,腦子逐漸開竅,成績穩步提升。
很明顯,這個故事借平行宇宙概念,控訴了父權缺位下,喪偶式育兒的慘劇。
《孔雀》中,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巧藝,一直被母親當作名媛栽培。
在貴族學校中,她必須精心偽裝成白富美,不能暴露母親是採茶女、爸爸是計程車司機的出身。
突然有一天,學校的孔雀告訴巧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付出代價。
這個故事則以暗黑童話的形式,展現了試圖跨越階級的貧窮父母加諸在孩子身上的壓力。
《必須過動》中呈現了唯分數論的未來世界,政府根據孩子的鑑定考試分數住房與工作。
胚胎由國家掌控,母親們可以按需求申請合格的胚胎。
這個故事雖然用了未來科技,但依然照射了血淋淋的現實:高壓社會下,孩子們的人生從母體受孕開始就是一場競爭。
《茉莉的最後一天》中,乖乖女茉莉突然跳樓自殺後,想不通的母親藉助新科技進入茉莉最後一天的意識中。由此,她也看到了女兒眼中自己的另一番模樣。
這個故事藉助《盜夢空間》式的意識入侵,揭露了無效溝通下,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我們可以看出,上述五個單元劇所有天馬行空的反烏託邦設定,最終指向的都是,表面和諧、實則殘酷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故事中的父母們難道不愛孩子嗎?他們當然愛。
故事中的孩子們不愛父母嗎?他們也愛。
只是這種承載著太多期望的愛,在歪曲的表達方式下,顯得過於沉重。
其實放眼現實,在中國,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太多太多。
孩子的吃喝拉撒,父母都要以「為你好」的名義插一手;孩子就算不滿,也是忍無可忍才爆發。
孩子一旦脫離父母的預定軌跡,父母的批評訓話緊隨而來,甚至不乏棍棒教育;孩子在父母的或柔情或粗暴的教育下,愈發溫順聽話。
孩子表達出不勵志的人生規劃,父母的人生經驗就成了苦口婆心的規勸;聽了老人言,多數孩子也放棄了追逐詩和遠方。
從古至今,我們的社會深受「身之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大於天」、「父為子綱」這樣的倫理觀影響。
子女與父母的關係背後,永遠捆綁著「服從」和「回報」。
殊不知,會犯錯的父母註定成不了正確的標準;子女除了孩子的身份,也得有獨立的人格。
認識到這兩點才算體會到該劇製作方的良苦用心。
最後不能不提,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紀伯倫的著名詩作《論孩子》,不妨讀一讀吧。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
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
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推薦閱讀
中國式逗孩子 | 如何保護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