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部影片運用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古典音樂: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華麗,精製的音樂。歌劇的誕生和器樂音樂的發展,復調風格逐漸向主調風格轉移。
代表人物: 蒙特威爾,維瓦爾弟,巴赫,亨德爾,普賽爾。
古典主義時期(1730--1820)
弦樂四重奏、交響曲等重要體裁的發展、確立和成熟。現代交響樂團編制的雛形。奏鳴曲的成型。客觀情感的表達。音樂創作和演出從宮廷貴族包養走向市場,這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好的音樂作品能夠流傳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成熟的古典風格以海頓,莫扎特,早期的貝多芬為代表。
浪漫主義時期(1800--1900 年以後)
作曲家的創作由客觀情感表達逐漸傾向於個人情感的表達。音樂體裁的變化和豐富。為取悅聽眾,音樂家們追求高超的技巧、富麗堂皇的音響和豐富多彩的風格。我們所熟悉的"大名",舒伯特,蕭邦,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都是這一時期的作曲家。
歌劇的繁榮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德國的浪漫主義民族歌劇和華格納的「樂劇」;法國的大歌劇、喜歌劇、輕歌劇、抒情歌劇;義大利的歌劇幾乎構成該國音樂的全部,威爾第,普契尼,馬斯卡尼。
大家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英國電影用英國音樂,俄國的就用俄國的,義大利的故事框架自然用意式的歌劇。莫扎特則是全人類的。音樂有地域特點,民族特點。現在,古典音樂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聽古典音樂,是不是需要先學習,弄懂了才"敢聽" ? 當然不是。所以,我想表達的第一個意思 : 多聽,更多地親近古典音樂,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大家都不是專業演奏家、作曲家,也非樂評家,聽古典音樂,對我們來說,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與體驗--如果可以感覺到音樂的美好,感覺到音樂給予的慰藉,就已經很好了。就算聽了一輩子,也沒有弄懂什麼是奏鳴曲、康塔塔,也不會妨礙我們開開心心地去音樂廳,或者在群裡分享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
我想表達的第二個意思 : 如果你希望從音樂中獲得更多更
深刻的感受與回饋,也不要拒絕對音樂的探尋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