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工作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地鐵應該是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比如說我吧。
我是比較幸運的,從家到單位乘坐地鐵4號線,從單位到家同樣乘坐地鐵4號線,不用換乘。
我也是不太幸運的,乘坐過地鐵4號線的朋友都知道,早晚高峰時,連過幾趟車上不去的事不算稀罕。
我乘坐地鐵時,大部分時間都是人擠人、人挨人的高峰期。即使是這樣,在車廂內也常常能看到手捧書本的人,有古典名著、有暢銷圖書、有備考秘籍、有英文原著、也有工作手冊,在幾乎人人看手機的大背景下,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天外出開會,得以下午5點前乘坐一次地鐵,站臺上比較空,車廂內也不擠,不少座位還沒被人佔領。我站在不開的一側門旁,拿著手機翻看開會期間沒來得及看的信息。
偶一抬頭,看到了一個畫面。在我右前方的一排座位上,原本的6個座位鬆散地坐著4個人,1男3女,男的是中學也或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其他人都成年。小男孩坐在座位一側的盡頭,手捧一本書,認真地看著,不受環境的影響。3位女士,手捧手機,同樣專注,目不斜視。
這一幕讓我有點震撼,想起了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趕緊用手機記錄了下來。
關於該看書還是手機的討論有太多太多,我就不再此多說了,畢竟我也是在看手機。
我只是希望大人們在處理完必須用手機處理的工作後,能多一點時間讀書。因為參加工作後,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真不是一杯雞湯。經常是面對新鮮業務,一個月讀的書比讀研究生時一個學期都多。
更希望孩子們能養成讀書的習慣,多讀經典、多背經典、多仿經典,打下紮實的經典基礎,有一個讀書學習的高品位,既可保證將來在工作上的厚積薄發,還能面對網絡用語時有自己的立場。
讀書,尤其是研究性讀書,無疑是艱苦的,所以陶淵明才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觀點。接下來的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道出了讀書人無窮的樂趣。
2020年馬上便會翻過,讓我們抓住最後的幾天時間,讀一點書吧。
2021個不久就會到來,讓我們提前籌劃,開啟書香的生活,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