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宮鬥劇又重回大眾視野,無論是播放量還是關注指數都一路飆升,人們對劇裡人物的討論也是熱情到一發不可收拾。
「曾經的富察已經死了,現在站在你面前的是鈕鈷祿·富察。」
"我勸你善良。」
——最近耳熟能詳的句式。
細數之下,從《金枝欲孽》到《宮》再到《甄嬛傳》,再到如今,前有《延禧攻略》,後有接檔的《如懿傳》,密集轟炸著屏幕前的你我。
各類國產宮鬥劇也總能掀起一番追劇熱潮。
觀眾們看似樂此不疲,熱情不減,但難免會有部分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延禧攻略中的魏瓔珞
所以,今天絕口不提那些被人說爛了的熱門宮鬥劇,而是介紹一部2013年的英國電視劇《白王后》。
同是宮鬥劇,看看人家是如何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拍出精彩的宮廷鬥爭。
《白王后》中的絕對主角——王后伊莉莎白·伍德維爾由瑞典女演員麗貝卡·弗格森扮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大火的碟中諜6中,麗貝卡還出演了女特工伊爾莎·浮士德一角,頗受好評。
《白王后》的故事取材於英國中世紀歷史的玫瑰戰爭(1455年─1485年),又名薔薇戰爭,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的內戰。
玫瑰戰爭這一「美名」得自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六世》,劇中以兩朵玫瑰被拔作為戰爭開始的標誌。
紅玫瑰象徵蘭開斯特家族,白玫瑰象徵約克家族。
伊莉莎白的家族成員佩戴白玫瑰,示意向約克家族效忠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為結束,開啟了威爾斯人的都鐸王朝,二者的聯姻象徵著紅白玫瑰的結合。
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皇室徽章也改成了紅白玫瑰。
玫瑰的變化,乍看之下,還挺浪漫
有趣的是,劇迷們最愛的《權力的遊戲》的歷史原型也正是玫瑰戰爭。
「蘭尼斯特」即「蘭開斯特」,「史塔克」即「約克」,二者的爭鬥也與歷史軌跡有諸多重合之處。
紅白玫瑰的鬥爭也可以看做冰與火的交纏。
其實也不奇怪,玫瑰戰爭這段歷史的確具有許多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在英國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也具有獨特的歷史魅力。
而歷史,永遠是最好的靈感源泉。
沒有哪個作家能夠超越人類歷史這個最為真實的作家。
_____________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1464年的英格蘭,最後一任蘭開斯特王朝君主——亨利六世戰敗,約克家族的愛德華成為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愛德華四世。
故事拉開序幕。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基調頗為嚴肅的《白王后》居然有著浪漫愛情劇般的開頭,愛德華四世與伊莉莎白初見傾心,愛德華對自己的痴心直言不諱,兩人很快私定終身。
PS:此時的伊莉莎白真的超美,看起來像是朵清冷柔弱的英倫玫瑰。
事後,愛德華還在飯桌上跟伊莉莎白眉來眼去,旁若無人地調情。
很快,離開伊莉莎白、前往倫敦的愛德華力排眾議,拒絕了法蘭西公主的聯姻,完成了自己的諾言,宣布要讓伊莉莎白做自己的皇后。
加冕儀式上的伊莉莎白
[註:伊莉莎白還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后。]
愛德華選擇伊莉莎白作為皇后,招致多方不滿。
以至於伊莉莎白剛剛完成加冕儀式,就要面對各類明槍暗箭,與各路反對人士交鋒。
扶植愛德華坐上王位的「造王者」——沃裡克心懷不滿,對著安茹王后的畫像指桑罵槐,說我們不需要一個會控制丈夫和妄圖統治英格蘭的王后。
不僅如此,婆媳關係從一開始就處於冰點。
愛德華的母親塞西莉公爵夫人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敵意和排擠。
伊莉莎白的母親也不是省油的燈,兩人一來一回。
最後伊莉莎白的母親拿出了塞西莉公爵夫人給丈夫戴綠帽的八卦醜聞瞬間堵住了對方的嘴。
老狐狸跟老薑的對決
伊莉莎白也不示弱,不僅回嗆塞西莉公爵夫人,最後還以皇后身份施壓,塞西莉夫人不得不彎下高貴的膝蓋。
這是伊莉莎白首次拿出十足的英格蘭皇后氣勢。
相比之下,愛德華簡直就是個純真的傻白甜國王,沒有心機,也毫無危機感。
沃裡克提出要與國王的兩個弟弟聯姻,愛德華完全察覺不出其中的利害關係。全靠伊莉莎白提醒。
果然不久後,心懷不滿的沃裡克發起第一次政變,企圖擁護愛德華的弟弟——喬治登上王位,最後以失敗告終。
沃裡克在戰時處死了伊莉莎白的父親和弟弟。
伊莉莎白要求血債血償,但愛德華拒絕了她的要求。
他不僅放過沃裡克,還給沃裡克的侄子加封公爵,甚至要讓伊莉莎白的女兒跟沃裡克的侄子聯姻。
伊莉莎白的心中開始埋下仇恨的種子。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
宮鬥劇又怎麼少得了女人。
除了伊莉莎白,還有另一個野心勃勃的母親——瑪格麗塔·博福特,一個虔誠到偏執,甚至有些神經兮兮的狂熱基督徒。
堅信上帝給了自己指示,自己的兒子會成為未來的亨利大帝。
瑪格麗特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弟——里奇蒙伯爵埃德蒙·都鐸的妻子,瑪格麗特自己則是愛德華三世的後裔。(註:具體的王室血源關係較為複雜,不細說)
亨利六世死後,亨利六世的王后帶著兒子逃亡法蘭西,因此,她的兒子亨利·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現下最後的希望。
為了讓兒子有機會奪回王位,瑪格麗塔對第二任丈夫——亨利·斯塔福德虛與委蛇,又向自己的弟弟——理查暗示上帝選擇了他作為蘭開斯特家族的新君,騙理查組建反叛軍。
智謀水平、狠毒程度絲毫不遜於玫瑰戰爭中其他的「參賽選手」。
在第二任丈夫死後,瑪格麗特權衡之下,假意與約克家族修好,又與王室內務總管——史丹利聯姻,開始企圖接近皇室權力核心。
機緣巧合之下,她救下伊莉莎白的兒子,獲得了她的信任。
能夠做到在仇人身邊臥薪嘗膽十年,像毒蛇一樣悄無聲息等待獵物。
瑪格麗特絕對是這場戰爭中最具耐心的選手。
女強人也不止瑪格麗特·博福德一個,亨利六世的妻子——安茹的瑪格麗特更是出名的女強人。
亨利六世精神錯亂之後,瑪格麗特成了英格蘭的實際掌控者。
[註:這位也叫瑪格麗特,當時的英國貴族取名就是這麼沒創意。為了作區分,往往會加上各類限定詞。例如這裡的「安茹」。]
電視劇裡,安茹的瑪格麗特戲份不多,出場便帶著貴族矜持、冷漠、高傲的目光,一見面便要求前來投誠的沃裡克下跪,絲毫不像個落難貴族。
實力舉薦這位演員出演白雪公主的後媽
歷史上的瑪格麗特被稱為「王冠捍衛者」,也是中世紀英國史中少有的冷酷、無情的王后形象。
這位安茹的瑪格麗特也是另一位女主角——安妮·內維爾的啟蒙者。
瑪格麗特在安妮面前,表現出十足的強硬與不屈,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不僅是位人們口中的「壞王后」,也是位強有力的王權統治者。
瑪格麗特也算是中世紀身體力行的女權捍衛者
上面提到的安妮·內維爾,便是這場權力鬥爭中另一個重要的女性角色。
安妮是「造王者」沃裡克的小女兒,一直渴望權力。
她羨慕自己的姐姐——伊莎貝爾能夠嫁給愛德華的弟弟喬治。
看著王后加冕所穿的裘袍,眼裡寫滿了渴慕。
沒多久,安妮就被父親指派嫁給了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兒子—愛德華(是的,又一個愛德華)
只可惜,沃裡克第二次反叛的勝利是如此短暫,沃裡克戰亡,安茹的瑪格麗特被擒,兒子愛德華被殺,安妮被帶回王城。
隨著父親的兩次失利,安妮也經歷了幾次顛沛流離。她逐漸覺醒,變得更冷靜、堅強。
開始反抗他人對自己命運的指指點點。
安妮拒絕瑪格麗特拿自己當籌碼
此時的約克三兄弟——愛德華、理查、喬治也早已貌合神離。
愛德華沉溺聲色犬馬,喬治野心膨脹,他對權力的嫉妒演變成憤怒,理查也忘卻初心,漸漸失去對兄長的信任與尊敬。
理查寫給妻子安妮的信,三兄弟貌合神離
看完這部劇,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玫瑰戰爭中各個派系鬥爭有多精彩激烈,而是歷史的殘酷性、身陷漩渦時個人命運的虛無。
在清宮戲裡,「九子奪嫡」可謂是老生常談,我們津津樂道於太子、四爺、八爺的故事,血親的鬥爭成了後人最精彩的故事模本。
看完《白王后》,我卻覺得血親相殘從不是幸事。
愛德華親眼目睹表兄沃裡克倒下的那一瞬間,內心親情破碎的悲痛必定大過勝利的喜悅。
沃裡剋死在愛德華面前
喬治密謀與法蘭西國王一起害死愛德華,被判處死刑。
愛德華躲在遠處目睹親兄弟被處刑。
不光是愛德華失去了兄弟,伊莉莎白在這場戰爭失去了她的父親和哥哥,沃裡克的大女兒伊莎貝爾也失去了剛出世的孩子。
有渴望權力的人,就有不期望得到權力、甚至牴觸權力的人。
而伊莎貝爾就是這場悲劇中看似最清醒、最想逃離權力紛爭的人。
不同於渴慕權力的妹妹安妮,她不想當王后,也清楚知道這一切都不過是為了成全父親的野心。
自己跟安妮只不過是一顆任人擺布的棋子。
她對即將到來的一切感到恐懼。
即便如此,她也逃離不了這個巨大的漩渦,失去了自己剛出世的孩子,甚至早早地就離開了人世。
說來也怪,例舉了好幾位女性角色,《白王后》的著墨重點也都在這些身處權力中心的女性角色身上。
但除了欣賞伊莉莎白的驚人美貌之外,我最喜歡的卻是一個小角色——亨利·斯塔福德,瑪格麗特·博福德的第二任丈夫,一個有些懦弱的保守貴族。
亨利·斯特福德是被瑪格麗塔的母親指派給她的丈夫,總是阻止瑪格麗特的「妄想」,勸她安分度日,不要跟約克家族起衝突。
對瑪格麗塔十分溫柔,願意帶她去見兒子,甚至眼睜睜目睹瑪格麗特和別的男人關係親密,也不怨懟。
這就是典型的言情劇裡男二號的劇本!
總是為瑪格麗特著想,哪怕瑪格麗特詛咒為國王愛德華出徵的斯特福德,怒喊著自己不會為他祈禱,斯特福德也只是親吻她的手,說著「上帝保佑你,瑪格麗特。」
特別是他臨終的遺言,很令人感動。
也是我唯一的淚點。
除了伊莉莎白的丈夫愛德華,或許,這是劇裡最後一個真正疼愛、關心妻子的男人,哪怕他看起來很懦弱無能。
也是劇裡唯一一個,希望瑪格麗特只做她自己的人。
「別人只關心你你飛得高不高,我卻只在乎你累不累。」
或許,這就是老實人,換句話說,忠犬的魅力。
人不可能永遠得勢,國王愛德華死後,政局突變。
伊莉莎白王后失勢,兒子也失去了繼承權。
王權的有力競爭者們伺機而動。
臨終的愛德華
翻開歷史書,這場宮鬥的結局其實早已寫明。
最後是瑪格麗特和她的兒子贏得了這場玫瑰戰爭。
亨利·都鐸被後世稱為亨利七世,即都鐸王朝的開創者。
關於劇情,就只說到這裡。
剩下的精彩內容,關於瑪格麗特和她的兒子到底是怎樣奪取王位,安妮和伊莉莎白又會如何掙扎,這些就留待給讀者們揭曉。
《白王后》除了因為歷史上的伊莉莎白王后被指控為巫女,於是作者也順理成章添加了一些魔幻色彩之外,其餘部分都很恰當地還原了歷史。
對於人物命運的轉折,玫瑰戰爭的每一個節點、每一個決定歷史的時刻都塑造的十分肅穆、莊嚴,是很正統的歷史劇。
也不墨跡,不矯情,人物只為劇情服務,沒有任何無意義的拖沓片段。
角色的內心世界也決不會用旁白來給你「娓娓道來」。
角色的形象變化也不依靠妝容的變化來體現,不會給角色上個濃妝,塗上煙燻妝、大紅唇來表現角色的「黑化」。
說的就是你,甄嬛
在清一色的清宮戲中,女人總是為了同一個男人拼的你死我活,仿佛整片天地都只有後宮庭院那片天空。
我們很難在觀看宮鬥劇的過程中擺正女人的地位。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在《白王后》中——
女人並不總圍繞著男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命運在做鬥爭。
歷史對待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沒有善惡,沒有高低。
因此在本劇中並沒有絕對的正派與反派,所有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
《白王后》就是這樣一個浪漫而又寫實的歷史故事,你大可以把本劇視作了解西方歷史的一個小小窗口。
看完本劇,你就大概懂了玫瑰戰爭。
如果你還是《權力的遊戲》的劇迷,那就更加不要錯過。
因為觀看的過程中你會有不少劇情和人物上的熟悉感。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
您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動力。
下期再見。
關注公眾號,後臺回復「白王后」,有驚喜。
歡迎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往期閱讀推薦
9月9日的新聞,《瑞克和莫蒂》獲得了2018年艾美獎最佳動畫節目獎,趁熱推薦!真的非常好看!
瑞克和莫蒂:豆瓣9.8,居然有不給五星的「叛徒」?!
名姝:18世紀風流場上的權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