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朋友聊到農村生活,就避免不了野生植物,畢竟在農村野外的野生植物太多了,不論是房前屋後、路邊、田邊,亦或者是山野林區,野生植物都隨處可見,大到參天大樹,小到無名小草比比皆是,但要說到這些野生植物叫什麼名字,有什麼作用,朋友卻說不上來。
其實這很正常,很多人也是如此,看到這些野生植物覺得十分熟悉,但真要說出它們的名字和價值,那就有點難度了,所以筆者個人認為多了解一些野生植物的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就知道它們有什麼用處了。
下面筆者給大家分享一種野草,此草有豬臭味,農民常當害草除掉,我告訴你它價值,還請大家以後能夠重視一下它,它就是「豨薟」。
豨薟的科普。
很多人估計是第一次聽到豨薟的名字,甚至連這2個字有可能都不會讀,還會以為它是什麼稀有植物,實際上這豨薟並非稀有植物,它在我國分布可是非常廣的,除了西北地區沒有之外,其他省份均有分布。在農村地區也十分常見,在農田、山野、荒草地、灌叢、林緣及林下均有生長,並且還常常是成片的生長。
豨薟是菊科豨薟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約30-100釐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復二歧狀;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其花期在4月到10月,果期在6月到12月。
豨薟的害處。
豨薟之所以有這麼一個名字,跟它本身散發的味道有關,豨薟全草會散發出一股臭味,這臭味和豬身上的味道一樣,在《本草正義》中就有記載:「豨薟之草,微有臭味,故得豨名。豨者,豕也。言此草之氣,其臭如豕。古人有豬膏母之別名,其義一也。」這其中的「豕」字在古代就代指豬。
豨薟除了本身的味道難聞之外,其果實是十分遭人厭惡,豨薟的果實(豨薟的花也是如此)和蒼耳有些類似,上面長滿了細小的倒鉤刺,很容易粘在人的衣服上和動物的身上。
另外,豨薟還喜歡成片的生長在農田裡或農田附近,因此很多農民朋友都十分討厭它,常把它當成農田害草除掉。
豨薟的價值。
豨薟的氣味和帶刺花果雖然讓人討厭,但可不要一味的把它當成害草,若它沒有生長在農田附近,它的價值其實還是很高的。有朋友可能就納悶了,這草有豬臭味還能用?當然可以。
實際上早在我國古代的時候,豨薟就是民間常見的中草藥材之一,在《綱目》中就有記載:「豨薟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膝弱,風溼諸瘡。」
具體來說,豨薟全草都可以作為藥材入藥,其本身有著祛風溼,通經絡,清熱解毒的作用。其實在我國南方民間,豨薟一直都有著應用,而且炮製的方法有很多,如酒豨薟草、蜜豨薟草、炒豨薟草等等。
此外,在山區裡,豨薟還有一個作用十分有用,那就是把它搗爛成汁塗在皮膚上,可以預防蚊蟲叮咬,很多喜歡趕山的老農民就很喜歡用它。而且據了解,在我國南方地區,豨薟也成了中藥材市場上的常客,價格不貴,一般5元一斤,但卻十分一些消費者的喜愛。
由此可見,豨薟雖然臭、粘人,但它的價值是真的不小,而且還十分實用,所以大家可不要小瞧了它哦,現在我告訴你了它的價值,還請大家能夠重視它一下,萬一你以後去夏季山裡遊玩,又沒有帶預防蚊蟲叮咬的東西,就可以試試它。
結束語:
豨薟因為分布廣,在民間的俗稱十分的多,就筆者所知就有30幾種,如火薟、豬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豬膏草、皺面地蔥花、豨薟草、粘糊菜、希仙、虎薟、黃豬母、肥豬苗、母豬油、亞婆針、棉花狼、粘強子、粘不扎、蝦鉗草、銅錘草、土伏蝨、金耳鉤、有骨消、黃花草、豬母菜、豬冠麻葉、四稜等等。
不知道在大家的家鄉如何稱呼它呢?你們認識豨薟嗎?你們知道它的價值嗎?歡迎留言交流,並將豨薟的用處分享給生活在農村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也認識到豨薟的用處!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