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午夜降臨前》、《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rise & Sunset)三部曲中引用了許多經典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為何導演要在現代的愛情片裡用那麼久遠的巴洛克音樂?巴赫與普賽爾(Purcell)都是終生在教堂裡服役侍奉上帝的,也許從教堂裡滋生出來的音樂,精神概括度更大,可挖掘的層面無數,沒有個人的世俗小感情,給人的撫慰更深,這樣的音樂反襯人類的渺小,感情的微不足道?兩個陌生異性,青年傑西(Jesse)從美國遠渡重洋而來,漂亮的賽琳(Céline)從法國風塵僕僕而至,在去維也納的火車上邂逅,相似的經歷以致話題不斷無所不談,上演著吸引與徵服、激情與悸動、思考與抉擇的故事。愛是理解的別名,自然而然地傑西挽留賽琳同遊維也納。沒有《羅馬假日》的唯美,也沒有《北非諜影》中男女主角冰山下炙熱的內心情感,然而縱使不是位高權重的羈絆,不是亂世中重逢的隱忍,都有著身不由己的無奈和矛盾。我們人生何嘗不是在這些矛盾和選擇中度過!糾結於是否再作深一步交往,是怕有「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痛苦離情,更是怕有小山詞描繪「幾番魂夢與君同」的不可遏制的刻骨相思。如果有過煙花絢爛般的時刻而不能在一起的,一定會有埋藏於心底的憂傷,待到未若柳絮因風起時,便有漫天的思念。
愛情是永恆的話題,相思是永遠的愁緒。何處忘憂?看時節獨上妝樓,手卷珠簾上玉鉤,空目斷山明水秀。愛情,我們都會深陷其中而難以言說其中的滋味,郎情妾意能朝朝暮暮又豈有那麼容易!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這電影三部曲中引用巴洛克音樂,在淡淡的流年中過著細瑣而真實的生活,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1、第一首是BWV1027-3,選自巴赫古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a da gamba and Harpsichord in G Major, BWV 1027)的第三樂章行板(Andante)。
2、第二首是Dido and AeneasOverture,是普賽爾最傑出的歌劇《狄朵與埃涅阿斯》中的序曲。
3、第三首是BWV988-25,選自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之二十五(Varianto 25 From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In G Major, BWV 988)。
第一首是選自巴赫古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BWV1027-3,行板,虔誠沉緩的冥想曲風格,寧靜恬淡,古典氣息濃厚。巴赫一共創作了3首奏鳴曲,BWV1027—1029。這3首奏鳴曲為當時克滕宮廷的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貝爾所作。當時的古大提琴是六弦琴,用現在的大提琴來演奏技巧上有一定難度,這3首奏鳴曲也不如6首無伴奏組曲變化多端,所以現在演出機會不多。但這一組奏鳴曲充分表現了低音弦樂器優美的表現力。華麗的撥弦大鍵琴輕巧靈動,極盡裝飾之能事,大提琴則意蘊悠長,飽滿而完美的聲音呼之欲出,縈迴不去。大鍵琴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樂器,主要用於鍵盤樂器使用的省略記譜法,只在低音處標註和聲的數字而不完全寫成音符的數字低音。大鍵琴節奏不慌不忙地一節一拍,如影相隨地陪伴著孤獨的古大提琴,大鍵琴音色足夠的宏大曠遠,恍如《赤壁懷古》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幽遠意境。無盡的鐵路線,他們就要分離了。時光慢慢縹緲,流雲淡淡掠過,雲淡風輕。當激情遠去,剩下的只有真實的生活了。人是思想的產物,你會用一生的努力回憶纏綿往事,傷感?嘆息?悲哀?此曲是巴赫在克騰宮廷時期的作品。音樂史上名噪一時,給巴赫帶來無數創作靈感的利奧波德親王是當時全歐最高水準的業餘音樂家,對音樂的熱愛遠遠超過了對宗教的虔誠。可想而知,作為克騰宮廷教堂樂長的巴赫根本用不著花心事幹教堂的繁瑣事務,只需埋頭作曲就行了。藝術需要品位,需要財力支持,可知「不知米貴」的平凡生活足以難倒多少貧困潦倒的音樂家!真的感慨那些藝術資助人,由於他們的財富、才情與品位,支撐起一片讓我們嘖嘖稱讚的藝術天空,讓藝術拼發出耀目的光芒,他們自得後人仰望。
第二首《Dido and AeneasOverture》是《狄朵與埃涅阿斯》中的序曲,影片以此曲激烈、衝突、矛盾的主題(表現北非迦太基女王狄朵與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愛情悲劇)來襯託傑西和賽琳那段錯失心痛而又欲罷不能的愛情。《狄朵與埃涅阿斯》敘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被希臘軍隊攻陷後,遠離故土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義大利建立新的邦國,也就是古羅馬城的故事。劇終驕傲的女王狄朵在生命最後一刻唱出悲傷的「當我長眠地下」(When I am laid in earth)詠嘆調,愛情的事與願違,女王表現出心碎氣絕、柔弱的一面,哀怨悲戚,詠嘆調的優美和傷感,都讓我們無不動容!《狄朵與埃涅阿斯》被譽為最偉大的英語歌劇,普賽爾為該劇譜寫的樂隊部分十分考究,嚴謹的對位、精巧的復調使音樂煥發出獨特的迷人的韻味,宣敘調和詠嘆調情感豐富細膩,合唱部分氣勢如虹,震撼人心。正如後人所評述:「要想更好地了解普賽爾,應該在英國聽他的歌劇演唱,如此特殊的語言重音,賦予音樂家奇特的旋律和形式」。迦太基的皇宮、石洞、叢林和海港等場景也無限吸引著歌劇愛好者。曾任英國《星期日郵報》歌劇評論主筆的亞歷山大·沃爾說,「狄朵哀歌」痛徹古今!那種深刻內在的悲劇力量,絕對只可意會且難以釋懷。」
第三首是BWV988-25,選自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之二十五(Varianto 25 From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In G Major, BWV 988),音樂委婉纏綿,意蘊無盡,令人由悵然若失而至痛徹心扉,終於難以自抑而淚下。《哥德堡變奏曲》表達的是深邃的思想。俄國大使臣凱瑟林伯爵常失眠,需聽琴方能進入一簾幽夢,而每次都是由哥德堡撫琴陪侍入眠。哥德堡苦於無新曲,只得求助於老師巴赫,巴赫為此寫了一套變奏曲(主題與三十段變奏),巴赫為此得到了一隻裝滿100枚路易的金杯為酬勞,這相當於他一年的薪金了。這套《哥德堡變奏曲》結構宏大,優美典雅,尤其是主題(取自為第二任妻子而作的小曲)及最後一段變奏(用義大利一首民歌及巴赫家族每年聚會時必唱的《好久不相見》「集腋」而成)十分感人。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文,那是珠寶行商人對蹩腳貨的鄙稱,意思是「不圓的珍珠」「繁瑣與畸形」,18世紀文藝理論家借來嘲笑17世紀建築風格,在他們看來,上一輩人喜歡的建築模式,如義大利許多教堂的大圓頂,充其量只不過是個不圓的洋蔥頭而已。後來,這一概念被移植到音樂界,學者們就襲用了這個諢名,泛指16至18世紀這段時期的造型藝術和音樂藝術。巴洛克時期跟我國「清三代」三位皇帝執璽的朝代(1662---1795)時間相當接近,思想開明,經濟繁榮,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現在珍藏界的很多國寶級的藝術珍品都出自這個時代,文博界有云:要玩就玩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其後風格有延續。這些十分考驗收藏家的眼光。當看到神情肅穆,頭戴假髮,身穿有著雪白褶襉衣領的大音樂家畫像,我們都會心懷畢恭畢敬的仰慕與無窮的膜拜,他們,給予了世間多少的精神力量呀!
再回到電影開始時,火車上,一對相處日久的夫妻不耐煩的爭吵,人生若只如初見就不會那麼多枝節了。聽聽傑西和賽琳對這種日常的夫妻爭吵的談話:「你聽說過嗎,年齡會導致夫妻失去互相傾聽對方的能力。理論上男人失去辨聽高音的能力,女人失去聽低音的聽力,互相抵制」,「按照我的理論應是執子之手與之偕老,而不是互相謬殺。」這也看出,當美好的愛情走進平淡的婚姻生活之後,尋常的一茶一飯一嗔一怒和一時歡顏,漸進的瑣碎平淡,若不經雙方共同努力,則會消褪掉曾經的浪漫。男生要追女生的,一定要看看這電影,如何引入話題,如何展開暢談,如何在關鍵時刻出手是有學問的,傑西又是一個連樹上的鳥兒都會給哄下來的人,不由得跟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裡魯道夫相比,「你那冰涼的小手」裡包含的橋段,誰比誰更高明更狡黠的手段?令人愉悅的邂逅,沉浸在無邊幸福裡的青年男女,慵懶愜意,在維也納的教堂,在迷人的夜景中談論著彼此的童年,往事;路遇乞討的詩人、算命的吉普賽女人,他們交流著不同的生活理念與感受;直白赤裸的私隱告白,坦率開放的思想,這是一首典型的現代戀曲,一份在寂寞旅途上滋生起來的愛戀,今夕不知何夕!愛情總是充斥著自我投射與熱烈幻想。遺憾的是在跳完這支維也納之戀舞曲,他們就要天各一方了,愛是真摯的卻是無望的。悠悠無盡的憂傷呀,莫非是秋霧沁入了心裡?
我們總會在愛情中尋尋覓覓,尋找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雖然會充滿著矛盾與衝突,充滿著遺憾與隱痛,但也擋不住它散發出的溫暖與馨香。靜靜地守候那扇古老的窗欞吧,見證日復一日的陽光雨霧,雲來花影。「我喜歡我望向別處時,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I carry you, you carry me」、「如果世上真有什麼奇蹟,那一定是與人相知、甘苦與共」,這三句可以概括闡述《愛在黎明破曉前》三部曲深藏的人生哲理。關於巴洛克音樂,關於愛情,我還能想到純美的巴赫《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兩把小提琴更像情意正濃的纏綿情侶,一前一後相隔五個音程的距離,在草叢中追逐嬉戲,在陽光下比翼齊飛。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建議在WiFi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