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夏天擠完一趟地鐵,最可怕的不是下車後衣冠不整、身心俱疲,而是至少半小時起算的嗅覺折磨,也許你很幸運,也許你就是那個折磨別人的人。
體味,一個讓現代人慾言又止的話題,其實在古代就有了很多解決辦法,比如:
專為秀髮打造的香蠟
細心的讀者一定從所長以往的科普中發現了,古埃及人是非常講究的,在香味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
在古埃及藝術中,經常可以看到他們頭上頂著一個小圓錐,許多人推測這是一種香蠟,它會慢慢融化到頭髮中,讓身心都得到淨化。
Amarna Project
也許沒那麼神聖的教堂香火
在官方說法裡,基督教堂的薰香象徵著虔誠教徒的升天和聖人的美德,但是在衛生習慣不那麼良好的中世紀,一場宗教集會也是一次古怪氣味大賞,讓超凡脫俗的神父們也無法忍受。
生活在13世紀的天主教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表示:「這種味道令人作嘔。」為了除臭,他同意在教堂中使用薰香。
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早期大馬士革的薰香器(左)
16世紀義大利的薰香器(右)
metmuseum.org
鳥嘴面具:我不是蒸汽朋克
現在用來扮酷的鳥嘴面具實際起源於可怕的黑死病流行時期,當時的人們還對病菌缺乏理解,認為骯髒汙濁的空氣會導致瘟疫。
因此醫生會用這樣的面罩來隔絕臭氣,並在鳥嘴的部分塞上有香氣的草藥,把自己保護在「安全」的氣味中。
Wikimedia
光有香味還不夠
為了時刻保持怡人的香氣,16、17世紀的歐洲人還會隨身攜帶裝著香料的小香盒,可以手拿,也可以掛在腰上。
雖然當時的貴族和窮人可能一樣臭哄哄,但是在香盒上還是可以分出差別來,這種小盒子往往用金或銀製成,上面有精細的裝飾甚至珠寶,似乎是在用樣貌的美好補償氣味的糟糕。
拿香盒的女士畫像(左);17世紀德國的香盒(右)
Musées royaux des Beaux-Arts de Belgique, vam.ac.uk
最後,如果你身邊有一個總是讓你避退三舍的人,請默默地把這篇文章轉發給TA,你好我好大家好。
原標題:《夏天擁擠的地鐵裡什麼最可怕?》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嗅覺,地鐵,夏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