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是什麼時候從刀變成槍的?詳解戟的發展和演變史(下)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的是戟的發展和演變史的上半部分,本文接著上文,歡迎關注。
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戟(或稱為方天戟、畫戟)到底從何而來?今日武術家及民間所使用的戟,實際上和前述的古戟並不同源,即便是戰國時代的組合戟也和今日的戟沒有更直接的關係。今日之戟,實際上是一種在宋代以後興起的刀矛合體的兵器。宋代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稱之為「戟刀」,此書所繪示的戟刀的圖形和今日的戟基本相同。
宋代兵器中長兵器多沿用唐制,以槍矛為主,其次為長杆大刀;宋代長槍有各種名目,如有素木槍、環子槍、單鉤槍、雙鉤槍、錐槍、大寧筆槍等,它們的樣式也各異。這時的長槍分為騎兵用、步兵用兩種;騎兵用槍,槍尖較闊,其下裝有倒鉤,以防敵人抓住槍尖;槍桿上裝有繩圈,可套在肩上,在衝擊敵陣時用肩力抵住槍身增加衝擊的力度,步兵用槍多尖銳的槍尖,槍尖本身也帶有鋒刃;有的步兵用槍在槍尾裝有短橫木,以此由後排士兵抵住前排士兵的槍桿,以增加戰鬥隊形的穩固。
宋代的大刀中也有許多樣式,如偃月掉刀、戟刀等等。宋代為對抗眾多的遼、西夏及女真騎兵的衝擊,步兵的集團防衛技術有了充分的發展。因而這些步兵的主要長兵器長槍,大刀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正是由於這種的發展,在槍式的差別、刀式的各異中,出現了介於兩者之間的一些兵器。如《武經總要》中提到的「掉刀」(掉字音同戳),它的特點是兩刃山字形(即俗稱之三尖兩刃刀),應當說它是刀槍之間的一個變種。掉刀可如槍一樣地直刺,也可如刀一樣地橫斬。宋代的戟正是在這種發展趨勢中出現的新兵器。言其新,是由於它和戈矛合體的古戟或戈衍化而來的古戟關係不大。見於《武經總要》的宋代戟(書中稱之為戟刀)為長杆前端裝有短槍首,其下有個月牙狀向外彎曲的利刃,正如它的名稱「戟刀」那樣,它是宋代長槍大刀相互結合中的一個變種,確切地說,它和今天的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而和戈矛合體的戟相差很遠。
今日的戟就在宋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成為民間的十八般兵器中為人熟知的兵器之一,雖然戟在發展中還有一些變化,如月牙狀的利刃有單面裝、雙面裝的不同樣式,但基本的短槍首、下裝月牙狀利刃的樣式從未改變。不過在一般人的眼中,戟,或稱之為方天畫戟的東西已是槍的一個變種,而不再把它看作刀了,就更想不到它和戈的關係。
最後要說的是古戟逐漸為人們所遺忘了。這種情況沿續了很久,在上世紀之前,許多對古代器具很有研究的學者也說不清古戟的準確樣式;甚至有人認為戟戈為一物;其中也包括注釋《說文解字》的清代古文字大師段玉裁。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隨著中國青鋼文化的發現及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戟有了相應的認識。郭沫若等學者反覆論證古戟和矛、戈的關係,完善了古戟的形象。
今天許多新出版的專業辭典都吸收了這些成果。但是戟的變遷過程及古、今戟的差別仍沒有為人們所完全了解,不少人對戟的印象尚有些偏差,這是仍值得注意的。
呂布的方天畫戟天下聞名,你知道中國古代戟這種兵器的發展史嗎?
項羽為何不東渡烏江以圖再起?根本原因是此時的江東已非昔日江東
三藩之亂時有一支關鍵勢力,表面反清復明,實際上卻幫了康熙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